劉丹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中小民營企業的穩定和發展。然而,我國長期以來嚴重制約著中小民營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中國式難題”——融資困難、貸款困難等問題依然沒有好轉。2016年4月14日發生的震驚全國的“辱母殺人案”便是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力證。本文在分析融資困難原因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從政府層面出發來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
關鍵詞:中小民營企業 融資困難 政府政策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7(c)-067-02
1 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現狀
1.1 中小民營企業的主要融資方式
眾所周知,企業的資金來源有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內部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公司內部運作來進行資金的融通,即不斷將自己的留存收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這是企業長期的融資方式。內部融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開辦期,主要是企業主的投入,包括共同創業的成員、家族成員或者朋友。二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依靠自身利潤,通過將企業做大做強來獲取更多的稅后利潤,繼而進一步的擴大再生產,如此往復。外部融資是指企業憑借自身的經濟和信用條件,同時支付一定的成本,如支付利息等,吸收社會上其他經濟主體暫時閑置的資金,并將其投入自己企業進行生產的一個過程。外部融資包括兩種形式: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向社會發行股票或債券獲得資金,由于限制條件較多,中小民營企業采用此種方式融資的比例非常低;間接融資是通過金融機構充當信用媒介獲得資金,主要包括信用貸款、擔保貸款和票據貼現等。企業規模越大,銀行貸款所占比例就越高。此外,非正規的民間高利貸融資行為也很多,這種民間借貸的利率高的嚇人,往往是銀行正常貸款利率1倍甚至數倍。這種非正規渠道的融資不僅加重了企業的還款負擔,同時還具有危險性。
1.2 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現狀
1.2.1 直接融資渠道狹窄
在發行股票融資方面,民營企業進入股市一直受到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在發行債券融資方面,民營企業在2007年才首次取得了發行企業集合債券的資格,可見在我國債券融資市場建設藍圖的初期構想中并沒有民營企業這一數量龐大的群體的位置。
1.2.2 間接融資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銀行貸款是企業最常見的融資方式。銀行貸款主要包括信用貸款和擔保貸款。在信用貸款方式下,由于中小民營企業自身實力和管理機制、中小民營企業與銀行的信息不對稱等諸多客觀原因,致使中小民營企業取得貸款的成功率非常低;在擔保貸款的方式下,由于中小民營企業沒有足夠的固定資產作為擔保,導致大部分銀行對其缺乏信任,長期把中小民營企業排除在貸款對象之外。
1.2.3 民間借貸仍是民營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
當中小民營企業無法通過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的方式取得資金進行生產經營時,不得不尋求其他資金的支持,于是非正式的金融活動——民間借貸便迎運而生。但這種非正式借貸的利率水平較高,且具有危險性。
2 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分析
2.1 中小民營企業自身的原因
2.1.1 信用問題
企業誠實經營,講究信譽,一方面能給企業帶來利潤,另一方面能給社會帶來良好的風氣,除此之外還能給消費者帶來優質的產品。因此,信用問題將直接影響中小民營企業從銀行取得貸款的可能性。
2.1.2 管理問題
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的實際控制權高度集中,往往股東就是執行經理人。同時,企業缺乏合理的人力資源規劃,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即使已入職的員工也會因為工資水平低而經常跳槽。人員的頻繁流動,致使企業在發展擴大過程中受阻,并且在人員變動期的人力資本投入較大,不利于民營企業的發展。
2.2 政府有關制度的不完善
關于中小民營企業的政策往往“政出多門”,可能會產生矛盾,導致民營企業在獲取投資信息、選擇投資方向、爭取技術和資金支持等方面不能普遍得到及時有效的服務,往往會造成決策失誤、投資失敗等結果,從而造成融資難的問題。
3 從政府層面出發來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3.1 加大政府性資金扶持,密切關注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
一方面,根據我國實際情況,絕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無論是在開辦期還是在發展初期,資金來源嚴重依靠內部融資,這樣就導致企業主承擔著巨大的風險:企業可能由于無后續資金投入而導致破產,企業主無收入來源甚至負債累累,繼而生活困難、精神崩潰、家庭矛盾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這樣的社會問題政府應當預防與適當的補助。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地方政府財政部門應當設立民營企業開辦期和發展初期的專項資金項目,重點用于扶持民營企業在這兩個時期的小額貸款擔保、貸款貼息、風險補償和服務平臺建立等。
另一方面,針對中小民營企業人員流動大的問題,各地政府財政部門在企業發展的初期(1~3年)就人員工資問題給予比例數額的專項補貼,4~6年內比例減半給予補助的方式,使員工工資維持在當地平均工資水平。但在該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不宜采用定額補貼(按人頭補貼固定數目)的形式,因為會造成民營企業不積極創造盈利而依靠政府補貼的不健康社會現象。應當采用比例數額的補貼,以上一年企業的員工工資薪酬為基數乘以一定比例,確定下一年的政府專項補貼數額,這樣不僅保障了員工的利益,也推動了民營企業的積極發展。在企業發展的后期,盈利水平逐步提高,員工工資也會有一定的上浮,就不再需要政府的專項補貼。
3.2 在政府主導下加大信貸支持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知道,中小民營企業想要從銀行等金融系統獲得貸款維持正常經營十分困難,這就需要政府來牽頭,積極推進銀行、民營企業雙方的合作,創造對接平臺,來加深彼此的了解、理解對方的難處并推動雙方的合作。地方政府可與銀行監管部門協商,要求商業銀行做到以下兩點:第一,降低對民營企業的貸款門檻,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和支持民營企業的需求,畢竟民營企業在我國企業中占有很大部分比例,他們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助力,同時也極大地拉動了就業率的增長,優化了資源配置。第二,針對民營企業的應急狀況要開辟綠色通道,簡化貸款程序,提高審批效率,滿足民營企業發展的合理資金需求。
3.3 合理制中小定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避免制度間的矛盾
政府有關部門,例如工商、稅務等在制定有關中小民營企業的制度時應當綜合考慮,相互參考,避免矛盾的出現,從而給民營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增加企業的額外成本。
3.4 完善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的法律規范
針對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當依據憲法適當修改并完善各部法律規定中對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有關闡述,其中我國現行的經濟法需要進一步的規范,來為中小民營企業增加融資手段,改良融資方式;刑法需要增加保護中小民營企業資金安全的實施內容。
參考文獻
[1] 李彥萍.中國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27).
[2] 趙超.中小高新民營企業融資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7).
[3] 李各海.對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探析[J].經濟師,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