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國,王嘉箐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研究
趙建國,王嘉箐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高校擴招以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就業質量呈不斷下降趨勢。在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不成熟,歷來重視關系和人情的文化背景下,社會資本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從微觀社會結構的視角深入研究大學生的求職心理、求職觀念、求職行為以及大學畢業生自身的特征差異,同時以大學生家庭背景及自身擁有的社會資本為出發點,基于大連市高校畢業生的社會資本和就業現狀問卷調查數據,利用改進后的布勞-鄧肯職業地位獲得模型界定社會資本概念后,實證分析其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機制,為實現大學生充分和高質量就業,緩解“拼爹”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帶來的消極影響提供有效建議。
社會資本;大學生就業質量;先賦性社會資本;后致性社會資本
近年來,隨著就業形勢越發嚴峻,畢業即失業現象凸顯大學生就業越發困難。媒體不斷爆出“大學生求職‘零薪酬’”“大學生身價等同于農民工”的新聞,在引發社會熱議的同時,表明大學生就業質量呈明顯下降趨勢。特別是當今90后新生代大學生對自身價值有著更強烈的追求,對職業生涯和人生發展規劃有著更多、更新的要求。基于目前中國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嚴峻的就業現狀,學術界對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的諸多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社會資本理論作為解釋社會現象和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理論工具,尤其是在中國重視人情和關系的制度文化背景下,對于在微觀層次上研究大學生就業質量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社會資本作為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視角,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參考和借鑒。Granovetter[1]的弱關系假設理論指出,當一個人在求職過程中,通過個人的網絡關系,能夠為其新的職位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和有幫助的人,并不是與他關系密切的親戚或朋友們(強關系),而是那些與他關系一般甚至疏遠的人(弱關系)。Nan[2]在“弱關系力量假設”基礎上提出了社會資源理論,他認為個體嵌入于社會網絡但不能直接占有社會資源,而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社會關系來取得財富、權力和名望。弱關系之所以比強關系重要,主要是因為同等階層的人們之間屬于強關系,但由于擁有相同或類似的資源,因而意義不大。Bian[3]結合中國“倫理本位”的具體國情,針對“弱關系力量假設”提出“強關系力量假設”,他認為在中國文化的條件下,關系、人情在內容上遠比傳遞有用信息更加豐富,更是一種實質性的幫助。即使求職者獲取了就業信息,但沒有關系強的決策人施加影響,也有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工作。費孝通[4]的差序格局理論認為,在中國社會結構中,人與人之間的格局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劃分親疏關系。家庭(家族)利益的重要性僅次于個人“自我”利益,社會關系網絡中的資源不僅為個人所有,更為家庭全體成員所共有,就業問題與家庭的利益關系是不可分割的。鄒宇春和周曉春[5]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就業選擇面前,家庭社會資本和高校社會資本對大學生產生不同方向和強度的影響。高校社會資本更有助于大學生升學、出國,家庭社會資本更有助于大學生單位就業。陳成文和何蛟龍[6]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人力資本優勢更適用于市場分配的就業機制且在私有制單位的作用更大,而社會資本優勢更適用于社會網絡的就業機制且在公有制單位的作用更大。黃敬寶[7]的調查研究發現,在不同的就業形勢下,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存在差異,當就業形勢不利時,社會資本的作用大于人力資本。費軍和姚山季[8]認為,結構資本和關系資本對就業機會的積極影響顯著,就業機會積極影響著就業質量,就業質量又積極影響著就業滿意度。
綜合已有研究成果發現,學者們所關注的就業問題大多局限在社會資本對相關就業群體就業實現方面的作用,而對就業質量,尤其是針對大學生群體相關研究卻較少。因此,本文將從微觀社會結構視角深入研究大學生的求職心理、求職觀念、求職行為以及大學畢業生自身的特征差異,同時以大學生家庭背景及自身擁有的社會資本為出發點,著重分析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各方面影響,為實現大學生充分的高質量就業和緩解“拼爹”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帶來的消極影響提供有效建議。
(一)社會資本概念界定及分析
