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事實到規范:犯罪化立法原則層次論

2017-07-07 14:06:30吳永輝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17年3期

吳永輝

摘要:作為犯罪化立法原則,英美法系的危害原則和大陸法系的法益侵害說與我國的社會危害性理論在內涵、地位、功能上具有同質性。單一的犯罪化立法原則缺乏足夠的適用性,多元的犯罪化原則缺乏一條主線貫穿其中。我國犯罪化立法原則體系的構建應當以犯罪的概念為基礎,將社會危害性作為犯罪化的邏輯起點,應受刑罰懲罰性作為犯罪化的應然補充,但應受刑罰懲罰性自身有循環定義之嫌,可以從刑罰的必要性、有效性、經濟性對其做進一步的說明,刑事法定性作為犯罪化的最終歸宿。如此沿著從事實到規范層層遞進的思維路徑,方能合理劃定刑法的界限。

關鍵詞:犯罪化;事實與規范;應受刑罰懲罰性;層次

中圖分類號:DF611

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3.05

[HS(3][HTH]一、問題的提出

[HTSS][HS)]

1980年代以后,各國立法機關開始陸續重新制定或頻繁修改刑法典,并頒行了大量的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主要表現為犯罪化、處罰早期化、處罰重刑化,可見,刑事立法活性化的時代已經來臨[1]。犯罪化是刑事立法活性化最突出的表現,這在我國近年來的刑法修正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僅《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簡稱《修九》)就新增了20個新罪,大規模的犯罪化引發了學界關于我國未來刑事立法走向的爭論

主張停止犯罪化的觀點可參見:劉艷紅.我國應該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J].法學,2011(11);主張進一步犯罪化的觀點可參見:馮軍.犯罪化的思考[J].法學研究,2008(3);主張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并行的觀點可參見:鄭麗萍.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并趨——中國刑法現代化的應然趨勢[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11).。其實,不論是犯罪化還是非犯罪化,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刑法的邊界問題,皆因刑事立法事關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的平衡,茲事體大,須用成熟、理性的原則加以引導。眾所周知,英美法系有危害原則,大陸法系有法益侵害說,反觀我國,唯一相似的社會危害性理論因背負著意識形態方面的“原罪”而遭到質疑、批判乃至摒棄。目前理論上既有的犯罪化原則要么單一而空洞,要么雜亂而無序,整個刑法立法因缺乏科學的犯罪化原則的指導而呈現出被動性、應急性、非理性的特點。如何構建我國的犯罪化原則體系,不僅是重大的理論問題,而且是重大的立法實踐問題,因而有必要對此加以探討。

[HS(3][HTH]二、犯罪化立法原則學說聚訟及評析

[HTSS][HS)]

(一)學說聚訟

危害原則是英美法系主流的犯罪化立法原則,其源于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在《論自由》中提出的傷害原則,“一旦個人行為的任何部分有害地影響到他人的利益,社會就有了裁判之權……但是,當一個人的行為并不影響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利益時……那就沒有接納任何此類問題的余地。”[2]作為自由主義思潮產物的傷害原則特別強調限制國家權力,保障個人自由,這就決定了“對他人造成傷害”是國家發動刑罰權的唯一根據。在英國,1954年,以議員沃爾芬登為首的“同性戀和賣淫問題特別調查委員會”成立,該委員會于1957年提交的《關于同性戀罪錯和賣淫問題的報告》(又稱“沃爾芬登報告”)建議將同性戀和賣淫行為除罪化。圍繞該報告,哈特和德芙林各自立足于自由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立場展開論戰,哈特的最終勝利使得危害原則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并使其成為英美法系界分法律與道德的重要標準。之后,美國法學家喬爾·范伯格立足于刑法的道德界限對危害原則進行了微觀層面的拓展和闡釋,構建起了以損害原則、冒犯原則、法律家長主義、法律道德主義為核心的犯罪化原則體系,標志著危害原則日臻成熟。

