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玲
摘要:案外人異議之訴在執行過程中有效地保障了案外人的權益,然而,要想更有效地發揮案外人異議之訴的作用,就必須解決好案外人先后提起的確權訴訟和異議之訴的關系問題。較為可行的方案是,在理論上建構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理論,在實踐中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全面解決兩訴的重復起訴問題。
關鍵詞:案外人異議之訴;確權訴訟;重復起訴
中圖分類號:DF72
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3.06
引言
經過2007年《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和相應司法解釋的頒布,我國確立了案外人異議之訴的基本框架,但在實際運行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從而影響了案外人異議之訴的作用發揮。在案外人異議之訴的實踐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判斷在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先后提起的情況下是否構成重復起訴。目前,法律并沒有對先后提起此兩種訴時該如何處理做出規定,而理論界對于這一問題也沒有專門進行論證,只是從理論角度指出,案外人提起異議之訴后,不應該有另行提起確權訴訟的訴權。這雖然為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的先后訴關系處理提供了理論支撐,但由于沒有系統化的理論論證和制度構建,加之缺乏與具體實踐結合,對兩種訴的先后關系處理的作用甚微。針對這一問題,我們
有必要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進行分析,切實提出解決方案。
一、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之先后訴關系分析
從訴的類型理論來看,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作為性質不同的訴的類型,本沒有必然的聯系。然而,具體到執行救濟之中,兩者的關系卻表現得十分密切。案外人異議之訴(又稱第三人異議之訴)是指,案外人因對執行標的物享有足以排除對該標的物強制執行的權利,要求法院判定排除對該標的物的執行的請求。有關案外人提起異議之訴時的理由,即對執行標的物享有的足以排除對該物強制執行的權利,包括所有權以及所有權之外的其他權利,比如用益物權、擔保物權、收取權、債權,還包括對標的物具有占有事實或者已采取訴訟保全措施等[1]。各國對第三人異議之訴的范圍限定不同,但將所有權的主張作為提起異議之訴的理由則比較統一。所有權本身的特質決定了其成為案外人提起異議之訴的主要的理由。就實踐中案外人提起異議之訴的情況來看,主張對執行標的物享有所有權的情形占絕對多數,并且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的先后訴的矛盾也多集中于此,因此本文從所有權角度對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的先后訴關系進行分析并提供解決方案。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307條的規定,案外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以申請執行人為被告。被執行人反對案外人異議的,被執行人為共同被告;被執行人不反對案外人異議的,可以列被執行人為第三人。本文所討論的即為案外人以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為共同被告提起的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之間的先后訴關系。
(一)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存在沖突的根源
