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保
[摘 要]中國共產黨嚴格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原則,把紀律和規矩寫在黨章上。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政紀律等各項紀律建設都在黨章中有著深刻的體現。
[關鍵詞]黨章;紀律;規矩;歷史演進
[中圖分類號] D2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6)09-0023
黨章,是政黨為保證全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組織上、行動上的統一所制定的章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章就是黨的根本大法,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規矩。”[1]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嚴格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原則,把紀律和規矩寫在自己旗幟上。
一、紀律建設的初創與探索
1921年,黨的一大通過的第一個綱領中,涉及紀律的內容占有相當比重和突出位置,為黨的紀律建設奠定了“紀律立黨”的基礎。一大黨綱規定了“在黨處于秘密狀態時,黨的重要主張和黨員身份應保守秘密”等紀律,對保證黨組織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黨綱中對紀律的規定不夠詳細,也缺乏執紀機構和碰紀行為的處罰,一大以后,黨內甚至黨中央內部關于紀律問題產生了一些本不必要的爭執。如,1921年7月,已經結婚的周佛海又與上海富商之女楊淑慧發展出了婚外情。張國燾、劉仁靜等黨員對周與楊的戀情采取不贊成的態度。但由于黨內并沒有關于黨員生活作風方面的紀律,周佛海則認為自己是反對封建包辦婚姻,且自由戀愛純屬私事,其他人是小題大做。這次爭執雖然規模不大,但發生在當時黨的主要領導干部之間,必然對初期黨的工作開展起到負面作用。
二大黨章首次設立“紀律”專章,并提出了9條紀律要求,涉及組織紀律、宣傳紀律、黨員從業紀律等,使黨的紀律建設有了實質性內容和進展。二大黨章第一次系統規定了黨員的違紀責任,明確規定黨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一律予以開除:一是言論行動違背本黨宣言、章程及大會、各執行委員會之議決案。二是無故連續兩次不到會。三是欠繳黨費三個月。四是無故連續四個星期不為本黨服務。五是留黨察看期滿而不改悟。六是泄露黨的秘密。這些嚴明的紀律和規矩,對于規范黨員的行為,提高黨的戰斗力,起到了關鍵作用。1922年元月,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革命,中央要求廣東黨組織斷絕與陳炯明的關系。但是陳公博對黨組織的決定置若罔聞,并在《珠江評論》公開發表對抗中央的意見,公然支持陳炯明的叛亂行動,申明“今后獨立行動,不受黨紀約束”,甚至揚言“擬離黨而另組廣東共產黨”。鑒于陳公博嚴重違反黨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中共中央于1923年春決定將其開除出黨。
黨的三大把修改黨章的重點放在強化組織紀律、完善入黨手續等方面,細化了組織紀律的程序性規定,要求黨的中央機構帶頭執行組織紀律,并允許黨員“自請出黨”。1923年周佛海從日本留學回國后,應邀來到廣州出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同時兼任廣東大學教授,每月能領到400多大洋工資。周佛海對自己的“引薦人”國民黨右派戴季陶感恩戴德,與黨的離心傾向日益加重,并不斷散布對黨的不滿情緒。周恩來、陳延年多次做他的工作,但周佛海絲毫聽不進去。鑒于此,中共廣東區委決定將周佛海開除出黨。
四大黨章將中央領導體制明確為“總書記制”,對基層黨組織進行規范,強化了對組織和黨員的日常監督。五大黨章首次以專章規定設立監察機關并賦予了監察機關很高的地位,明確提出中央及省監委會成立的目的是“鞏固黨的一致及權威”。六大黨章突出強調“嚴格的遵守黨紀為所有黨員及各級黨部之最高責任”,明確了執行民主集中制的操作性規則,對于糾正黨內家長制和極端民主化兩種傾向、加強組織紀律建設影響深遠。但其不足之處是撤銷了剛剛成立的監察委員會,導致黨內監督“有紀律,無組織”。七大黨章首次把“四個服從”即“黨員個人服從所屬黨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部分組織統一服從中央”,作為黨的組織紀律予以確立,并重新規定設立監察機關,并明確其“在黨委指導下工作”,對后來確立紀律檢查機關雙重領導體制具有重要影響。
二、紀律建設的曲折與重生
八大黨章初步探索執政黨的紀律建設,首次將民主集中制表述為“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強調任何黨的組織都必須嚴格遵守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原則,任何黨員和黨的組織都必須受到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監督。同時,八大黨章確立了延續至今的紀律處分體系: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和開除黨籍,并對黨的執紀機構做出新規定,紀律檢查機關雙重領導體制得到確認。遺憾的是,由于當時對執政黨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缺乏深刻認識,八大黨章并沒有得到全面貫徹執行。特別是八大黨章有關發展黨內民主和加強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崇拜的規定,在黨的建設和國家政治生活中沒有得到很好貫徹。
文化大革命期間,黨的各級組織普遍受到沖擊并陷于癱瘓,這些消極影響在黨章有充分反映。九大黨章廢除了八大黨章有關黨紀的許多正確規定,既沒有“紀律”專章,又取消了監察委員會。十大黨章基本上延續了九大黨章的錯誤規定。
粉碎“四人幫”后,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造成的嚴重后果及影響亟待清除。在此背景下,十一大黨章在總綱中增寫了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內容,強調黨員要嚴格遵守黨的紀律、維護黨的集中統一,提出“不為個人或少數人謀取私利”和“遵守黨紀國法,嚴守黨和國家的機密”等紀律要求,并要求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為恢復重建紀律檢查機構、加強黨的紀律建設奠定了前提條件。
三、紀律建設的成熟與深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十二大黨章宣告紀律建設重回正軌,全面具體地規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六條基本原則,把紀律要求納入黨員必須履行的八項義務,明確了紀律處分的類型和程序,并首次對紀律執行程序做了必須按照組織程序履行審批手續的規定,實現了黨內監督“有組織、有紀律”。從1982年到1986年,中央紀委和各級紀檢機關查處了大量違紀案件。
十三大黨章著力以黨內民主推進紀律建設,使黨的建設更加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要求。首次明確規定黨組織討論決定重要問題要進行表決,并將這一規定作為黨的組織紀律的重要內容,這是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和發展黨內民主,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體現。十四大黨章首次寫入“從嚴治黨”方針,標志著我們黨正式將其作為管黨治黨、嚴明黨紀的總遵循和根本原則。十四大以后,黨的紀律建設進入了穩定發展和局部調整期,黨章中關于黨的紀律的相關規定與論述基本穩定下來。十五大黨章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和紀律建設的根本遵循。十六大黨章突出強調“依法治國”和強化法制意識,提出完善黨內監督制度,豐富了紀律檢查工作的內涵。十七大黨章將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紀律建設的重要載體,第一次寫入了“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黨風廉政建設方針。
十八大黨章在紀律方面強調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并增寫了干部選拔監督的內容和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等內容,強調黨員領導干部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有利于促進全黨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在嚴格遵守黨的紀律方面發揮表率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執紀機關按照“把紀律挺在前面”的要求,強化紀律審查,先后查處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等“大老虎”,并重點查處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案件,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充分發揮了紀律建設的治本功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6:3.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周奕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