法益侵害說是大陸法系刑法立法的重要指導原則。從思想淵源上講,該說源于貝卡利亞在犯罪標尺問題上的見解,即“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標尺是對國家造成的損害”[3];從實質內涵上看,它由費爾巴哈的權利侵害說演變而來,“從最廣義上說,犯罪是一個刑法中規定的違法或者說由刑法加以威懾的與他人權利相違背的行為……權利的維護是刑法的當然目的”[4]。后經畢爾鮑姆發展,強調犯罪的本質在于法益的侵害或危險,最終由李斯特予以完善并成為德國主流的立法原則,“刑法只允許保護‘法益,在過去幾十年刑法改革的討論中,這個要求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該說在日本同樣影響深遠,法益侵害通常被視為犯罪的本質,法益保護被視為刑法的第一機能,“無結果(未侵犯法益)則無犯罪”的原則得以確立[6]。不難看出,法益侵害說是德日刑法理論與立法實踐的核心命題。

在我國,與危害原則和法益侵害說最為近似的是社會危害性理論,其強調犯罪的本質在于對社會關系的侵犯。不少學者認為,該理論不具有規范性、實體性、專屬性,且因其沿襲于前蘇聯刑法而背負著意識形態方面的“原罪”,與罪刑法定等現代刑事法治理念相違背而受到批判

參見:陳興良.社會危害性理論——一個反思性的檢討[J].法學研究,2000(1);陳興良.社會危害性理論:進一步的批判性清理[J].中國法學,2006(4);蘇青.社會危害性理論的反思與改造——以法益視角為進路[J].法學評論,2011(3).。盡管有學者針對上述看法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并主張社會危害性理論不違背罪刑法定,作為刑法學的基本概念,其乃刑法立法之圭臬、刑事司法不可或缺之標尺、中外刑法共有之理論

參見:儲槐植,張永紅.善待社會危害性觀念——從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說起[J].法學研究,2002(3);劉艷紅.社會危害性理論之辨正[J].中國法學,2002(2);趙秉志,陳志軍.社會危害性理論之當代中國命運[J].法學家,2011(6).。但在德日刑法學術話語盛行的研究背景下,類似于法益侵害、規范違反等域外術語日漸成為學術研究的“新寵”,社會危害性理論則淪為“棄兒”。眾所周知,社會危害性是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石,對該理論的質疑、批判乃至摒棄無異于將我國整個傳統刑法理論釜底抽薪,繼而在犯罪化立法原則的界定上,棄社會危害性理論而主張危害原則、法益侵害說的觀點日益高漲。

(二)學說評析

問題在于,相較于社會危害性理論,危害原則或法益侵害說是否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呢?就危害原則和社會危害性理論而言,有學者認為,從概念區別來看,前者中的危害指向的是利益,而后者中的危害指向的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晦澀、抽象,難以承擔起解釋社會危害性的重任;從價值訴求來看,前者體現的是個人本位,后者因其特定政治背景下的“原罪”彰顯的是國家本位;從終極旨意來看,前者旨在保護自由,后者旨在維護秩序[7]。就法益侵害說和社會危害性理論而言,通常認為,法益比社會關系更為具體、規范,更具實體性,更能彰顯限制權力、保障人權的自由價值。對此,筆者難以贊同。

第一,任何理論的內涵都是與其所處的時代相適應的,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危害原則和法益侵害說同樣如此。早期的危害原則降生于自由主義思潮盛行的社會背景之下,強調國家權力的消極不干預,張揚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在犯罪化問題上自然會凸顯危害的實體性和非道德性。然而,哈特和德芙林論戰之后,自由主義雖在形式上戰勝了保守主義,但同時在本質上也被保守主義所消解,危害的廣泛存在導致了危害性原則的崩潰[8]。正因為如此,范伯格才認為,“‘損害一詞既空泛又模糊,如果我們希望損害原則發揮更好的效用,就必須更清楚地細化對損害(受損狀態)的理解。”[9]可見,危害原則限制權力的功能隨著其內涵的擴張而逐步弱化。作為權利取代者的法益,雖然有助于增強危害的實證性,但是,從權利到法益的演變使得對權利之外利益的侵犯均可納入危害的范疇之內,這不僅沒能限縮反而擴張了刑法的適用范圍。足見,法益概念并非像危害原則一樣為限制權力而生,其內涵也隨著風險社會的到來進一步抽象化、精神化,甚至異化為刑罰擴張的工具。因此,言稱危害原則和法益侵害說更具實體性、更能彰顯限制權力,保障人權的法治理念的理論難以成立。

