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劉憶冰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33)
運動人體科學在攀巖運動中的應用現狀①
楊帆 劉憶冰*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33)
通過對攀巖運動在運動人體科學領域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與總結,了解研究現狀與進展,為充分利用運動人體科學文獻提高攀巖運動的訓練效果提供依據,為科學訓練及科學選材提供有效方法與手段,為提高我國攀巖運動的競技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提供參考,也可以促進全民健身運動中的時尚運動項目的開發與開展。
攀巖運動 運動人體科學 現狀
攀巖從登山運動衍生而來,也是登山運動中唯一一個競技運動。運用運動人體科學理論研究攀巖運動,可揭示運動過程中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謝變化規律及其適應機制,指導運動訓練實踐,提高攀巖運動的訓練效果。
以“攀巖”為檢索詞查閱中國期刊網歷年來的相關文獻并通過篩選截止到2016年,運動人體科學領域共有文獻28篇發表。2006才開始有關于攀巖運動的相關文獻,2007年引用量最多,2011年文獻被下載次數最高。
運動人體科學在攀巖運動中的應用方面的論文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研究攀巖運動員的選材,文獻共有4篇;二是指導攀巖運動的科學訓練,文獻共有24篇。
攀巖運動研究方法中采用文獻資料法28篇、數理統計法18篇、實驗法12篇、訪談法8篇、測量法6篇、邏輯分析法5篇、問卷調查法4篇、專家評判法、對比法、調查訪問法、教學實驗法、分析法各1篇。
共有18篇文獻用了實驗法,所選用的測試數據主要有等速肌力指標5篇、肌電圖3篇、核心力量指標3篇、運動生物力學指標2篇、身體素質指標2篇、身體形態指標2篇、血乳酸與心率1篇。

圖1 文獻數量與年份分布
在關于攀巖運動員的選材探討中,分別從身體素質、身體形態、機能指標等角度來探討對攀巖運動成績的影響,觀點不一,各有所云,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優秀攀巖運動員所要具備的身體形態和身體素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在身體形態方面,張榮在《高校男子攀巖運動員身體形態和機能指標探究》的進展中指出,考慮選擇前臂、上臂長度較長者、大腿圍的運動員;徐宏波在《高校大學生身體基本形態與攀巖運動成績關聯性的實證研究》的進展中則指出身高、體重、臂展、腿長和體重身高比值等身體形態指標對攀登方面的影響是有限的。此測試數據應用于高水平運動員的效果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2)在身體素質方面,張榮認為發展攀巖運動員的握力、背力將有利于提高攀巖運動員的成績。高峰在《對高校攀巖運動員身體素質與專項運動水平的關系研究》的進展中篩選出了4項判別指標,依次為引體向上、1 500 m、10 s立臥撐、閉目直線行走。根據以上指標,可應用于運動員選材和專項水平的評定;任喜平在《高校攀巖運動員身體素質相關指標的監測與研究》的進展中指出:根據高校攀巖運動員身體素質綜合評價體系,在訓練中首先要注重發展四肢專項力量素質,尤其是小肌群的力量耐力素質;其次要加強動態平衡感訓練,使各種動作連貫協調,并有效掌握好攀登節奏,以提高運動成績。專項身體素質綜合評價模型能較為客觀、全面地評定出高校攀巖運動員的專項身體素質訓練水平。
對攀巖運動員指導訓練大多是采用實驗的方法,目的是用各種儀器測試各類指標來證實訓練方法的益處或是證明如何使技術動作最優化來指導日常訓練。汪海軍在《不同等級的兩名攀巖運動員竄跳技術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一文中提出影響運動員竄跳技術動作的核心因素:(1)身體重心呈弧線狀運動避免直上直下,使得身體蹬伸速度高度更大從而更容易抓住目標巖點;(2)最大限度地提高下肢屈曲"蹬伸幅度,以增大竄跳時的動能;(3)注重手臂肌肉與背闊肌肉的力量訓練,運用合理的攀登技術節約手臂力量非常重要;(4)蹬離瞬間時踝關節角度小,巖點支撐摩擦面大從而支撐反作用力大有助于蹬伸。楊銀兒和田仙花研究一致,指出肌電信號可以反映攀巖訓練上肢肌肉功能狀況,可以評價肌肉動態負荷水平的生理學指標。張輝和史偉的研究方向與結果一致,都認為攀巖運動員的核心訓練有助于專項能力和專項成績的明顯提高。楊建偉在《攀巖運動員正反握法下肘關節等速肌力及峰力矩角度研究》一文中指出采用正握法進行等速訓練將能更有效地加強伸肌力量。相反,采用反握等速訓練將提高屈肌力量。李江華在《優秀攀巖運動員肘關節屈伸肌的力學特征》中表明對于攀巖運動員的肘關節來說,強有力的屈肌、收縮速度更快的伸肌,以及左右手之間、屈伸肌之間肌力的平衡,可能是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因素。樊海峰在《攀巖中不同“側拉”動作中生物力學對比分析》一文中指出側拉動作應該是股外側肌三角肌最先參與肌肉發力,而且持續時間較其他的肌肉都長。在攀巖訓練中應特別重視手臂肌肉力量的訓練,側拉時支撐腿負擔較大的重量,節省上肢的力量,有利于攀登。劉傳勤、王慶福、邊萬忠在《我國優秀攀巖速度賽運動員賽前血乳酸與心率變化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訓練中積極發展運動員的速度力量,增加磷酸原能源儲備以及神經-肌肉系統的調控能力將是該項目制勝的關鍵環節。
(1)運動人體科學在攀巖運動中研究文獻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攀巖運動員的選材和指導攀巖運動的科學訓練兩個方面。
(2)關于運動員選材的研究文獻多采用了身體素質、身體形態、身體機能等指標的研究,關于指導攀巖科學訓練的研究文獻多數采用實驗法,少數采用了文獻資料法、調查問卷法、訪談法和邏輯分析等方法。
(3)有部分文獻證明了核心力量訓練有助于運動成績的提高;也有部分文獻證明了肌電信號可以反映攀巖訓練上肢肌肉功能狀況,并可以評價肌肉動態負荷水平的生理學指標。
[1]張榮.高校男子攀巖運動員身體形態和機能指標探究[J].運動,2013(15):44-45,36.
[2]徐宏波,劉小學.高校大學生身體基本形態與攀巖運動成績關聯性的實證研究[J].運動,2011(16):71-73.
[3]汪海軍.不同等級的兩名攀巖運動員竄跳技術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6):128-130.
G807.4
A
2095-2813(2017)06(b)-000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7.009
①通訊作者:劉憶冰(1961—),男,漢,吉林長春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E-mail:5493380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