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義
[摘 要]民主集中制的思想源自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寧則較全面地闡述了民主集中制。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列主義基本原則,將民主集中制寫入黨章。從黨的成立至現在,黨章多次修改也體現了黨的民主集中制漸趨完善。
[關鍵詞]黨章;民主集中制;歷史演進
[中圖分類號] D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6)10-0030-02
民主集中制的思想源自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寧則較全面地闡述了民主集中制。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列主義基本原則,將民主集中制寫入黨章并隨著黨的事業的不斷發展,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規律認識也不斷加深,民主集中制也趨漸完善。
一、馬克思主義導師們對于民主與集中的不同理解
對馬克思主義民主集中制理論中民主與集中這兩個概念的相互關系,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時代,并沒有“民主集中制”這一概念,但細讀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共產主義同盟章程》《國際工人協會章程》等,他們所講的民主制內含著集中的含義。列寧時代,起初列寧因俄國沙皇專制主義殘酷統治的惡劣環境,特別強調集中制,甚至使用“極端集中制”概念。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之后,列寧開始轉而使用“民主的集中制”這一概念,強調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組織原則不是“專制的集中”,而是“民主的集中”。斯大林時代,過度集權和過分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以黨代政以及過分集中、民主不足。
毛澤東在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民主集中制原理特別是民主與集中這兩個概念的關系做出了新的闡述,把列寧“民主的集中制”的“主從關系”改為“并列關系”,并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二者是辯證的統一。但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后,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黨和國家領導體制學習蘇聯模式,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黨代政和過分集中的經濟、政治、文化體制,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果斷宣布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于政治體制改革,則提出了“改善集中”與“發展民主”兩大任務。
二、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集中制的發展
(一)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的建立,戰爭和革命是時代的主題,黨的建設圍繞革命的主題展開。黨章民主集中制的闡述也反映了黨的主題。第一,一大至四大是民主集中制的初步認識時期。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并未明確提民主集中制,但綱領貫徹了這個原則。根據參加一大的張國燾回憶:“大會通過的黨章包括……一切決定須經由黨員的民主討論,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中共應該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但不列入黨章。”[1]這體現了民主和集中,也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礎上的。1922年黨的二大正式加入共產國際,加入共產國際條件之一是我黨必須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二大黨章指出:“本黨一切會議均取決多數,少數絕對服從多數。”[2]這是強調集中的表現,但黨章中未明確指出民主集中制這一概念。三大和四大黨章繼承二大黨章的精神,都強調特殊環境中要堅持集中,未明確提民主集中制,說明黨對民主集中制的認識是初步的。
第二,五大至七大是民主集中制逐步成熟的時期。黨的五大后,192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根據五大的精神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議案》首次出現“黨部的指導原則為民主集中制”。[3]民主集中制寫入黨章作為我黨的組織原則得以確立。六大黨章對民主集中制做了三點解釋。但是,六大黨章受共產國際的影響比較大。遵義會議后,黨的建設逐漸走向成熟,表現在延安時期七大黨章關于民主集中制的論述中。黨章中指出:“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領導下的民主。”[4]與五大、六大黨章不同的是,七大黨章把“民主集中制”改成“民主的集中制”,更突出集中。黨章對民主集中制有了比較詳細的規定,說明我們黨對民主集中制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階段。但是,民主革命時期處于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這一時期在民主與集中的關系上更多是強調集中,強調黨員的義務而對黨員的權利重視不夠。
(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了執政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黨的建設則圍繞建設主題展開。黨章民主集中制的闡述逐漸科學化。第一,八大是民主集中制向民主方向發展的時期。與七大黨章和蘇共1952年的黨章相比,八大黨章更強調發展民主。新黨章在上下級關系上,要求上級經常聽取下級組織和黨員的意見。領導制度上,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原則。民主集中制把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具體展現出來,保證了黨的團結和統一。一些創造性的思想也是在這基礎上豐富和發展的。
第二,九大至十一大是民主集中制曲折發展的時期。1957年開始,黨內開始出現“左”的錯誤,民主集中制遭破壞,在黨章上則表現為離開民主講集中。特別是九大、十大黨章不再提及集體領導制度,并且刪除了八大黨章關于黨員權利的部分,這從實際上破壞了民主集中制。1977年黨的十一大黨章在強調民主集中制時,恢復了集體領導的要求。不過,由于“左”的錯誤尚未根本肅清,民主集中制尚未完全恢復。
第三,十二大以后是民主集中制逐漸走向科學化的時期。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黨章恢復了七大、八大黨章的精神,與八大黨章相比又有新發展。上下級關系上,黨章增加了“又要獨立負責地解決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問題”,“上下級之間要互通情報、互相支持和互相監督”。[5]這種互動可讓上級及時了解下級組織的實際,利于從組織內部鞏固自己。十三大對黨章進行部分修改,未對民主集中制進行修改。十四大明確:“要使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6]這有利于調動黨員積極性,發揚黨內民主。十四大拓寬民主渠道的決策讓黨員找到發揮主體作用的途徑,有利于更大程度推動黨內民主發展。十五大黨章民主集中制部分保持穩定。2002年十六大黨章在十五大黨章基礎上,對民主集中制中的集體討論原則進行了重大修改。“凡屬重大問題都要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較原來的“集體討論”更為科學。[7]繼十六大“黨內民主是人民民主的生命”論斷之后,十七大指出“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為提高地方黨組織的積極性,大會指出“推進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這反映在黨章修改上,表現為“黨的各級組織要按規定實行黨務公開”[8],讓黨員監督黨組織的活動,了解黨內事務,以保障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權利。十八大黨章在民主集中制問題上未修改,表明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得以制度化而穩定下來。同時總綱提出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思想,這為民主集中制的發展指明科學化的方向。
三、結語
從黨的成立至現在,黨章多次修改體現了黨的民主集中制漸趨完善。第一,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融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推動了黨內民主和監督制度的發展和集體領導制度的發展。第二,反映黨的歷史方位轉變帶來的要求。民主革命時期,戰爭的殘酷,民主集中制強調集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要求發揚民主,民主集中制則強調民主;新時期,更是推進民主集中制向具體原則制度化和發展黨內民主轉變。第三,體現黨的建設科學化的要求。十八大指出:“形勢的發展,事業的開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們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組織原則,要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民主集中制也需向科學化發展。民主集中制的科學化也要求把民主集中制的具體制度建設好,以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
參考文獻
[1]張國燾.我的回憶(第1冊)[M].香港:明月報刊出版社,1966.
[2][3][4][5][6][7][8]中國共產黨章程匯編:一大—十八大[Z].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8.21.47.103.128.173.197.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
■ 責任編輯:劉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