第二,我國的社會危害性理論與危害原則、法益侵害說在內涵、地位、功能方面具有同質性。從內涵上講,危害原則中的損害是指對利益的阻礙或造成利益的喪失,法益侵害是指對法律所保護利益的侵犯或威脅,兩者的核心因素都是利益,而我國學界通常將社會危害性界定為對社會關系的侵害。從法理的角度看,“所謂利益,本意是利息,表示債權人的利息要求。后來,利益作為個人與社會的一種關系體現,日益得到廣泛應用”[10]。可見,利益本質上是社會關系的體現,即客體與主體之間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社會關系是界定利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因為如此,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社會關系的急速變化,使得作為社會關系載體的利益的內涵也隨之擴張,危害原則和法益侵害說的擴張性變化也就不足為奇了;從地位上講,危害是英美刑法的核心概念,法益貫穿于德日刑法理論體系的始終,兩者通常被用于探討刑法的本質、界限等基礎理論問題。同樣,在我國,學界在探討犯罪的概念、本質、特征時,社會危害性始終是難以繞開的理論爭點;從功能上講,危害的內涵雖然不斷變化,但其仍是合理劃定犯罪圈的重要準則,法益概念的抽象化、精神化盡管遭到了質疑和批判,但“立法者設定一項新的刑事法規時,只有提出對應法益,才能檢驗該法規對法益的保護是否合理和必要”[11]。我國的社會危害性理論蘊含于《刑法》第13條的犯罪概念之中,作為出入罪必須考量的要素之一,其同樣能夠發揮指導犯罪化立法的功能。

[HS(3][HTH]三、犯罪化立法原則層次論之提倡

[HTSS][HS)]

在犯罪化立法原則的問題上,目前學界除了引進危害原則、法益侵害說的主張外,刑法謙抑原則、合理性原則、效益原則等觀點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參見:曲伶俐.犯罪化基準論綱[J].法學論壇,2009(3);張子禮,楊春然.論犯罪化的原則[J].河北法學,2011(4);段麗.犯罪化立法進程應遵循的原則探討[J].人民論壇,2013(3).。然而,這些原則要么集中于宏大敘事而顯得空洞無物,如謙抑原則,一味地強調刑法不得“僭越”,卻不去探討如何不“僭越”,要么兼采諸家學說而顯得雜亂無序,如既采取謙抑原則,又強調法益侵害,還主張經濟效用,各原則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明。總而言之,各個學說、觀點雖然豐富多彩,但始終缺乏一條主線將其貫通起來,且缺乏細化的操作規則。基于此,本文試圖從貫穿于刑法始終的核心問題——犯罪的概念(犯罪是什么)出發探討犯罪化立法原則,因為犯罪化實際上就是探討應該將哪些行為納入犯罪圈,這與犯罪是什么可謂一體兩面,同時,對犯罪化立法原則的內涵進行技術性的闡釋,以增強其操作性。在我國,通常認為,犯罪是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違反刑法規定、應當受到刑罰懲罰的行為。在此基礎上,筆者主張,社會危害性是犯罪化立法的邏輯起點,應受刑罰懲罰性是犯罪化立法的應然補充,刑事法定性(違法性)是犯罪化立法的最終歸宿。

(一)邏輯起點

誠如上文所言,社會危害性理論與危害原則、法益侵害說在內涵、地位、功能方面并無本質差異,危害或法益內涵的擴張使得其在限制權力、保障人權方面并不比社會危害性理論更具優勢,且危害原則或法益侵害說是異域法系理論語境下的產物,以其取代社會危害性理論必將面臨與我國刑法理論體系相互磨合的窘境。既然如此,倒不如立足于本土,對社會危害性理論做出新的解讀更為穩妥。基于此,筆者將社會危害性作為犯罪化立法的邏輯起點,原因如下。

