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對俄跨境物流人才的培養對“龍江絲路帶”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在構建對俄跨境物流人才培養機制時,應有針對性地設置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研發改革,加強師資培訓,加強校企合作及基地建設,建立行之有效的培養機制。
關鍵詞:“龍江絲路帶” 戰略 對俄跨境 物流人才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7(c)-187-02
“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簡稱“龍江絲路帶”,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戰略的提出,勢在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其各項建設將打通中俄貿易聯通、暢通的物流大通道,為黑龍江省物流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和挑戰。在此戰略影響下黑龍江省的物流行業必然需要國際化、信息化、互聯網化、供應鏈化,這對我省物流人才需求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12月5日,黑龍江省商務廳印發了《黑龍江省電子商務物流發展專項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在通知中提出“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實施,為我省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黑龍江省對俄國際郵包1445.34萬件,通過對俄國際郵包方式運送貨物3180噸,對俄電商包裹出口量占國內對俄電商市場份額的33%。伴隨對俄物流的發展,對跨境物流人才的需求必然會高速增長。高校作為物流知識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該適應這種形式的需求。必須結合黑龍江省的地域優勢和學科特點,自覺融入地方經濟的發展,依托地方,服務地方,突出對俄跨境物流的地域特色。通過前期本校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以及黑龍江省內其他物流人才培養高校的初步調研,發現我省高校物流人才的培養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跨境商貿物流人才培養缺失,物流人才的應用性不強,人才認證質量得不到保障等,無法適應我省以大通道、大物流、大產業、大平臺促進大開放、推動大發展的形式需要。
1 對俄跨境物流專業崗位需求調研
按照傳統的物流相關崗位的工作內容,物流類專業人才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制造類服務類企業中的內部物流相關的崗位所需人才;二是專門的第三方物流、貨運貨代物流企業的專門服務人才。本文主要對第二類人才中的對俄跨境物流人才進行需求分析。通過對黑龍江省黑河市豐泰機電產品交易有限公司、黑河利源達集團、黑龍江賽格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黑河中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跨境物流交易量接近或過億的跨境物流企業的調查,發現跨境物流公司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采購和供應商管理
根據客戶需求,尋找貨源,對供應市場進行分析,通過招標、詢價等方式,尋找合適的供應商;與供應商進行貨物規格、質量要求、數量、包裝形式、運輸途徑、交貨方式等具體內容的談判,簽訂采購合同;對供應商關系進行維護和管理。
1.2 國際運輸優化調度
這一部分工作主要包括:貨物運輸方案的確定,運輸路線的選擇和路徑優化,包括中俄班輪運輸、租船運輸的選擇,多種運輸方式的中間銜接,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隨著同江大橋、黑河公路大橋的建設以及哈爾濱對俄商務航空貨運大通道的建設,對俄物流運輸通道選擇日漸多樣化。
1.3 國際營銷與客戶服務
包括原有客戶關系的維持,新客戶的開發,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提供,能夠熟練運用俄語與客戶(或供應商)進行交流,通過實體貿易和電子商務等多種形式進行客戶系統維持和交流。
1.4 倉儲
依據貨物特點,進行貨物的收集儲存,借助政策扶持,注重海外倉和邊境倉的建設。
1.5 通關手續辦理,融資結算
業務申報、代理備案、代理發送電子交易訂單、物流信息、裝載信息、支付信息。
2 對俄跨境物流專業人才技能要求
針對跨境物流行業的工作性質及特點,企業對物流相關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可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知識方面
一是物流基礎知識,包括基本的運輸實務操作、倉儲的管理、采購管理、配送等基礎知識體系。二是國際貿易知識,包括國際貿易、國際結算、跨境物流的中俄兩國的法律法規、與物流貨物相關的國際公約、慣例和國際標準等。三是電子商務知識,基本的電子商務平臺的選擇、建設與維護。四是俄羅斯相關知識,包括俄羅斯發展歷史和經濟狀況、人口結構和消費習慣、宗教信仰和文化風俗、俄羅斯內部物流政策、基礎設施和物流配送模式等。
2.2 能力方面
如表1所示。
3 對俄跨境物流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幾點建議
3.1 適應龍江絲路帶建設需要,有針對性的設置人才培養目標
黑龍江省高校物流人才培養大多只針對物流專業本身做出界定,極少提及區域性服務、跨境物流的相關問題,以黑河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例,其原有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本專業培養具有系統的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理論,掌握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系統分析、設計、運營和管理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術,熟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物流運作,能在企業、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門從事供應鏈設計與管理、物流系統優化及運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并未具體涉及跨境物流的相關內容。因此,應從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適應黑龍江省區域物流產業發展需要,重視對俄跨境物流人才的培養。