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競合在實踐中存在并不是偶然的。案外人異議之訴旨在通過賦予案外人主張權利的機會,并通過對實體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審判來確定主張是否成立,以此判斷是否停止對特定標的物的執行。這是保護真正權利人的需要,也是保障執行正當性的需要。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設置與執行程序的特點有關,執行程序旨在實現生效的判決,以實現當事人的給付請求權,捍衛國家司法權威。對于當事人提出的強制執行申請,執行機關只對其是否存在合法、有效的執行名義進行形式審查,對生效判決等所確定的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是否真實存在不作實質審查,這就為執行程序有可能損害到案外人實體權益埋下了隱患。由于執行程序只在形式上對執行標的物的歸屬關系進行審查,而社會生活和經濟交往的復雜性決定了執行標的物名義上的權屬關系與實質上的權屬關系很可能不一致,對名義上屬于被執行人的特定物進行執行,很可能會損害到作為真正權利人的案外人的利益。基于此,《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案外人異議之訴,以解決執行合法但不具有正當性的特殊情況,防止執行程序對案外人的利益造成損害。
案外人異議之訴之所以能被提起,在于案外人對于執行標的物存在足以排除強制執行的權利。是否停止對執行標的物的執行,核心問題在于主張的權利事實是否存在。因此在案外人異議之訴中,對案外人主張的權利義務關系審判實為必然。然而,案外人與被執行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本屬于另一法律關系,因該法律關系發生民事糾紛時案外人本可以提起確權訴訟,以保護自己的權利。相比較案外人異議之訴這一間接解決案外人與被執行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爭議的方式而言,確權訴訟是一種專門解決案外人與被執行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之爭的訴。不同的訴訟目的決定了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必然會存在沖突。加之,民事訴訟具有相對性,在審判過程中,作為審判客體的民事爭議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法院居中對原告、被告之間的爭議和主張進行裁判,這樣就構成一個封閉的法的空間。在這個法的空間中,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之爭被限定。民事訴訟的相對性和封閉性將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沖突的可能性變為現實。
(二)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先后訴關系的具體情形
就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27條的規定來看,案外人提出異議是提起異議之訴的前置程序
也有持不同意見的學者,比如張衛平教授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27條的規定也許是立法者認為人們在尋求救濟時并不考慮救濟方法與途徑在實體與程序上的差異,才作出將執行異議作為案外人異議之訴的前提,但這并意味著在我國執行異議作為案外人異議之訴的前置程序。筆者認為,從第227條規定來看,意在將執行異議作為案外人異議之訴的前置程序而且在實務界也是如此踐行,因此,應當認為在我國執行異議是執行異議之訴的前置程序,而且該前置程序發揮著該有的作用,尤其是在避免確權訴訟與異議之訴重復起訴方面發揮著過濾作用。,由此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先后提起的情況有五種:
第一,案外人在提出異議之前提起確權訴訟,并且確權訴訟中以案外人勝訴作出的終審判決生效。在確權訴訟判決生效后,案外人得知其與對方當事人系爭的標的物成為以對方當事人作為被執行人的執行程序的執行標的物,即向法院提出執行異議,以確權訴訟生效判決主張對執行標的擁有權利。法院裁決駁回執行異議后,案外人向執行法院提出異議之訴,此時,法院需要判斷是否受理異議之訴。
第二,案外人在提出異議之前提起確權訴訟,并且確權訴訟中以案外人敗訴作出的終審判決生效。在確權訴訟判決生效后,案外人得知其與對方當事人系爭的標的物成為以對方當事人作為被執行人的執行程序的執行標的物,即向法院提起執行異議,主張對執行標的擁有權利。法院裁決駁回執行異議后,案外人向執行法院提起異議之訴,此時,法院需要對案外人異議之訴是否屬于重復起訴進行判斷。
第三,案外人在提出執行異議前提起確權訴訟,后,在確權訴訟進行過程中,得知其與對方當事人系爭的標的物成為以對方當事人作為被執行人的執行程序的執行標的物,即向法院提起執行異議,在法院裁定駁回異議之后,案外人向執行法院提起異議之訴。此時,確權訴訟與案外人異議之訴屬于先后訴關系,法院需要對兩訴是否屬于重復起訴做出判斷。在這種情況下,案外人與執行程序中的被執行人之間在執行程序之前就存在爭議,因此作為爭議雙方提起確權訴訟以求當事人之間的權利關系確定。
