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高淳區淳溪中心小學以江蘇省特色文化建設項目“根的教育‘老街文化特色課程建設”為抓手,開啟了探尋鄉土歷史之根,探尋親情鄉情之根,探尋優秀傳統文化之根,探尋人類文明之根的旅程,建構出以兒童成長為中心,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重點,符合學校發展的特色課程文化,凝練出屬于學校及師生精神家園的獨特句子。
【關鍵詞】老街文化;特色課程;學習變革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2-0013-02
【作者簡介】王一敏,南京市高淳區淳溪中心小學(南京,211300)校長,高級教師。
一、物型課程建設讓學習有深度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蔽镄驼n程是學習方式變革的背景、土壤和環境。充分發揮校內外具有教育意蘊的物化課程資源的功效,創設新型課堂和學習環境,真正讓學習浸潤于其中。校內以“老街文化”為元素,以“尋根”“立根”為主題,著力建設能對學校精神進行智慧表達的一館、一室、四廊、五道、十一園、五十五柱、六十八梁;校外,在特色課程文化基地——高淳老街,建立“老街文化少兒體驗館”“老街文化少兒研究所”。這些促進深度學習真實發生的有效載體,完成了從環境文化到教育課程的深度推進。如在學校“尋根廊”,學生對高淳老街布鞋很感興趣,于是學校便以“一雙布鞋走出來的文化”為主題,組織學生分小組展開尋根與探究。非遺文化小組對老街布鞋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現狀開展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和倡議書;經濟文化小組從老街布鞋帶給家鄉人民經濟效益入手,制作宣傳名片和營銷策劃書;手工藝文化小組通過走訪老街布鞋傳承人,了解制鞋工藝,動手學習納鞋底,做鞋幫;名人文化小組則通過走訪和網絡,了解布鞋與名人之間的趣聞逸事,在班級開展老街布鞋名人文化故事會。學生探究性學習因校園內外的“場所精神”變得更有深度,更富有文化韻味。
二、特色課程建設讓學習有融合度
開發基于實踐、基于體驗、基于研究的校本特色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的課程選擇,探索特色課程與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融合的途徑和方式。同時突破學科課程藩籬,以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融合,架構出更豐盈、更完善的學習方式。
1.整合國家課程,構建“1+X”的學科“尋根”微課程。
以“老街文化”特色課程為依托,積極探索與國家課程整合,建設適合學生需求、彰顯學校特色課程文化的“1+X”“尋根”學科微課程。如語文學科說老街文化典故、趣聞軼事、方言童謠,寫老街文化游記、調查報告、書法作品。
2.跨學科主題教學,實施尋根“老街文化”校本特色課程。
基于核心素養融合、共生的特點,積極倡導跨學科主題教學實施校本特色課程,使學生習得知識逐漸形成整體有序的結構,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整體化。如在校本特色課程“尋根:老街璀璨名勝文化”主題學習中,有學生走進高淳老街楊廳,用文字描繪建筑藝術的雅致,用畫筆勾勒建筑線條優美,實現語文與美術學科相融合。有學生用導游圖的形式記錄下老街的每一處名勝古跡,并配以簡短文字介紹,實現數學、美術、語文學科相融合。還有學生在游覽時,給外國游客做導游,跟老街藝人學唱方言童謠,跟同伴玩弄堂游戲,實現英語、音樂、體育學科相融合。
三、活動課程建設讓學習有溫度
1.老街文化少兒社團?!白灾健鄙鐖F活動課程基于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差異,學生的主體性等因素,從社團的組建,學生自主申報,活動運轉等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學生自主選擇課程、選擇教師、選擇伙伴、選擇空間……我們挖掘、整合師資資源,開設體現老街文化元素的老街少兒文學社、導游社、映像社、民間工藝團、民藝團、書畫院、娃娃科學院等七大學生社團,下設三十個小型學生社團。同時結合社團性質,建立老街少兒采菊東籬坊、蘭亭坊、手工坊、絲竹坊、天籟坊、踏歌起舞坊、運籌帷幄坊七大學生社團工作坊。學生在工作坊里通過教師引領、同伴互助、主題分享等學習方式,在富有傳統文化意蘊的和諧氛圍中發展自我,愉悅身心。
2.老街少兒文化周。學校把國慶長假后的一周設為“老街少兒文化周”。本著全員參與,善于積淀,樂于綻放的活動原則,在文化周期間,舉辦尋根“老街文化”主題班會、“老街文化”學生才藝大賽、班級“老街文化”布置評比、“老街文化”學生社團成果展等豐富多彩的專題展示活動。
3.老街文化娃娃小課題研究。成立少兒老街文化研究所,依托課程在高淳老街建立的“老街文化少兒研究所”課程基地,圍繞老街歷史文化、建筑文化、手工藝文化、書畫文化、美食文化、民間文學文化、傳統節日文化、民俗文化等形成的娃娃小課題,學生通過自主申報、自我管理,有效開展研究。
4.老街文化小導游(漢、英)。以學生社團活動為組織形式,聘請校內特長教師和老街專業導游為導師,開展校內培訓、模擬導游、老街實地見習、上崗導游等系列培訓。
5.尋根“老街文化”親子游學。以親子游學的方式,以“玩”為觸點,通過實踐體驗、德育滲透、貼近生活、學科整合、多元評價等途徑開展尋根“老街文化”系列子課題研究性學習。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成果展示,分享游學成果,發展學生探究精神、創新意識。
6.老街傳統節日特色德育。挖掘傳統節日課程內涵,凸顯地域文化,培育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采用“尋根由來——知曉風俗——誦讀詩文——實踐傳承——展示交流——活動評價”六個模塊整體架構,突出主題式、體驗性、探究性,引領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實踐、創新老街文化。
四、多元評價讓學習有效度
我們提出“尋根老街文化”60項微行動的主題研究性學習和多元評價機制。以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審美情趣、勇于探究、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等核心素養為指導,規劃與設計每一項微行動方案。一到六年級,每個年級十項。研制微行動“尋根課程學習卡”,提出每一微行動相應的評價細則。微行動在實施過程中,以成長檔案袋的方式,讓學生收集體現成長的過程性材料,記錄自我的成長軌跡。評價階段,開展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與綜合評價等方式,評選出尋根“老街文化”優秀檔案袋,“老街文化小使者”“淳質少年”。
五、“互聯網+”讓學習有廣度
創建學校文化微信公眾號,利用微信平臺,隨時發布學校文化建設資源、動態、成果。將學校官網、校報《拔節》、??断础贰秾じ袄辖治幕薄沸1窘滩?、學校物化課程資源及時上線,通過掃一掃的方式,適時、快捷對外推介、分享,有效提高學生、家長、社會對學校文化建設的知曉度、參與度與贊譽度。學校物態環境中盡量多地設置二維碼,延伸學習空間,擴大文化場域。建立“老街文化”校園網,設置知識窗、活動區、數字館、成果臺四個子欄目,分別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特色課程資源,讓其成為老街文化的磁場,立德樹人的磁場。創建班級“老街文化”博客,學生建立以圖片、文字、視頻為主的參與“老街文化”主題活動數字檔案,上傳班級博客。學生在網上相互瀏覽,添加評論,相互學習交流,資源共享,記錄成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