Bourdieu[9]從社會關系網絡的視角解釋社會資本,認為社會資本是“社會聯系、社會榮譽和社會尊敬的資本”,它以實際或潛在的資源集合形式,與相互熟識的制度化關系的持久網絡相聯系。Coleman[10]認為社會資本是存在于人際關系和結構之中,并為結構內部的個人行動提供便利的社會結構資源。社會資本具有生產力,它有助于降低人們實現目標的成本,如果缺乏則會增加生產目標的成本甚至最終難以達成目標。其主要表現形式有義務和期望、信息網絡、規范與權威關系和社會組織等。Putnam[11]把“公民參與”“群體互動”納入社會資本分析中,認為社會互動網絡和社會組織的約束性機制會減少機會主義、投機主義和“搭便車”現象,有利于建立信任關系和信用社會。國內學者的研究大多沿襲國外研究的路徑和方法,張其仔[12]將其看做是關系網絡的一種形式,并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資源配置起著重要作用。朱國宏[13]認為社會資本是通過網絡關系和社會結構獲取資源的能力。卜長莉[14]認為社會資本的關系網絡,不僅以一定的社會關系和人際互動為基礎,還以一定的文化作為內在的行為規范,更以一定群體或組織的共同收益為目的。本文所定義的社會資本是指處于社會網絡或更廣泛社會結構中所能調動的為自己(或組織)帶來經濟效益的社會資源。行動者個體、組織或國家能夠通過互動來共享社會關系網絡、信任、期望和規范等,并將個人的需求轉化為群體(或社會)的需求,從而高效率地完成某項活動,達到既定目標并獲得最大范圍的利益資源。
社會資本因其概念的抽象性,使其量化操作方面困難重重。但有些學者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Putnam[11]與Onyx和Bullen[15]等依據社會資本的概念層次,總結出對社區參與、社會背景能動性、信任和安全感、家庭與朋友以及鄰居間的聯系、生活價值、差異化的承受力等指標,從宏觀上進行測量。瓦戴爾和厄普霍夫依據社會資本的構成要素將其分為結構型社會資本和認知型社會資本進行測量[16]。Blau和Duncan[17]的職業地位獲得模型具體分析了先賦性因素(以父親的職業地位和教育程度)和后致性因素(本人教育程度,初職和現職)對個人職業地位獲得的影響。本文在Blau和Duncan[17]的職業地位獲得模型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將大學生的社會資本劃分為先賦性社會資本和后致性社會資本。
先賦性社會資本是指個體先天即可繼承并享有的社會關系財富,主要表現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它在大學生的社會資本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較為優越的經濟條件能夠為大學生建立廣泛而優質的社會網絡提供物質基礎。因而本文選擇家庭經濟社會地位作為大學生先賦性社會資本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大學生能夠獲得的社會交往機會就越多,社會交往的空間就越大。在后續的量化分析中,本文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單位類型、父母的職業層次、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家庭社會關系網絡作為衡量指標。
后致性社會資本是指個體經過后天努力所獲得和積累的社會資本,本文用高校社會資本和社會交往能力作為衡量指標。高校是中國大學生進行后致性社會資本投資的重要場所,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校園社團活動、競賽以及校外實習、兼職和聯誼等方式進行社會資本投資,從而找到個人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方向與動力。大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參加正常的社交活動獲得拓寬人脈、關系網絡的機會,而且能通過為人處世的歷練積累社會實踐經驗、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完善自身人格,打造優秀的品質與特質,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和人生道路奠定基礎。由此途徑而獲得的社交能力、人脈資源和社會網絡等并不是來源于學生的原生家庭背景及父母實力,而是在遠離血親關系的支持和幫助下,通過自身嘗試及努力積累與創造的后天社會財富。
性格魅力是持久的、不易改變的,這對大學生步入社會之后職業生涯的發展會起到重要作用。現代心理學研究和大量社會實例表明,情商已成為個人求職擇業、職業生涯發展及人生成就預測的重要依據。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也側面反映了其個人魅力和情商水平,進而影響大學生的求職擇業。社會交往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人際關系質量和社交網絡的規模和密度,并深刻影響著個人當前的處境和未來發展趨勢,甚至影響人一生的命運。情商概念的界定因標準和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本文將社會交往能力用來反映大學生的情商水平,從而進一步測量大學生后致性社會資本。
(二)社會資本對就業質量影響的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就業質量的理論研究在西方國家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國內關于就業質量的研究起步較晚,學者們借鑒西方國家的理論基礎,立足本國國情,從不同角度對就業質量進行詮釋。楊河清和李佳[18]從個體就業狀況的固有特征建立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柯羽[19]從就業率及工作滿意度方面對就業質量進行主客觀的綜合性判斷。鐘秋明和劉克利[20]結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對就業質量進行實證研究。張抗私和盈帥[21]從女大學生的角度對就業質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評價。本文總結了國內外研究就業質量觀點的共性,將大學生就業質量定義為大學生完成學業,剛走出大學校門這個時點上,首次作為勞動力市場上的勞動者進行就業的結果。這個結果不僅為就業者提供了客觀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前景等條件,更是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一系列心理活動和價值觀形成的反映。因此,筆者認為,大學生就業質量的主觀因素,如大學生的求職心理、求職過程和就業滿意度等更值得學界關注。