第四,案外人得知自己可以主張權利的特定物作為執行標的物被執行,于是向執行法院提起執行異議。在執行異議被裁定駁回之后,案外人先向法院提起執行異議之訴,后又向確權訴訟管轄法院提起確權訴訟。此時確權訴訟管轄法院需要對先后提起的案外人異議之訴和確權訴訟是否構成重復起訴做出判斷,以決定是否受理確權訴訟。在這種情況下,案外人與被執行人之間本不存在權利義務關系爭議,但因執行程序的進行導致案外人權利受到損害,故案外人與被執行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出現爭議,需要通過確權訴訟來確定案外人的權利,并且保障案外人的權利不受執行程序的損害。
第五,案外人得知自己可以主張權利的特定物作為執行標的物被執行,于是向執行法院提起執行異議。在執行異議被裁定駁回之后,案外人先向法院提起執行異議之訴,后執行異議之訴敗訴。為了救濟自己的權利,案外人將被執行人作為另案被告提起確權訴訟。此時,確權訴訟與既判的案外人異議之訴是否構成重復起訴,確權訴訟法院需要作出判斷。
以上五種情況是從案外人提起異議之訴角度分析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可能存在的先后訴關系,除此之外,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27條規定對執行異議裁定不服的,當事人也可以提起異議之訴,因此也存在執行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先后提起的情況,但是筆者將范圍限制在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先后提起范圍內,只從案外人提起異議之訴的角度對兩訴存在先后訴關系進行論述,既符合大陸法系各國家與地區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規定,也是實踐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樣也可以為當事人提起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先后提起時的問題解決提供范例。
二、先后訴關系判斷——不同的兩訴抑或重復起訴
以上筆者對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有可能存在先后訴提起的五種情形進行了分析,此兩種訴是不同的訴,還是重復提起的訴?這就需要從訴的基本理論——訴的性質和訴訟標的理論著手論證。
(一)以案外人異議之訴的性質為判斷標準
從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的目的和法律關系來看,兩訴本屬于不同的訴。案外人異議之訴旨在賦予案外人訴權,避免執行行為對真正權利人造成損害,以保障執行的正當性。如此,無論案外人與被執行人之間就執行標的物的權利主張有無爭議,案外人都可將申請執行人作為被告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以求排除對該特定物的執行。就確權訴訟而言,隸屬于案外人與被執行人之間的另一法律關系,即對作為執行標的物的特定物的權利歸屬的民事爭議法律關系,就這一法律關系,無論該特定物是否被作為執行標的物執行,案外人都有權提起訴訟要求對該特定物的權利歸屬做出確認判決。從兩訴的目的和各自的法律關系來看,其本屬于不同的訴。
然而,由于執行程序的進行,為了阻止對特定物的執行,案外人很可能將分別存在的兩訴先后提起。而先后提起的兩訴因案外人對特定物是否享有權利這一焦點問題聯系在了一起。此時,如果簡單地認為是互不相關的兩訴,就會存在作出矛盾判決的危險。目前,理論界對于案外人異議之訴的性質和訴訟標的還存在很大的爭議,而且對訴訟標的的界定直接導致對先后提起的兩訴是否構成重復起訴判斷結論不同。按照德國和日本的通論,將案外人異議之訴作為訴訟法上的形成之訴對待,并采舊訴訟標的理論,認為該訴的訴訟標的為主張的異議權。按照這一理論,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與確權訴訟的訴訟標的沒有關聯,案外人對特定標的物的權利主張只是作為事實理由存在,不屬于既判事項,因此案外人敗訴,仍可以再提起確權訴訟。這顯然成為學者們攻擊形成之訴說的焦點。形成之訴說不僅作為德國和日本理論界的通論,實務界也采這種觀點。按照《日本民事執行法》第38條規定
《日本民事執行法》第38條規定:1.就強制執行標的物持有其所有權和其他阻止讓渡該標的物或者移交其權利的第三人,為要求排除強制執行可以對債權人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2.前款規定的第三人可以與同款的訴訟合并,對債務人提起有關強制執行標的物的訴訟。3.第1款的訴訟由執行裁判所管轄。4.前兩條的規定,準用于關聯第1款訴訟的執行停止的裁定。,《日本民事執行法》允許案外人向債權人(申請執行人)和債務人(被執行人)分別提出訴訟,案外人也可以在第三人異議之訴之中對債務人提出確權訴訟,法院可以分別審判也可以合并審判[2]。由此可見,按照《日本民事執行法》規定,先后提起的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屬于兩種不同的訴訟,一訴的提起不妨礙另一訴的提起,即便案外人提出異議之訴敗訴,仍可就該特定物提起確權訴訟。