第一,這是刑事一體化思維的應有之義。從思想流變的角度看,刑事一體化源于李斯特的整體刑法學思想,即“犯罪——刑事政策——刑法”,該說強調依據犯罪態勢形成刑事政策,再根據刑事政策引導刑法的制定與實施;從運行機制看,刑事一體化追求動態貫通,旨在建造一種結構合理和機制順暢(即刑法和刑法運作內外協調)的實踐刑法形態[12]。況且,對某個事物的認識必須先從其事實樣態出發,然后才能對其做出規范評價,犯罪亦不例外。首先,犯罪以“破壞一定的社會關系”這樣一種事實樣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屬于犯罪學的研究范疇;其次,國家會從整個社會治理的角度對事實上的犯罪采取不同的策略進行分類處理,這屬于刑事政策的范疇;最后,在刑事政策的指導下,確定將哪些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納入刑法的規制范圍,這屬于刑法學的研究范疇。不難看出,作為犯罪化立法前提的犯罪學、刑事政策學都是以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共有的自然屬性,也是貫穿于犯罪學、刑事政策學、刑法學之間的一條理論主線。因此,將社會危害性作為犯罪化立法原則的邏輯起點是恰當的。

第二,這是由事實與規范之間的關系決定的。作為邏輯起點的社會危害性是一種事實概念而非規范概念,從社會危害性到應受刑法懲罰性再到刑事法定性(違法性),符合從事實到規范的思維路徑。有學者認為,“社會危害性并不具有基本的規范質量,更不具有規范性……不具有實體的刑法意義”[13]。顯然,論者認為社會危害性屬于超法規的概念,脫離于刑法的評價之外,進而認為其有可能危及罪刑法定原則,而法益是“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危害原則中的損害是“不法”行為對利益的阻礙,均屬刑法規范評價的產物。危害原則和法益侵害說都試圖以規范限縮具有包容性的利益概念,但危害原則的崩潰和法益概念的稀薄化已經表明這種規范限縮并不成功。因為,一來,事實是規范的前提,規范必須以事實為基礎,只有先對行為做事實上的梳理,才能賦予其法律上的價值,在利益、損害等事實概念前加上“不法”等規范術語是單一的規范主義思維,“規范主義的思路始終有脫離社會現實的危險”[14];二來,危害原則和法益侵害說所謂的規范性并無實際意義,“不法”行為的損害、“法律所保護的”利益等規范限定空有規范的外表而缺乏規范的實質,這與為了限定社會危害性而在其前面加上“嚴重的”之看法同屬詭辯之論。試圖直接以規范性來限縮事實性概念的看法混淆了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僅無益于限縮目的的實現反而會適得其反。

第三,作為刑法規范評價對象的社會危害性并非空洞無物,它是主客觀事實相融合的產物。其判斷對象主要包括行為、對象、結果、具體的時空環境、行為人的主觀心態等。具體而言,對行為的判斷主要從行為類型(方式、次數、頻度等)出發,如盜竊罪中的“多次”盜竊、“攜帶兇器”盜竊;對行為對象、結果的判斷主要從對象、結果自身的特殊性或嚴重性出發,如搶劫加重犯中的搶劫“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對具體時空環境的判斷實質上是對“單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做了補足性的綜合判斷,如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行的《關于辦理盜竊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在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等突發事件期間,在事件發生地盜竊”的情形做了“打折”處理,其犯罪數額只需達到通常構罪標準的50%即可。主觀心態是否屬于社會危害性的內容在理論上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在社會危害性的判斷中加入主觀要素會導致其內涵含混不清、倫理色彩濃厚、外延模糊、缺乏可操作性,背離了客觀主義的刑法立場[15]。筆者對此持質疑態度:其一,任何行為都是行為人在其主觀意志支配之下實施的,否則,空有物理意義上的身體動靜無異于行尸走肉;其二,所謂客觀主義的刑法觀強調的是客觀判斷優先于主觀判斷,并非只要客觀不要主觀;其三,目的、動機等主觀違法要素能夠表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如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的法定刑(危害性)重于傳播淫穢物品罪的原因就在于牟利目的。