首先,求職心理。主要是指大學生對待求職的一系列心理狀況,本文將求職心理細分為求職信心、就業期望和社會資本意識三個變量。求職信心是指在就業之前,大學生對能夠找到工作所具有的自信程度,該項在問卷中用“沒有一點信心”“不太有信心”“一般”“比較有信心”和“非常有信心”五種程度依次遞增表示。就業期望是指大學生對所求職位的薪水福利、工作環境與條件、單位地域等多方面的總體期望值,問題設置為“這份工作與您當初期望的相比”,選項為好很多=5、好一點=4、一樣=3、差一點=2和差很多=1,基本服從正態分布。社會資本意識是指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在求職過程中懂得積累和運用社會資本的程度。問卷中用“您認為‘社會關系’在就業中的作用”和“您如何看待‘利用社會關系找工作’的現象”進行度量。基于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具有顯著作用的推斷,擁有的社會資本狀況對大學生的求職心理也會起到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其次,求職過程。主要是指大學生在臨近畢業階段尋找工作單位的過程,本文用就業渠道、求職時間成本和求職努力程度三個變量進行分析。求職信息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如今在高校的校園招聘和就業指導中心的網頁上能夠找到很豐富的求職信息,但是通過社會關系得到的求職信息質量更高。同時社會資本能夠對求職施加影響,社會資本越多,能夠擁有的就業渠道就越廣,求職信息就會越豐富,就業機會也會因此大大增加。問卷通過添加了“是否找了熟人幫忙”和“在求職過程中,這些人(幫助進行求職的關系人)對您的哪些幫助最大”來測量大學生的求職渠道。求職時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大學生就業的難易程度,在問卷中設定為“三個月以內”“3個月到1年”和“超過1年”。求職努力程度反映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主觀態度以及人力、物力投資,依次為“一點也不努力”“不太努力”“一般”“比較努力”和“非常努力”。由經驗推斷,社會資本積累得越多,求職過程就越順利,相應的時間成本就會越少,努力程度也會越少。
最后,就業滿意度。主要是指大學生在經歷求職過程后對最終結果的反應,屬于主觀的心理感受,代表客觀現實與期望值的相符程度。筆者認為,除人力資本外,大學生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對就業結果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社會資本越優厚的大學生,通過社會網絡關系得到的求職信息就越富有價值,最終得到的工作將更符合求職者內心需求和期望。同時,求職者對職業前景、物質回報、工作環境與條件的滿意度就會更高,工作也會更加穩定、長久。此次調查在參考王霆[22]對大學生就業質量滿意度進行測算量表的基礎上,將就業質量分為職業前景(單位性質、單位規模、單位形象聲譽、單位發展前景)、物質回報(薪水福利、社會保險及公積金)、工作環境與條件(工作環境、單位地域、人際關系、員工培訓、專業對口)和工作穩定性(戶口解決、離職次數)四個維度、12項指標,測算就業質量因素的主觀重視程度與滿意程度,然后根據李克特五級量表打分,最終通過如下公式測算出大學生的就業質量滿意度:
基于上述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分析和國內外研究理論,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社會資本對大學生求職心理存在顯著正向影響。
假設2:社會資本對大學生求職過程存在顯著正向影響。
假設3: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滿意度存在顯著正向影響。
假設4:強關系類型和弱關系類型對大學生就業質量滿意度存在顯著影響。強關系更有利于大學生職位的獲得和就業質量的滿意。
(一)問卷調查與樣本統計描述
本次設計調查問卷,安排專業調查人員于2015年5—8月通過實地發放問卷、大連在校生論壇掛貼、“問卷星”手機微信和E-mail等網絡方式進行填制。共累計發放問卷700份,其中有效問卷52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75.4%,樣本基本特征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基本特征描述性統計分析
(二)信度和效度檢驗
樣本信度主要采用SPSS19.0統計分析工具進行測量,檢驗得出Cronbach’s α=0.702,樣本內部的一致性程度較好。大學生社會資本量表的KMO值為0.617,大學生就業質量量表的KMO值為0.862,根據KMO檢驗標準,KMO值均高于0.500,表明兩組數據皆可以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檢驗值分別為1 536.405和1 137.705,自由度分別為465和136,顯著性小于0.050。兩項檢驗均表明本次調研所獲得的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三)顯著性差異分析
