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銳
摘 要:本文依據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歷史演變,中國效仿了蘇聯的經濟發展模式,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最終導致各種資源的耗費與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大躍進”盲目追求高增長與高經濟指標,與工業化發展的階段相背離,更與工業化發展的規律相違背,結果導致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關鍵詞:封閉;歷史演進;制造業;國情
1 引言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的進程。制造業在各個工業國的經濟增長中都起到了發動機的作用,美、日、德等經濟發達國家,其制造業在世界上也居于領先地位。對于中國來說,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也依賴于制造業的崛起,制造業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關系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后危機時代,審視中國近60年來的制造業演化路徑,借鑒發達國家“世界工廠”的轉移路徑,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無疑會加快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加快實現中國由世界加工廠向“世界工廠”的轉變。
制造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點發展產業,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央政府即提出“以糧為綱”、“以鋼為綱”的發展戰略。據統計:1953-1978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1%,26年間按增加值計算翻了三番還多,1978年的制造業增加值是1953年的13.41倍。與改革開放以前的高速增長相比,1978年以來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相對穩定,年均增長達16%。1953-2010年中國GDP增長率、工業增長率、制造業增長率變化。根據各個時期的工業發展戰略以及體制與政治運動的變動,將封閉條件下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分三個階段進行考察,即“一五”計劃時期的制造業(1953-1957)、大躍進、人民公社時期制造業(1958-1965)和大三線建設時期的制造業(1966-1978)三個時期。
2 “一五”計劃時期的制造業(1953-1957)
1952年8月,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思想被正式提出。中財委提交的“一五”計劃的輪廓草案中提出,“一五”計劃時期建設的重點是重工業,在不妨礙重工業發展的條件下發展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1952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關于編制一九五三年計劃及五年建設計劃綱要的指示》提出,工業化的速度首先取決于重工業的發展,因此中國應當以發展重工業為大規模建設的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思想得到中央正式認可。1955年7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九五三——一九五七)》明確提出:“采取積極的工業化的政策,即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把重工業的基本建設作為制定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至此,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正式形成。
“一五”計劃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穩固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在“一五”思想的指導下,國家把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把當時蘇聯援建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作為“一五”計劃的核心。這些項目遍布到所有的工業行業,包括國防工業、機械工業、電子工業、化學工業等,正是這些行業搭起了中國整個工業化的骨架,因此被國人稱之為“工業化奠基之役”。從的產業結構看,當時主要出于以下三種考慮:一是針對朝鮮戰爭爆發后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國防工業極端薄弱的情況,將國家安全放在緊迫的地位;二是舊中國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已經成為工業化發展的瓶頸;三是既要利用原來的工業基礎,又要備戰和改善過去地區布局不平衡。據統計,150項建設項目中97%都是重工業。“一五”計劃時期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計劃配置資源的弊端,在隨后的“二五”計劃時期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使中國工業發展遭受嚴重挫折。
3 大躍進、人民公社時期的制造業(1958-1965)
(一)“趕美超英”戰略的提出
1955-1957年,國家開始醞釀加快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加快工業化的進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的倡議而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進行建設。這條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為盡快地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社會主義國家”的普遍愿望,但是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大會正式提出:中國工業在十五年或者更短的時期內,在鋼鐵和其他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預計7年趕上英國,再用8年或10年趕上美國。制定1959年計劃時,其主要指標(除發電量外)均超過了英國。同時要求各地的工業產值要超過農業產值,并且進一步要求各地建立起各自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些要求都忽視了中國當時的國情,造成工業內部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
(二)大躍進時期的工業化