3.2 課程研發改革,加入編制實戰項目
課程是支持整個人才培養方案的骨架,在課程建設方面應加強物流管理專業精品課程建設,借助物流大數據和云平臺的應用,提高信息化課程的比重。在實踐教學方面,應提供實戰平臺,通過與企業聯合建立工作室,與企業合作項目,探索共贏模式。通過對接企業實習、崗前培訓、訂單培養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以跨境物流走在全國前列的廣東省來說,廣東省的財經職業學院、對外貿易職業技術學校等通過建立孵化基地,“孵化基地輪訓班”“能工巧匠”等項目形式與跨境電商、跨境物流企業合作,在課程體系中加入了實戰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實戰能力。黑龍江省也可以借用該模式,借助國家最新提出的《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中,黑龍江省與廣東省建立對口合作機制的契機。學習廣東省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據自身的地理優勢,通過與對俄跨境物流企業或對俄外貿企業合作,采用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方式,解決物流人才難以“走出去”的問題。
3.3 加強師資培訓
通過模塊式培養、企業頂崗等方式,完善真正的雙師型的隊伍。目前黑龍江省高?,F有的物流管理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年齡偏低、經驗不豐富,對俄跨境物流管理的相關經驗更是稀缺。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參與者和實施者,因此如何建立一支實力過硬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其實現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通過教師外派,駐點在崗學習,通過輪換的方式,逐次派出教師深入跨境電商、跨境物流企業實際崗位工作,通過為期三個月或半年的學習考察,掌握相關知識和工作流程,發現問題,并將問題與所學理論知識結合,真正做到產學研融合。這種模式的實施困難在于,學校方面,教師課時的調整,師資力量的短暫緊缺;企業方面,短暫性進入崗位的設定、安排;商業機密的泄露率的增加;工資待遇的發放及工作的銜接等問題。這就需要學校與企業間的協作,必要時政府或行業協會應該作為第三方介入,通過多方努力,促進教師隊伍能力的提升。二是通過引入全職企業講師。企業講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引入時即為雙師型人才。講課內容會更貼近實際工作。這種模式的實施困難在于,企業講師在學生授課技巧方面可能會有所欠缺,另外,高校在引入人才設置的高門檻也可能成為引入全職企業講師的障礙。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學校根據專業實際需求,不拘一格的引入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企業講師通過自身努力盡快了解和融入高校的學習模式。三是企業物流管理人員入校兼職培訓。這種模式可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進行,針對這一問題,在下一節中將進行論述。
3.4 加強校企合作及基地建設
校企合作被認為是實現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對俄跨境物流人才同樣適用,只不過對企業的界定相對明確,即對俄跨境電商、跨境物流企業。校企需求相同,都是為了輸出或引入更好的物流人才,但合作動機并不完全吻合。就企業方而言,企業希望學生能夠盡快進入工作狀態,為企業獲利,另外,人才培養需要時間積累,因此企業更希望盡量延長在崗實習時間。而就學校方而言,學校更多的希望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并不完全以為該企業輸出未來員工為目的。因此,正視差距,尋找共贏點是實現校企可持續合作模式的關鍵。首先,通過教學計劃制定,確定師資投入,制定項目整體計劃。其次,進行項目的實施。可通過企業講師教學、企業項目實操、學員實習與跟進。再次,進行就業推薦與跟進。企業通過學員技能提升復訓、進行學生就業回訪、校企后期交流。最后,進行項目總結與改善建議。每學年后進行項目總結,項目改進建議。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無論是企業派駐講師在學校培訓,還是接受學生在企業實習,對企業日常管理影響都比較大,因此,很多的校企合作基地往往流于形式,僅僅是掛了一塊牌子而已,如何真正讓校企合作發揮實效,讓企業真正受益(近期或者長遠)是激活校企合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張濱,劉小軍,陶章.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現狀及運作模式[J].中國流通經濟,2015(01).
[2] 王娟娟,杜佳麟.“一帶一路”經濟區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探索[J].中國流通經濟,2016(09).
[3] 靳娟.“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對我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6(04).
①基金項目:中國物流學會課題項目(2017CSLKT3-208);黑龍江省高等教學學會青年專項課題(16Q196);黑河學院對俄經貿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張小雪(1984-),女,山東濰坊人,黑河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