然而,如果確權訴訟法院最終做出案外人勝訴判決,對將該特定物作為執行標的的已進行或者正在進行的執行程序產生怎樣的效力?或者,在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同時提起,做出不同的判決,執行程序停止還是繼續進行?這些問題現實地存在于執行程序之中。面對形成之訴說在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學者們改良了該說,形成了“新形成之訴說”。該說以新訴訟標的理論和爭點效理論為理論基礎,認為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為第三人得以排除執行機關對特定標的物執行行為的法律地位。案外人主張的權利事實關系作為第三人異議之訴的事實理由,屬于案外人異議之訴判決之先決問題,只要當事人在確權訴訟中主張,按照爭點效理論,對后訴具有既判力[3]。但是由于爭點效理論自身的不完善,該說仍然遭到了學者們的攻擊。從爭點效定義
在前訴中,某物被雙方當事人作為主要爭點予以爭執,而且,法院也對該爭點進行了審理并作出判決,當同一爭點作為主要先決問題出現在其他后訴請求的審理中時,前訴法院有關該爭點所作判斷的通用力,既不允許后訴當事人提出違反該判斷的主張和舉證,也不允許后訴法院做出與之相矛盾的判斷,爭點判斷的這種通用力就是所謂的爭點效。來看,先決問題出現在其后訴請求的審理中時,前訴法院對于該爭點作出的判斷產生通用力,后訴法院不能作出與前訴就改爭點相矛盾的判斷[4]。按照這樣的理論,前訴與后訴并不是重復起訴,而是通過爭點效理論的引進避免矛盾判決。顯然這只是權宜之計。
鑒于形成之訴說存在的缺陷,有關案外人異議之訴的性質,出現了其他的學說,包括給付之訴說、確認之訴說以及按照創建新的訴類型研究思路產生的救濟訴訟說和命令訴訟說。在解決前后訴矛盾判決方面,救濟訴訟說和命令訴訟說值得關注。按照救濟訴訟說,案外人異議之訴是確認之訴和形成之訴的合成,該訴既具有確認的實體法上的效果,又具有排除對特定物執行的訴訟效果[5]。按照這一理論,先行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后不可再提起確權訴訟,但是該說沒有回答先提起確權訴訟后還能否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命令訴訟也是從案外人異議之訴目的的雙重性對該訴的性質進行界定,認為案外人異議之訴既解決案外人與被執行人之間關于執行標的物權屬關系的爭議,又解決案外人與申請執行人之間有關執行標的的執行關系[6]。由此有關執行標的物的權屬關系和執行關系都是案外人異議之訴的審判對象,對兩者都具有既判力。可見,按照命令訴訟說,現行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后不可再提起確權訴訟。但是該說仍沒有回答先提起確權訴訟后還能否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以及以生效的確權訴訟判決對執行有怎樣的效力。當案外人事先提起確權訴訟并且勝訴時,可否以此生效判決排除對特定物的執行?案外人敗訴時,還能否再提起異議之訴?這些問題亟待回答。
(二)以既有的訴訟標的理論為判斷標準
從各學說的爭論焦點來看,其關注的是案外人異議之訴的判決對于案外人就執行標的物與被執行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爭議是否存在既判力,由此回答案外人異議之訴判決后,案外人能否提起確權訴訟,即針對前面所述的第五種情況進行研究,但是對于前四種兩訴先后提起的情形沒有做出回答。究其原因,在于各種學說沒有就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進行透徹解析。救濟訴訟說與命令訴訟說之所以遭受到學者們的批判,也在于沒有建構合理的訴訟標的理論。
就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而言,理論界公認其訴訟標的為案外人要求排除對執行標的物之執行主張,但是就案外人的權利主張是否作為訴訟標的,學者們的意見并不統一[7]。比如按照形成之訴說的觀點,后者不作為訴訟標的,因此案外人異議之訴的判決對此不具有既判力,為了避免前后訴的矛盾判決,借以爭點效理論進行補充。按照救濟訴訟說和命令訴訟說的觀點,則兩者都是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都具有既判力,因此案外人再提起確權訴訟則構成重復起訴。但是,這兩種學說共存的問題是沒有闡釋清楚案外人異議之訴中這兩個主張如何協調以架構訴訟標的理論。沒有回答清楚這個問題,理論本身就是有缺憾的,并且也沒有辦法完全解決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之間是否構成重復起訴的判斷問題。