筆者認為,學歷和政治面貌作為衡量大學生素質的重要指標既可以作為人力資本因素,也可以作為社會資本因素。以往學者的研究通常將二者視作人力資本因素影響大學生就業,但是大學生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質量與其人力資本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學歷的高低不僅與學習能力和個人素質有關,更意味著大學生所在的學習環境可能提供的高校社會資本和接觸的人際關系層次。相對精英的大學生黨員反映了難以在短時期內考察的道德素質和個人修養,對于大學生積累社會資本無疑起著正向作用。我們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大學生的就業質量與學歷、政治面貌方面進行差異性分析,具體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其中,學歷的高低對就業質量中職業前景和物質回報維度存在顯著性差異。黨員比非黨員職業前景和工作穩定性更強。這表明,學歷和政治面貌可能為大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后致性社會資本,進而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表2 學歷對就業質量各維度的差異性分析
表3 政治面貌對就業質量各維度的差異性分析

就業質量政治面貌均值±標準差職業前景正式黨員3.407±0.457預備黨員3.078±0.295共青團員2.249±0.580群眾2.968±0.785物質回報正式黨員3.840±0.660預備黨員3.455±0.757共青團員3.580±0.658群眾3.500±0.791工作條件與環境正式黨員3.277±0.582預備黨員3.242±0.513共青團員3.173±0.619群眾3.074±0.965工作穩定性正式黨員3.256±0.675預備黨員2.358±0.680共青團員2.310±0.600群眾2.056±0.726
(四)回歸分析
1.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影響的線性回歸分析
本文將就業心理影響作為因變量,先賦性社會資本和后致性社會資本作為自變量,性別和來源地作為控制變量,在此基礎上,就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影響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在回歸結果穩定可靠的情況下,社會資本各維度顯著性水平均小于0.050,且系數相差不大,說明大學生擁有的先賦性社會資本和后致性社會資本對就業心理均產生顯著正向影響,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相關的先賦性社會資本以及與高校社會資本和社會交往能力相關的后致性社會資本積累的越多,求職自信程度、期望值和社會資本意識越高。同時也表明求職自信程度、期望值和社會資本意識易受到先賦性社會資本和后致性社會資本的影響,擁有越高社會資本的大學生的就業優勢越大,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和就業質量。因此,本文提出的假設1,大學生的社會資本對就業心理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得到了驗證。

表4 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影響的線性回歸分析
2.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過程影響的線性回歸分析
本文將就業過程作為因變量,先賦性社會資本和后致性社會資本作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從顯著性看,社會資本各維度顯著性水平大于0.050,說明大學生擁有的社會資本對就業過程不存在顯著影響,這表明社會資本的多少不能用來判定大學生求職過程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不管擁有的社會資本多還是少,大學生求職的努力程度相當。因此,本文提出的假設2,大學生的社會資本對就業過程存在顯著正向影響不成立。

表5 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過程影響的線性回歸分析
但在問卷“上述這些人(幫助您就業的關系人)在哪些方面對您幫助最大?”一項上, “提供就業信息”的占比為50.7%,是整個樣本數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提出建議,指導求職”占比為18.5%,“向有關方面打招呼”占比為10.3%,“幫助遞交申請材料”占比為12.5%,“幫助解決求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占比為4.4%,占比最少的是“直接提供就業機會”和“其他”,分別為2.6%和1.0%。根據問卷的描述統計可以看出,不論最終結果如何,99%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使用了社會資本,且社會資本在大學生就業中起到提供就業信息的作用。
3.社會資本對大學就業質量滿意度影響的線性回歸分析
如表6所示,在回歸模型中,先賦性社會資本和后致性社會資本的標準系數都為正。這說明先賦性社會資本和后致性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都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故研究假設3得以驗證,即社會資本越優厚,大學生就業質量就越高,同時,由于先賦性社會資本比后致性社會資本的系數略高,說明其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程度更明顯。

表6 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滿意度影響的線性回歸分析
4.關系強弱對大學生就業質量滿意度影響的線性回歸分析


表7 強弱關系對大學生就業質量滿意度影響的線性回歸分析
(一)結論
在中國傳統制度文化的背景下,關系和人情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就業信息的獲取渠道、就業機會的選擇還是就業過程的關鍵環節,社會資本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對大連市部分高校的調查也進一步顯示,社會資本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信心、就業期望和就業質量的滿意度。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學歷和政治面貌對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存在一定的影響
