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軻
(山西大學,太原 030006)
摘 要:馬克思從人與自然環境的整體出發,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自在的依賴性與自為的能動性的統一。作為自然存在物,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一定的制約性,但與此同時,人的能動性又使得人與自然統一于社會發展的物質資料生產關系中。馬克思生態思想通過分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研究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根源,并且提出解決這些生態問題的方法,為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人與自然;生態思想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039-02
20世紀以來,在工業革命的助力下,全球經濟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不可避免地造成資源的大量消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一場維護生態環境,保護人類生存的運動正在蓬勃興起,各種思潮、理論、組織紛紛涌現,形成規模空前的生態運動和生態革命。國內外的眾多學者從不同理論和學說的角度,分析目前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希望通過理論分析、思潮引導、組織影響來解決生態問題。
一、生態自然: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關系
(一)人是自然的產物
人類的進化史是自然界的演化過程,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自然資源的支持。地球最初只有無機環境,經過10億年的演化出現了有機分子,后出現了生命的基本結構——細胞,形成生命體。經過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生物物種逐漸豐富起來。大約七千萬年前,哺乳類動物分化出靈長目動物,隨后進化為古猿,并最終進化成人。研究發現,人的物質構成與地球、宇宙的物質構成具有同一性;與地球上的其他動物也具有同一性。因此,可以確定的是,人確實是自然界進化后的產物。
人類社會也是自然界進化的產物。馬克思指出,人的大腦也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人的心理狀態與心理活動都是人的機體構造、行為方式的演變和機能提高的產物,人類進化形成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而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部分,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二)自然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和媒介
人是類的存在物,類的形成是需要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這種交往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發展出來的。因此,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必須與自然界進行能量、物質、信息的交換,所以自然界就成為人們相互交往的橋梁和紐帶。
自然界是由人本身的自然和人身外的自然組成的。以人本身的自然而言,人的身體是人際交往的物質承擔者,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否則無法完成各項活動。以人身外的自然而言,自然界是人與人聯系的媒介物,有助于維系人與人的相互關系。因此,必須維持自然生態平衡才能使人類社會和諧發展。
(三)自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
人類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自然,人類的生存需要從自然界獲取基本的生活資料、生產資料以及勞動工具,而且人類的精神世界也離不開自然。離開自然界,人既不能生存,也不能發展。人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都需要依賴自然界,這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一旦離開自然,人類社會就會失去最起碼的物質基礎和精神來源,無論物質需要或精神世界都會難以為繼,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
(四)人與自然的關系展現為人與人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來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都會通過人與人的關系加以反映和強化,即使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也是通過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來實現的,沒有人類社會的交往與互動,僅憑個人是無法與整個自然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的,體現出了馬克思的社會生態學思想,即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出發,深入研究與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另一方面,在社會關系中,才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自然存在才能超越動物的本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受社會生產關系的影響和制約。
總之,馬克思生態思想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著眼點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希望分析和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異化關系,就需要首先梳理清楚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關系,以此為切入點,才能更加有效地解決人與自然異化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立足于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即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分析解決自然生態問題的方法,先從作為創造者的人入手,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消除生態危機。這些生態思想為當今自然生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正確道路,具有非常深刻的前瞻性。
二、生態經濟:人與自然物質交換關系的實質
(一)二重性理論
馬克思的二重性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人的二重性,闡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1844年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對于自然來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自然長期發展的結果,是自然的產物,自然對于人來說具有先在性。二是勞動的二重性,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需要勞動來作為橋梁與紐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也是通過勞動交換來實現的。因此,勞動具有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三是生產的二重性。人類社會的生產過程是人與自然共同作用的結果,離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然的客觀制約性,生產過程都會停止。四是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人們勞動的目的,又是生產過程的直接創造,同時具有價值與使用價值,這也體現出商品的自然生態屬性與社會經濟屬性,實現了社會規定性與自然規定性的高度統一。
(二)全面生產理論
馬克思在《形態》中首次闡述了全面生產理論,將自然、人、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全部生產和再生產。不同于動物對自然的低層次利用,人類進行的能動的自然改造是一種高級形態,能夠使自然為人類所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宏偉目標。而全面生產是人類各種生產的有機統一體,包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并且是一種全球性的生產活動,它超越了生產人群與生產地的界限,這一全球性生產活動使原生自然得到充分利用和完美保護,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三)物質交換理論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改善,關鍵在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而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體現在其對立統一的關系上,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時,也應當思考如何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這也體現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馬克思指出勞動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橋梁與紐帶,認為勞動過程是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類不能沉醉于掠奪、戰勝自然的喜悅中,因為這樣的“勝利”只會得到自然對人類更加無情的報復。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更應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四)物質循環理論
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將物質循環這一概念引入經濟領域,并且進行了淵源式的系統闡述,指出物質循環包括生態循環和社會經濟循環。物質變換與物質循環都是社會運行和發展的活動,這些思想有著非常重要的當代價值,對低碳經濟思想的起源、內涵具有深層次的影響。因此,馬克思生態經濟思想為當代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三、生態社會: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追求
(一)生態人口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歷史資料的整理研究,發現人類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存在人口過剩問題。馬克思指出,人口的多少并不是由生活資料決定的,因為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人口增長比例并沒有固定規律,相反,人口增長與否是歷史的選擇,受到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最終由歷史來決定人口的變化情況。
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歷史和社會制度方面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進行了批判,認為馬爾薩斯將人口的增加受到自然界的制約,將社會現象變成自然現象來看待。但馬克思認為,人類所支配的生產力是無窮無盡的,人類所創造的科學技術不斷征服自然,使自然服從于人類,表達了他們在人口問題上積極的、鮮明的態度。他們不僅分析了人口數量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而且分析了人口分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他們指出,城市和鄉村的人口分布不同,過分集中和過分稀疏都會破壞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
馬克思認為,解決人口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有兩種方法:發展生產和人口再生產的自我調節。在人類發展史中,人口的再生產常常是盲目的,自我調節也是被動進行的。現代社會下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加劇,人口的再生產應該積極主動,并且增加物質生產。另外,他們還指出人口再生產不能只著眼于人口總量,而應協調好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之間的關系。
(二)環境問題
馬克思在其“綠色思想”中,曾經提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人由于其主觀能動性,通過勞動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交換,滿足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需要,而自然環境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需要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以及人與人的矛盾,具體表現為: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對自然進行了無限制地索取和掠奪,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形成人與自然的矛盾;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造成資本家對工人勞動所得的剝削,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不斷惡化,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社會的發展。因此,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與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應該齊頭并進,只有解決了這兩大矛盾,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
在馬克思的所有文獻中,并沒有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一詞,但在《資本論》中卻明確提出了被當代社會概括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含義與本質。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可持續消費觀,反對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強調人類的消費活動不能超越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而應與其相適應。同時,他們也反對抵制消費,主張消費的目的應該以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消費水平應該與經濟發展水平一致。最后指出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擴大現有的消費量,并且將消費推廣到更大的范圍,形成新的需要,創造出新的使用價值。
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之一是實行循環經濟,循環經濟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對循環經濟進行了闡述。他們在《資本論》中指出,將生產排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并且將投入到生產中的原材料的利用提到最高限度,體現出減量化原則,同時指出減量化的方法,認為生產工具的改良和創新,以及現代化機器設備的使用,都能夠有效地減少對原材料的使用,同時,大大提高原材料本身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羅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當代啟示[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9).
[2]馬軍,余錦龍.馬克思生態經濟思想對中國的啟示[J].社會科學家,2013(9).
[3]李繁榮.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4]辛慧麗.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本質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J].求實,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