案外人在提起異議之訴前即提起確權訴訟并且勝訴時,該判決能否具有排除對執行標的物執行的效力?如果作出了案外人敗訴的生效判決,此時案外人能否再提起異議之訴?案外人在提起異議之訴前即提起確權訴訟,在確權訴訟進行過程中,提出執行異議,執行法院裁定駁回,案外人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是否構成重復起訴?案外人在提起執行異議后,執行法院裁定駁回,案外人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在異議之訴進行過程中,又在其他法院提起確權訴訟,是否構成重復起訴?這些問題的回答必須有恰當的訴訟標的理論支撐。
從避免矛盾判決的角度來看,不但案外人提起異議之訴并且敗訴后不得再提起確權訴訟,而且在異議之訴進行過程中也不得再提起確權訴訟。并且,一旦案外人事先提起確權訴訟,該確權訴訟的既判力就應該具有排除對該特定物執行的效力,即案外人不得再提起執行異議之訴,而是以此判決直接排除對該特定物的執行。而這些肯定的回答都需要訴訟標的理論的支撐,只有架構合理的訴訟標的理論,方能解決好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的先后訴關系問題。
三、重復起訴問題解決下的訴訟標的理論重構
訴訟標的理論作為民事訴訟法學的基礎理論,歷來是學者們爭相討論的課題。從訴訟標的理論發展主線來看,經歷了舊實體法說、訴訟法說(二分肢說和一分肢說)和新實體法說,這些學說都有自己的學術地位,并且都沒有占據絕對優勢。在訴訟標的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學者們開始意識到架構普適性的訴訟標的理論存在很大的難度,而結合不同的訴的類型的特點建構各自的訴訟標的理論更為實際。日本學者開始根據不同的訴的糾紛解決功能和形式來建構各自的訴訟標的理論,如日本學者三月章,即采這種研究方法。結合不同訴的類型的特點構建訴訟標的理論是一種可行的研究思路,是一種務實的研究思路,更有利于指導具體的訴訟實踐。
就案外人異議之訴的特點來看,案外人不僅主張排除對執行標的物的執行,而且就該執行標的物提出具體的權利主張,該權利主張是否成立決定著排除對執行標的物之執行主張是否成立。權利主張與排除對執行標的物的主張不應該是并列存在的,前者應該是作為后者的事實理由而存在的。案外人提出的排除對執行標的物執行的主張只具有訴訟效果,是一種訴的聲明,而案外人對執行標的物的權利主張則是事實理由,是訴的聲明的支撐。如此,構建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理論,就需要從訴訟法與實體法相結合的角度進行構建。縱觀訴訟標的理論,各種學說要么從實體法角度要么從訴訟法角度構建訴訟標的理論,極少將兩者結合起來構建。就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而言,需要采用二分肢說的構造并借鑒舊實體法說的合理內核進行建構。
按照二分肢說,訴訟標的由訴的聲明和事實關系兩個要素構成,并且是同等重要的構成要素。兩個要素都為單數時,訴訟標的為單數,兩個要素只要一個為復數,訴訟標的即為復數。如此,只要前后兩個訴的聲明與事實關系全部相同,兩訴才為重復起訴[8]。依照二分肢說,事實關系是指未經實體法評價的“自然事實”。具體可以將之理解為整個案件事實。顯然這種構想是為了實現糾紛的一次性解決和避免重復起訴。但是該說存在的理論缺陷也正源于此。自然事實如何界定?這個問題成為二分肢說的致命缺陷。建構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理論可以借鑒二分肢說的框架,以實現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的先后訴判斷問題。但是,我們不可簡單地借鑒,而應該在舊實體法學說的合理內核基礎上建構。由此,需要進行三點改良:第一,事實關系不是指自然事實關系,而是指法律事實關系,即經過實體法判斷的權利主張事實。第二,訴的聲明與案件事實兩個要素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地位區別。案件事實作為支撐訴的聲明的理由,處于主導地位,訴的聲明依附于案件事實存在。第三,案外人異議之訴重復起訴的判斷分為兩種,一種是案外人基于不同的權利主張提起異議之訴是否重復的判斷;一種是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是否重復提起的判斷。只要前后訴中的兩個要素有一個相同,則構成重復起訴。如果案外人基于不同的權利主張提起異議之訴,即訴的聲明相同的,但事實關系不同,則構成重復起訴。由此在實踐中,案外人必須在一次異議之訴中完全主張權利。如果案外人前后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和確權訴訟,則因事實關系相同構成重復起訴。由此,無論是確權訴訟在前還是異議之訴在前,都可以排斥后訴的提起。前訴中對作為訴訟標的的事實關系的判決對后訴具有既判力。
據此,從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理論來看,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的五種情況都構成重復起訴,并且前訴的生效判決對后訴具有既判力。