總而言之,“社會現狀是刑事立法的背景和根據,行為的社會危害現狀是刑事立法的事實要求和合理性根據。”[16]作為一個基底性的事實概念,社會危害性屬于規范評價的“材料”,它是犯罪化立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這也是其作為犯罪化原則邏輯起點的題中之義。

(二)應然補充

犯罪化的本質是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事實做出刑法上的規范性評價,具有社會危害性并不必然被評價為犯罪,這也是為什么危害原則和法益侵害都強調規范限制的原因所在。依據這樣的思路,似乎只要將社會危害性限定為“應受刑罰懲罰的社會危害性”或“違反刑法規定的社會危害性”即可。但是,這樣的限定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規范評價是一種主觀性的價值判斷,人們完全可以憑借各種目的對事物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任意地限縮或擴張。因此,必須對規范評價進行技術性的闡釋,否則就有自說自話之嫌。

接下來的問題便是,應受刑罰懲罰性和刑事法定性(違法性)同為規范性評價,誰先誰后呢?通常的看法是,犯罪是具有社會危害性、違反刑法規定、應當受到刑罰懲罰的行為。但是筆者認為,應受刑罰懲罰性屬于應然范疇,理應在先,刑事法定性(違法性)乃是立法者最終將某些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的價值評價,屬于實然范疇,應當在后。正是由于某些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達到了應當受到刑罰懲罰的程度,所以才將其規定為犯罪,如此才符合從應然到實然的邏輯思維。有學者認為,“應受刑罰懲罰性直接全面地表現出了犯罪本質,所以以它為標準就能科學、準確地解決什么樣的行為應規定為犯罪的問題。”[17]這一看法雖然精準,但不無疑問:首先,主張應受刑罰懲罰性是犯罪的本質有循環論證之嫌,因為受刑罰處罰本來就是犯罪的當然后果,“基礎命題(Ausgangsthese)的結論再次被拿來當作自己的理由使用,借此便形成了循環,產生了邏輯上的錯誤”[18];其次,應受刑罰懲罰性不能獨立存在,其必須以具有實體內涵的社會危害性為基礎,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后,應受刑罰懲罰性的內涵不清,缺乏必要的操作性。

有學者立足于該觀點從技術層面對應受刑罰懲罰性進行了解讀:一方面,其他法律已經不能調整,另一方面,不用刑法調整,整個社會就會崩潰,并認為與之類似的刑法謙抑原則是為糾正過度犯罪化提出的權宜之計,刑法輔助原則是關于刑法地位的認識,與刑罰的界限沒有關系,二者因缺乏對人性基礎的考量而最多成為技術規則,不可能成為刑罰界限的原則[19]。但是,這樣的解讀值得商榷:其一,刑法謙抑性原則和輔助性原則并非僅是技術規則,其核心內涵均是刑法的不得已性。謙抑性原則強調,刑法具有片斷性、不完整性、寬容性,只有在其他制裁手段難以奏效時才能動用刑法,輔助性原則的內涵是,“不是在不用刑事制裁就不足以有效地處罰和預防某種行為時,就不允許對該行為規定刑事制裁”[20]。可見,刑法的謙抑性原則、輔助性原則的核心內涵與應受刑罰懲罰性并無本質差別;其二,應受刑罰懲罰性作為犯罪化立法原則,須具有限制權力、保障人權的功能,將其內涵僅解讀為刑法的不得已性既不全面,又缺乏操作性。

對此,筆者認為,邊沁關于不適于懲罰的論述可資借鑒,具體包括:無理由之懲罰、無效之懲罰、無益之懲罰、無必要之懲罰[21]。采用逆向思維,對應受刑罰懲罰性則可以從必要性(刑罰是否必要)、有效性(刑罰是否有效)、經濟性(成本是否過高)三個技術層面進行全面、系統的解讀。