學歷對就業質量中職業前景和物質回報維度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學歷層次越高的大學生職業前景越光明,且初次就業時的薪資條件和福利待遇水平相對普通學歷層次的學生更高。在通常情況下,學歷越高的大學生所接觸的同學、老師的學歷層次、個人涵養和社會地位也更高,這些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質量可能更高,可以為大學生就業信息和渠道提供一定的幫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資本對就業質量的影響情況。在政治面貌上,黨員比非黨員的職業前景和工作穩定性更好。這說明,雖然政治面貌對就業競爭中的物質回報、工作條件和環境上的影響并不明顯,但通過長期工作實踐的檢驗,大學生黨員相對卓越的個人修養和人格品質幫助其在工作變動、晉升和職業發展中取得優勢地位。
2.在就業質量方面,社會資本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就業過程和就業滿意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正向影響
一是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得到了驗證。擁有越優質的社會資本,大學生對工作的要求和就業期望就越高,就業自信程度也越高,在就業過程中善于運用社會資本的意識也越強。二是在就業過程方面,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過程存在顯著影響沒有得到驗證,但從描述性統計分析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會通過社會關系網絡搜集到及時、準確又高質量的就業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社會資本在促進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三是在就業滿意度方面,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滿意度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得到了驗證,這表明,社會資本實力越強的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滿意度也就越高,同時,運用強關系更有利于就業滿意度的提升和職位的獲得。
(二)政策建議
1.政府要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政府應從根本上引起高度重視,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為大學生就業創造公平、公開、公正、透明的社會網絡和信息網絡體系,防止社會資本的濫用和權力的過度集中造成的負面效應。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的建設與執行,為大學生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社保體系公平合理,保障高校畢業生的流動順暢。作為大學生宏觀社會資本的重要支柱,政府應加快提高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的質量,幫助高校科學合理、切實地規劃各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社會強大的輿論和監督機制,使就業公平深入人心。
2.高校應充分整合國家的教育資源,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培育質量和就業質量
一是要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使高校的辦學模式和專業設置以服務經濟建設的需求為目的。二是構建優美的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努力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三是高校教師擁有較為廣泛的社會資本,應積極擔當起大學生職業規劃和人生發展的引導者和指路人。
3.家庭應做好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依靠的堅實后盾
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家庭社會資本越高,大學生對就業的期望也就越高。在就業過程中,一方面,父母、親屬應切實結合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孩子的自身條件合理調整家庭的期望值,把關注點多放在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和職業生涯的規劃等方面,尊重孩子的意愿和特長愛好,幫助大學生走出家庭期望的困境,避免直接為孩子的就業做決定。另一方面,大學生往往會盡可能地利用家庭社會資本為自己服務,但也要避免對其的過度依賴而忽略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在就業過程中,家庭不僅擔負著大學生就業擇業的重要責任,更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加強大學生對自身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更深層次的認識,適度發揮家庭社會資本對就業質量的輔助作用。