四、解決重復起訴問題的具體實踐
從理論上分析,以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先后提起的五種情況都屬于重復起訴的情形,那么面對這些情況,實踐中如何處理才恰當?以下分情況結合具體實踐提出問題解決方案。
(一)案外人事先提起確權訴訟且勝訴的情形
從理論上看,案外人勝訴的確權訴訟生效判決可以直接產生排除對執行標的物執行的法律效果。根據我國案外人異議制度的設置來看,案外人異議作為前置程序可以成為確權訴訟生效判決排除對執行標的物執行的媒介,案外人在得知已通過生效判決確定其具有權利的特定物被執行時,以自己勝訴的生效判決向法院提出執行異議,法院通過對生效判決的形式審查確認其合法后即做出停止執行的裁定。但案外人只能以生效的確權訴訟判決書(包括仲裁裁決書)為據提出執行異議,要求排除對特定物的執行,法院調解書不具有排除對特定物執行的效力,以避免被執行人為了逃脫執行,與沒有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的案外人進行虛假訴訟,通過法院調解來逃避法院的審判,實現逃脫執行的非法目的,損害申請執行人的利益。
(二)案外人提起確權訴訟且敗訴又提起異議之訴的情形
案外人提起確權訴訟并且敗訴后,在執行程序中很可能再提起異議并且隱瞞敗訴的事實。在執行異議裁判過程中,需要法院行使釋明權,告知案外人是否已提起確權訴訟,如在提起確權訴訟敗訴后再提起異議之訴,則將按妨礙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受到相應的制裁。通過執行異議程序,避免案外人再行提起異議之訴。
(三)案外人提起確權訴訟,在訴訟過程中又提起異議之訴的情形
案外人提起確權訴訟之后,在訴訟進行過程中,為了中止對特定物的執行,會以確權訴訟正在進行要求中止執行,待確權訴訟判決做出后根據結果決定是否繼續執行。此時,只要案外人提起了合法有效的確權訴訟,法院在執行異議審查時理應做出中止執行的裁定,待確權訴訟判決做出后視結果決定執行終止還是繼續進行。此種做法在我國具有法律依據,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102條第3款規定了執行標的物是其他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正在審理的案件爭議標的物,需要等待該案件審理完畢確定權屬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
(四)案外人提起執行異議,被駁回后同時提起異議之訴和確權訴訟的情形
這種情況需要法律規定的完善來避免。案外人提出執行異議后,法院裁定駁回異議,案外人可能會先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而后提起確權訴訟,也可能先提起確權訴訟再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需要法院在做出執行異議裁判時對案外人再行起訴情況加以說明,告知案外人選擇異議之訴或者確權訴訟一種。
(五)案外人在異議之訴敗訴后又提起確權訴訟的情形
這種情況是學者們討論最多的情形,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一致認為案外人在異議之訴敗訴后不得再提起確權訴訟。但是在當前法院線上案件信息共享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線下各法院之間案件信息管理獨立,法院之間很難做到案件信息共享,因此執行法院在做出案外人敗訴的異議之訴時,還需要告知其不得再提起確權訴訟。確權訴訟的管轄法院,也不得受理。JS
參考文獻:
[1] 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04.
[2]竹下守夫.日本民事執行法理論與實務研究[M].張衛平,劉榮軍,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4:165.
[3] 陳榮宗.民事程序法與訴訟標的理論[M].臺北:臺灣大學法學院自版,2003:8-9.
[4]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M].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92.
[5] 三月章.日本民事訴訟法[M].江一凡,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1294.
[6]張衛平.案外人異議之訴[J] .法學研究.2009(1):3-15
[7] 章武生,金殿軍.案外人異議之訴研究[J] . 法學家,2010(5):74-78.
[8]李龍.民事訴訟標的理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