首先,所謂必要性也就是刑法的不得已性。刑法作為最嚴厲的社會治理手段,是維護公民基本人權和社會基本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線,只有在其他制裁手段無效時,刑法的介入才是必要的。以醉酒駕駛為例,雖然該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但是否到了必須動用刑法的地步呢?在醉酒駕駛入罪之前,相關調查顯示,“公安部從 2009年8月15日開始了為期 3個月的嚴厲整治酒后駕車行為交通違法行為專項活動后,酒后駕駛導致死亡人數降幅達33.3%,其中城市道路上酒后駕駛肇事導致事故死亡人數同比下降41.7%。可見,以行政手段已經足以遏制該種行為,本沒有必要動用刑法這一‘核武器。”[22]將行政管理的疲軟、懈怠轉嫁給刑法,容易滋生刑法工具主義的危險。

其次,即便某行為具備了刑罰處罰的必要性,但是,如果配置的刑罰無效,則應當予以調整。如《修九》將《刑法》第241條第6款(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中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修改為“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本質上是將現實中不進行或極少進行刑罰處罰的行為予以“犯罪化”,顯然,立法者是基于“沒有買方就沒有賣方”的思路,試圖通過打擊買方來達到遏制賣方的目的。但是,如此修改,對于收買者而言,法律的激勵功能必然減弱,甚至導致反向激勵,其回頭路變窄,這種激勵對于收買人的威懾效果甚微,難以達到通過遏制買方來減少賣方的目的[23]。盡管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也應當受到刑罰處罰,但對被害人沒有虐待、不阻礙對其解救或者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行為人,給予定罪免刑的處罰即可,將其一律定罪處刑不僅難以實現打擊買方、遏制賣方的目的,更使被害人處于不利的境地。

最后,任何規范設計都必須考慮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平衡,刑罰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不意味著經濟性。刑法只是眾多社會治理手段的一種,犯罪圈的限縮或擴張必須考慮社會治理成本,我國近年來刑法修正中的違法行為刑法化、道德行為犯罪化現象催生了大量的輕罪。但是,一方面,我國缺乏前科消滅制度,行為人一旦被貼上犯罪標簽,將會嚴重影響到日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立法者人為“制造”了大量的輕罪犯罪人,并將其推向了社會的對立面,滋生乃至助長其敵對社會的心理,社會維穩成本必然增加;另一方面,大量輕罪案件涌入司法機關,但犯罪分類體系、輕罪速裁程序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尚未建立或尚不完善,司法成本必然增大。因此,對犯罪圈的劃定不僅要實現刑法理論上的自洽,而且要站在刑法之外從經濟性的角度將其置于整個社會治理體系之中進行統籌考量。

(三)最終歸宿

在我國,通常認為,刑事違法性是指行為違反了刑法規范。這一認識有兩個特點:一是行為人視角的界定,即行為人的行為違反了刑法的禁止性或命令性規范,二是形式意義上的界定,即行為在形式上違反了刑法規定。但是,如果從立法者角度看,“刑事違法性”的說法顯然存在表達上的錯誤,因為對立法者而言,只存在法定性判斷的問題,即將具有社會危害性且達到了應受刑罰處罰程度的行為以刑法規范的形式確定下來,即“刑事法定性”,當然,基于約定俗成的用語習慣和論證的需要,本文在同一意義上使用刑事違法性與刑事法定性(刑事符合性)。刑事法定性是犯罪概念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意味著在設罪時,必須將刑事法定性與社會危害性、應受刑罰懲罰性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量,孤立地看待刑事法定性必然落入形式主義的窠臼,使其顯得空洞無物。筆者認為,將刑事法定性作為犯罪化立法原則的最終歸宿主要基于如下理由。