4.大學生應注重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全面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端正對社會資本的認知和態度,積極轉變就業觀念。面對新形勢下的就業競爭,加強社會資本積累在就業過程中的運用,及時有效地搜集就業資訊,抓住就業機會。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修煉獨特的人格魅力,提高情商水平和社會交往能力,吸引高質量的社會資本。
[1] Granovetter,M.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2] Nan,L.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9,25 (1):467-487.
[3] Bian,Y.J.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Connection,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62(3):366-385.[4]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6.
[5] 鄒宇春,周曉春.大學生社會資本:內涵、測量及其對就業的差異化影響[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94-103.
[6] 陳成文,何蛟龍.就業資本、就業單位性質與大學畢業生就業機制的關系——基于湖南省2011至2015屆大學畢業生的實證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6):82-86.
[7] 黃敬寶.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J].北京社會科學,2012,(3):52-58.
[8] 費軍,姚山季.社會資本與大學生就業:理論框架及實證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4,(7):56-61.
[9] Bourdieu,P.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112-158.
[10] Coleman,J.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94):95-100.
[11] Putnam,R.D.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Democracy,1995,6(1):65-78.
[12] 張其仔.社會資本的投資策略與企業績效[J].經濟管理,2004,(16):58-63.
[13] 朱國宏.經濟社會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03-104.
[14] 卜長莉.社會資本與社會和諧[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3-24.
[15] Onyx,J.,Bullen,P.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Five Communities[J].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2000,36(1):23-42.
[16] 吳軍,夏建中.國外社會資本理論:歷史脈絡與前沿動態[J].學術界,2012,(8):67-76.
[17] Blau,P.M.,Duncan,O.D.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M].New York:Free Press,1967.136-225.
[18] 楊河清,李佳.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實證分析[J].中國勞動,2007,(12):26-28.
[19] 柯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綜合評價[J].中國高教研究,2010,(4):74-76.
[20] 鐘秋明,劉克利.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影響就業質量的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5,(3):107-113.
[21] 張抗私,盈帥.性別如何影響就業質量?——基于女大學生就業評價指標體系的經驗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2,(3):83-90.
[22] 王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104-109.
(責任編輯:劉 艷)
2017-03-15
國家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及實現高質量就業路徑研究” (AIA14000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創業視角的微型企業發展問題研究”(12BGL048);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遼寧省大學生成功創業的關鍵因素及可行性路徑”(L16ASH001);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發展、職業變遷與大學生就業研究”(LN2016YB028);遼寧省教育規劃研究項目“遼寧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升路徑研究”(JG15DB125)
趙建國(1973-),男,遼寧撫順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E-mail:zhaojg@dufe.edu.cn
F241.4
A
1000-176X(2017)06-01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