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陶鳳桂,李錦萍,陸興華
(武威市涼州醫院,甘肅 武威 733000)
“一醫四護”急救培訓模式在提升基層醫院急診科醫護急救水平中應用的研究
李 琴,陶鳳桂,李錦萍,陸興華
(武威市涼州醫院,甘肅 武威 733000)
目的 探討“一醫四護”急救培訓模式在提升基層醫院急診科醫護急救水平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針對基層醫院急診搶救過程中存在醫護人員分工不清、責任不明、醫護協作不佳而影響整體搶救成功率的情況,2016年1月起我科開始實施“一醫四護”急救培訓模式,采用規范醫護搶救操作流程、制訂搶救考核標準、進行人體模型實地操作訓練等一系列措施,觀察這些措施實施后對我科醫護人員急救技能操作水平、急診搶救所需時間、患者家屬滿意度方面的影響。結果 培訓后,醫護人員的急救技能操作優良率較培訓前高(P<0.01),完成搶救各項目所需時間較培訓前短(P<0.05),觀察組患者家屬的滿意度較對照組高(P<0.01)。結論“一醫四護”急救培訓模式能提升基層醫院醫護人員的整體急救水平,使其能在各種危急情況下積極對危重患者實施及時、準確的救治與監護。
“一醫四護”;急救培訓模式;基層醫院;急診科;醫護急救水平
急救技能是基層醫院醫護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尋找一種高效的、有序的急救培訓模式是搶救成功的關鍵環節[1]。急診科是醫療搶救的一線科室,收治的患者以危重的居多,且病情復雜、突發事件多、護理風險大,易引發醫療糾紛。要保證急救患者的醫療護理安全,就需要一支專業的、高素質的急救團隊[2]。以往我科急救醫護人員在急診搶救過程中存在分工不清、責任不明、醫護協作不佳的情況,嚴重影響搶救的時效性和成功率。我院急診科自2016年1月起開始實施“一醫四護”急救培訓模式,經過12個月的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醫護人員資料:我院急診科配置的24名護士,年齡21~51歲,平均30.73歲;其中主管護師3人,護師11人,護士10人;本科4人,專科15人,中專5人;護士能級:N3級護士11人,N2級護士6人,N1級護士7人。醫生11人,年齡26~50歲,平均33.51歲;其中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6人;研究生1人,本科8人,專科2人。患者資料:選取我院急診科2015年1月—12月期間收治的急診重癥搶救患者246例作為對照組,其中心臟驟停69例,急性心梗53例,創傷性休克45例,急性中毒41例,急性腦出血38例;選取我院急診科2016 年1月—12月期間收治的急診重癥搶救患者282例作為觀察組,其中心臟驟停87例,急性心梗59例,創傷性休克51例,急性中毒45例,急性腦出血4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培訓內容及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急救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搶救治療和護理,搶救過程中對醫護人員職責、位置、流程及搶救物品無特殊要求。
1.2.2 觀察組 采用“一醫四護”急救模式,每組由1名醫生和4名護士組成,搶救人員定職責、定站位、定流程,相互配合,搶救物品定位放置,搶救流程規范化、標準化,并制訂搶救考核標準。“一醫四護”急救模式的標準化搶救操作培訓項目:各階段病情判斷及評估、心肺復蘇、氣管插管、心臟電除顫、建立靜脈通路、給藥、吸痰、心電監護、搶救記錄等,并進行人體模型實地操作訓練。“一醫四護”急救模式的標準化搶救人員操作位置及具體分工:醫生(患者頭位):(1)作為整體搶救的主導,判斷評估患者各階段病情,并隨時下達醫囑;(2)在護士A為患者進行心肺復蘇胸外按壓時,配合使用簡易呼吸器面罩通氣;(3)必要時與護士B配合進行心臟電除顫;(4)必要時在護士B和護士D的配合下為患者行氣管插管術;(5)根據患者病情調節呼吸機參數。護士A(患者右側):(1)判斷患者意識、瞳孔、脈搏、呼吸,如患者呼吸心跳驟停,快速實施心肺復蘇胸外按壓;(2)心肺復蘇按壓達到標準,力度、頻率到位;(3)與醫生配合行胸外按壓與通氣。護士B(巡回):(1)主要負責搶救過程中的用物準備及遞送;(2)為患者連接心電監護,并隨時向醫生匯報患者生命體征情況;(3)準備簡易呼吸器并連接氧氣;(4)收到心臟電除顫指令,準備除顫儀并遵醫囑調節;(5)負責患者氣道管理,準備氣管插管用物,與醫生配合行氣管插管術。護士C(患者左側):(1)迅速建立靜脈通路;(2)隨時執行醫生下達的醫囑;(3)在各階段遵醫囑采集標本并聯系送檢;(4)與護士D互相協調配合替補。護士D(隨機):(1)記錄整個搶救過程;(2)與醫生、護士B配合為患者行氣管插管術;(3)與護士C互相協調配合替補;(4)作為整體搶救團隊的外聯人員。
1.3 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1)“一醫四護”急救培訓前后醫護人員的技能操作水平。分別在培訓前后對接受培訓的醫護人員進行相關急救技能操作考核。(2)“一醫四護”急救培訓前后患者家屬的滿意度。搶救結束后,由護士長發放滿意度調查表,由患者家屬對醫護搶救水平、醫護操作準確性、急救效果、服務態度等10項內容進行評價。(3)“一醫四護”急救培訓實施前后完成搶救所需時間。記錄培訓前后完成危重患者各搶救項目所需時間。