第一,作為犯罪化立法原則的刑事法定性遵循的是立法而非司法的思維路徑。立法的思維路徑是:立法者在諸多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中進行篩選,將其中具有普遍性、典型性、達到了應受刑罰懲罰程度的行為予以類型化,并最終以法規范的形式確定下來。司法的思維路徑是:司法者面對現實中發生的某一行為,要先判斷該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如果沒有,直接排除犯罪,如果有,緊接著要將該行為事實與刑法規范進行符合性判斷,如果不符合,即使該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很大,也不能認定為犯罪,如果符合,則最終應該對該行為進行刑罰處罰。因為“從邏輯上講,行為不是因為值得處罰而具有刑事違法性,而是因為行為已經具有刑事違法性,才能予以刑事處罰,刑事違法性是司法者對行為給予刑事處罰的前提,司法者只能以行為有無立法者所確立的刑事違法性為標準來決定罪與非罪。”[24]概言之,立法的思維路徑是:社會危害性→應受刑罰懲罰性→刑事法定性,司法的思維路徑是:社會危害性→刑事符合性→應受刑罰懲罰性。可見,刑事符合性是司法的中點,刑事法定性是立法的終點,正是這樣的思維路徑決定了刑事法定性是整個犯罪化立法原則的最終歸宿。

第二,作為犯罪化立法原則的刑事法定性是社會危害性和應受刑罰懲罰性的規范載體,是犯罪構成的規范形式,是形式與實質的統一。受德日刑法理論的影響,學界的“主流觀點還是將刑事違法性與大陸法系犯罪成立體系中的構成要件該當性作盲目對應。”[25]進而認為我國的刑事違法性僅具有形式意義,難以為具體犯罪的認定提供客觀標準,在正當化事由的問題上需要在犯罪構成之外尋找出罪依據。但是,眾所周知,我國采用的是混合的犯罪概念,社會危害性和應受刑罰懲罰性是內容,刑事違法性是載體,與之對應的犯罪構成也具有實質性,正當化事由并不是在犯罪構成之外通過排除違法性或犯罪性而出罪的,而是其本來就不符合犯罪構成,因為立法者不可能將正當化行為類型化為犯罪構成,德日刑法中構成要件與違法性的融合(不法)也反映了這一點。因此,從立法的角度看,社會危害性和應受刑罰懲罰性分別是刑事法定性的事實內涵和價值內涵,從司法的角度看,犯罪構成是刑事符合性的實體內容。“刑事違法性一頭連著刑法的立法價值,一頭連著刑法的司法應用。以社會危害性為本質的犯罪通過刑事違法性獲得自身的形式規定性,犯罪構成正是這種形式規定性的必要展開和具體表現。”[26]

第三,在立法者賦予某行為以刑事法定性時,需要遵循相應的技術規則。一個成熟完備的法律體系是一個內外協調的整體,因此,刑法立法既要注重用語之間、條文之間、章節之間的內部協調,又要注重其與行政法、民法、刑事訴訟法之間的外部協調,如此才能做到科學立法。例如,《修九(草案)》曾將強制穿戴極端主義服飾、標志罪單獨置于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一章中,但該罪侵犯的是公共生活的安寧權,最終通過的修正案基于同類客體的原則將其挪到了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實現了章節之間的協調;再如,《修九》增設的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中第1項“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的”和第3項“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存在矛盾,因為刪帖是網絡服務提供者防止違法信息傳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這樣又會導致刑事犯罪證據滅失;還如,目前我國《刑法》中的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罪,非法侵入住宅罪的罪狀描述與《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是完全一致的,這導致刑法與行政法之間界限不明。基于我國立法“定性+定量”的犯罪模式,在罪名設置時應注意其與相關行政違法行為之間的區別,對此,可根據行為的頻度、危害結果的范圍等情節加以綜合限制。

四、結語

刑事立法活性化加劇了自由價值和安全價值之間的碰撞與沖突,消極刑法觀(自由刑法)向積極刑法觀(安全刑法)的轉變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是否允許國家積極地立法,而在于在此過程中如何對刑法的謙抑性、法益概念、刑罰目的、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等做出符合時代精神的理解,以及在未來刑法立法積極推進的同時,如何確保刑事法治的眾多鐵則不被蠶食。”[27]這便需要構建起一套科學、合理的犯罪化立法原則體系來指導刑事立法,本文倡導的犯罪化立法原則以犯罪概念為主線,遵循事實到規范的思維,運用層次化的方法,追求體系性的效果,具體如下圖所示。盡管本文力圖通過豐富犯罪化原則的內涵來增強其操作性,但仍難以祛除原則所固有的模糊性烙印,在此基礎上,值得對與犯罪化立法原則相匹配的犯罪化立法方法做進一步研究。

圖:犯罪化原則的層次解構

JS

參考文獻:

[1] 陳家林.外國刑法:基礎理論與研究動向[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12-13.