1958年以《人民日報》的社論為標志,正式開始實施國家范圍內的大躍進,隨后全國刮起了“共產風”和“浮夸風”。在工業發展上,提出了“以鋼為綱”的口號。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期間,工業投資的90%用于重工業,輕工業只占10%。“二五”期間重工業基建投資主要集中在“大躍進”三年。重工業異軍突起,發展過猛、過急,擠占了輕工業生產所需的燃料、動力、鋼材、木材和運輸能力等,造成輕、重工業比例的嚴重失調和重工業內部結構的嚴重失調。1958年,工業經濟增速高達53.4%,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但1961年迅速下降為-39%,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速度最慢的一年,1964年、1965年工業經濟增速分別為25.6%和25.8%。1958-1965年期間,工業經濟在波動中發展,國民經濟和工業發展遭到了嚴重破壞。為扭轉當時的困難局面,1961年黨的八屆九中全會確立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在此指導下進行了國民經濟的調整,經過1961年的初步調整、1962年的實質調整、1963-1965年的全面調整,取得了巨大成功:經濟開始快速增長,產業結構失調的局面得到改善,工業發展取得很多突破。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中國的工業化速度再次放緩。
4 大三線建設時期的制造業(1966-1978)
(一)三線建設的意義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于備戰的考慮和需要,國家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三線調整,這成為中國現代制造業布局最大的一次調整。根據三線建設的戰略構想,全國劃分為三類,即前線、中間地帶和后方,又分別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三線的范圍是烏鞘嶺以東、京廣鐵路以西、雁門關以南、昭關以北地區,包括桂、粵、湘、鄂、豫、晉、青、甘、陜、滇、黔、川12個省和自治區。并為此成立西南、西北、中南三個三線建設委員會,隸屬國務院。鑒于當時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于備戰,因此,采取了把沿海部分工廠“一分為二”的方法,將其部分設備搬到三線去,開始了西南大三線,特別是攀枝花鋼鐵基地和成昆、貴昆鐵路的建設,由國家經委和有關各部具體研究需要搬遷的企業。1964年底,又成立了小計委,具體研究以三線建設為特點的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編制工作。
(二)三線建設的工業結構
1967-1976年間,國家先后投入“三線”地區建設資金近2000億元,形成工業固定資產原值1400億元,建成國有企業29000個。其中,大中型骨干企業和科研單位近2000個,占全國的1/3。“三線”地區已形成重大產品專業生產、科研基地45個,各具特色的新興工業城市30個。西部地區已是一個以重工業為主體的、門類比較齊全的戰略后方基地。這個戰略后方集中了國防工業、電子工業、機械工業的相當大一部分生產能力。“三線”建設促進了西部地區能源、資源的開發。“三線”建設期間,新建和擴建20多個黑色、有色金屬大中型企業。1985年,“三線”地區的鋼產量已占到全國的30%,有色金屬的產量占全國的一半多。西部地區和一部分中部地區的工業建設,即內地工業建設,使內地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快于沿海地區。這改變了工業地區布局的態勢,形成工業地區分布的新格局。工業基礎薄弱的西南地區,已建成比較完整的地區工業體系。
“三線”建設期間,前3年制造業增加值出現了下降,之后呈現持續增加之勢。1966年制造業增加值為595.4億元,1968年下降為450億元。隨后除1972年之外,1969-1978年一直持續上升,1978年制造業增加值高達1475.23億元。“三線”期間制造業增加值占國民收入的百分比相對穩定,1968年達最低,為26.1%;1978年為最高,高達40.5%;其他年份均維持在30%左右。但“三線”期間制造業年增長率波動較大,其中1967、1968和1972年3個年份出現負增長。1967年制造業增加值下降幅度最大,年增長百分比為-16.62%。而1969年卻急劇上升,由1968年的-9.72%猛增為1969年的39.08%,“三線”期間制造業產出、制造業增長率的劇烈波動,也恰好證實了封閉條件下國內外形勢的復雜性。
5 總結
“一五”計劃之初,雖然中國的工業已經恢復并且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工業化的起點仍然很低。毛澤東曾經這樣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拖拉機、一輛坦克都不能造。”改變中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極端落后狀況的客觀要求顯得更為緊迫。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然而,經過1953-1978年的發展,中國已經由一個以農業產值為主的國家變為一個以工業產值為主的國家。1978年中國工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已上升為61.9%。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已基本形成。1978年中國不少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與1953年相比,都增長了數十倍,有些甚至增長了數百倍,也有不少工業品產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總之,封閉條件下的中國已基本上建立起一個完全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現代工業體系,這些體系的構建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更為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經濟起飛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新中國成立之后,根據國內外環境,中國效仿了蘇聯的經濟發展模式,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歷經近30年的發展,盡管各次產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弊端也日益凸顯,即“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發展落后”的畸形產業結構,結果造成了各種資源的耗費與人類生存環境的巨大破壞,最終造成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工業化規律是客觀規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違背了它必然會受到懲罰。“大躍進”這一運動盲目追求高增長與高經濟指標,與工業化發展的階段相背離,更與工業化發展的規律相違背,最終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傷害;“文化大革命”這一政治運動錯誤判斷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當時開展以階段斗爭為綱的政治運動造成工業化發展和經濟建設成為了次要問題,最終導致國民經濟遭受到極其嚴重的挫敗;中蘇關系破裂,國際關系異常緊張,結果導致中國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發展軍事工業等重工業,結果導致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工業化也一退再退。顯然,忽視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最終會給國內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鄧娜,侯少夫. 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歷程與政策演變[J]. 開放導報. 2012(06)
[2] 張桂梅,張平. 價值鏈分工與發展中國家就業利益及風險分析[J]. 華東經濟管理. 2012(11)
[3] 趙明亮,楊蕙馨.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國際生產網絡與發展中國家價值鏈的重構[J]. 產業經濟評論.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