表1 “一醫四護”急救培訓前后醫護人員技能操作水平比較[n(%)]

表2 “一醫四護”急救培訓前后患者家屬滿意度比較[n(%)]

表3 “一醫四護”急救培訓前后完成搶救各項目所需時間比較(BZ_91_1569_1594_1585_1627±s,min)
3.1 “一醫四護”急救培訓模式的應用提高了醫護人員的急救技能水平
在此次培訓之前,我科醫護人員的急救技能操作培訓以單項操作培訓為主,在臨床搶救中,即使單項技能水平再高,如沒有經過規范化的培訓,也往往因分工不明導致搶救場面無序混亂而影響搶救成功率[3]。本次“一醫四護”急救培訓注重搶救時各個操作的銜接,經過反復培訓、訓練和考核,提升了醫護人員急診搶救技能操作水平,醫護人員整體配合度明顯增強。表1顯示,培訓后醫護人員急救技能操作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培訓前(P<0.01)。
3.2 “一醫四護”急救培訓模式的應用縮短了患者的搶救時間
以往的急診醫護搶救模式具有局限性,重點在于個人技能的發揮,難以發揮團隊協作精神,容易忽略醫護配合與護護配合[4]。在實際搶救工作中,如果因為個人能力突出、工作人員充足而無序,將最終失去搶救最佳時機[5]。“一醫四護”急救培訓模式定物品、定職責、定站位、定流程,搶救人員分工明確,變被動搶救為主動搶救,避免了護士在搶救時手忙腳亂的情況,避免了以往搶救工作中職責不清、崗位不明、醫護協作不佳的局面,并對患者實施全面、科學、有針對性的搶救操作,縮短了患者的搶救時間。表3顯示,培訓后完成搶救各項目所需時間明顯縮短(P<0.05)。
3.3 “一醫四護”急救培訓模式的應用提高了患者家屬的滿意度
研究結果顯示,“一醫四護”急救培訓后,患者家屬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培訓前(P<0.01)。在搶救操作過程中,“一醫四護”急救模式使整個搶救流程井然有序、忙而不亂,避免了因操作場面混亂引起患者家屬的不理解而導致的醫療糾紛,增加了患者家屬的信任度[6],提升了護士與醫生的協作能力,從而提高了患者家屬的滿意度。
急診處理的疾病往往攸關患者生死,具有快速多變、易感染等特點,急診科護士心理素質較差時遇突發情況易慌亂,難以充分發揮其專業能力,導致搶救失敗[7]。因此培養一支專業急救意識較強和急救技能突出的醫護隊伍,提升急診科護士的綜合素質是醫院急診科的當務之急,也是醫學界探討的重要問題之一[8]。“一醫四護”急救模式的實施,改變了以往搶救患者過程中忙、亂、效率低的局面,使搶救井然有序,團隊協作和配合好,大大縮短了搶救時間,做到了分秒必爭,確保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急診護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增強了急救技能,從而防止了醫療糾紛的發生,把基層醫院醫護人員的搶救技能提升了一個層次。
[1]姚昌杰.預案演練在ABC急救模式中的應用[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2,9(4):172-173.
[2]諸薇薇,何月利,蔡曉霞.定位分工搶救配合法在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護理,2016,23(2):67-68.
[3]王俊莉.醫護同組定位搶救模擬訓練對提高急診護士技能的探討[J].健康必讀,2012,11(5):450.
[4]周曉慧,田偉珍,吳月瑛.急診科低年資護士的情景再現法培訓[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19):120-122.
[5]胡小平,鐘小軍.急診科醫護合作小組的組建與實踐[J].護理學雜志,2013,28(13):38-39.
[6]嚴平,吳素平.急救模擬演練在提高重癥監護室護士對危重患者搶救配合水平中的應用[J].中國鄉村醫藥,2015,22(18):39-40.
[7]胡英莉,黃靜雅,邱麗娜,等.年級制護理繼續教育在急診科低年資護士培訓中的效果[J].護理學雜志,2013,24(21):4-6.
[8]趙書敏,侯榮丹,李敏玲,等.階梯培訓模式在急診急救專科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12):6-8.
R193
:B
1671-1246(2017)12-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