[2] 約翰·密爾.論自由[M].顧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79-80.

[3] 切薩雷·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0.

[4] 安塞爾姆·里特爾·馮·費爾巴哈.德國刑法教科書[M].徐久生,譯.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0:34-35.

[5] 克勞斯·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第1卷)[M].王世洲,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2.

[6] 西田典之.日本刑法總論[M].劉明祥,王昭武,譯.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29.

[7] 姜敏.英美刑法中的“危害原則”研究——兼與“社會危害性”比較[J].比較法研究,2016(4):69-71.

[8] Bernard Harcourt E .The Collapse of the Harm Principle[J].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1999,90:120.

[9] 喬爾·范伯格.刑法的道德界限(第一卷)[M].方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21.

[10] 付子堂.法理學進階[M].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7.

[11] 埃里克·希爾根多夫.德國刑法學:從傳統到現代[M].江溯,黃笑巖,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234.

[12] 儲槐植.刑事一體化論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5-28.

[13] 李海東.刑法原理入門(犯罪論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8.

[14] 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M].童世駿,譯.上海:三聯書店,2014:8.

[15] 黎宏.判斷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時不應考慮主觀要素[J].法商研究,2006(1):99。

[16] 聶慧蘋.刑法中社會危害性理論的應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87.

[17] 陳忠林.刑法散得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44.

[18] 英格博格·普珀.法學思維小學堂[M].蔡圣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42.

[19] 周國文.刑罰的界限——Joel Feinberg的“道德界限”與超越[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144-152.

[20] 杜里奧·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學原理(注評版)[M].陳忠林,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

[21] 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17-224.

[22] 王政勛.危險駕駛罪的理論錯位與現實危險[J].法學論壇,2011(3):33.

[23] 車浩.刑事立法的教義學反思——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的分析[J].法學,2015(10):7

[24] 王昭武.犯罪的本質特征與但書的機能及其適用[J].法學家,2014(4):68

[25] 馬榮春.論刑事違法性的概念、構造及功能[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5.

[26] 賈宇.刑事違法性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0.

[27] 周光權.積極刑法立法觀在中國的確立[J].法學研究,2016(4):39.

[HT]

From the Fact to Norm: The Hierarchy of Legislative Principle of Criminalization

WU Yonghui

(Law Schoo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As the legislative principle of criminalization, the harm principle of common law system, the theory of violating legal interests of civil law system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harmfulness in China are homogeneous in connotation, status and function. The simple legislative principle of criminalization lacks enough applicability, while the multilegislative principle of criminalization lacks one principal line.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principle of criminalization on the basic of the concept of crime, take the social harmfulness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criminalization and take the culpability of punishment as the due supplement, but the culpability of punishment is likely to be a circular definition. We can take further illustrations from the necessity, availabil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of penalty and take the criminal statutory as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criminalization. Following the successive thinking path from fact to norm, we can set the boundary of criminal law reasonably.

Key Words: criminalization; fact and norm; culpability of punishment; hierarchy

本文責任編輯:周玉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黄色在线不卡| 亚洲成年人网| 午夜精品影院| 丁香综合在线| 色综合久久88|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亚洲综合第一区|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在线国产欧美|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国产第八页|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夜夜爽免费视频|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一区| 亚洲视频二|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蜜臀AV在线播放| 青青国产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欧美在线一二区|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高清|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有专无码视频|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免费国产福利|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久久网综合|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天堂成人在线|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999国产精品| 亚洲视频无码|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一级爆乳无码av| 久久一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