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長權力的性質決定了校長是在特定的范圍內有效地實現權力。在依法治校、循章施教的當前,校長感到“權力縮水”。也有的地方出現“權力上收”的現象,影響著中小學校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所以,在呼吁明確中小學校長權力內涵、邊界的同時,校長也要研究如何合法、合規、合理地用好手中的權力,提高權力實施的效能,使有限的權力在管理學校的實踐中“拓疆、增值”。
【關鍵詞】敬畏權力;尊重教師;營造文化;優化生態
【中圖分類號】G47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2-0054-03
【作者簡介】楊勇誠,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笠澤實驗初級中學(江蘇蘇州,215000)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蘇州市名校長,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中小學校長的權力是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法令、法規,對學校實行管理,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健康和諧發展。首先,校長的權力具有公共性,因為校長依法支配的人、財、物等都是公共教育資源;其次,校長的權力來自教育行政部門的委托,教育行政部門接受政府的委托,政府接受公民的委托,因此,公民是校長權力的最初委托人;再者,校長的權力是由國家教育法規和教育政策所確認和賦予的,同時與校長職位緊密相連的,校長的權力是“職位”的權力,不是“個體”的權力。校長權力的性質決定了校長的權力是有限的,校長是在特定的范疇內行使有限的權力。校長對權力大小的認知既有賦權機關對校長權力的限定,也有校長在施權過程中結合自身能力的拓展。
今天,我們反思校長到底需要多大的權力,一方面要研究校長擁有多大的權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學校獨立自主地發展,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校長如何合法、合規、合理地實施權力,營造良好的施權生態,從而帶領全體師生達成共同愿景。
一、法授民賦,應敬畏手中權力
只有敬權畏權,校長才會慎權,實現依法治校。校長的權力不明確、邊界不清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隨著依法治校、循章施教的制度建設越來越健全,校長覺得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少、越來越小。比如,用人制度受制于國家事業單位招錄員工制度和《勞動法》等,校長不再是想要誰,就可以引進誰;想要讓誰走,就可以請誰離開。財政制度受到財政部門的監管,嚴格執行預算,校長自由支配經費的空間越來越小,加上紀檢、監察部門的督查,任性花錢已經成為過去式。敬畏權力就是敬畏法律、敬重民眾、謹慎施權,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實現依法治校。
只有敬權畏權,校長才會惜權,避免權力濫用。當今,還是有一些校長不珍惜手中的權力,比如,肆意踐踏法律賦予校長課程領導權、教學組織權等等,他們為了高考、中考的成績,漠視學生的生命成長,隨心所欲調整課程內容和課時計劃。“唯分至上”,只要考試成績好,一俊遮百丑。錯誤的辦學理念導致教育在他們手中不再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途徑,而是校長在任職期間內獲取眼前利益的手段。對于濫用權力者,賦予再多的權力,他還會覺得少,就像不節制的“暴發戶”一樣,擁有再多的財富,他總是會覺得錢不夠用。只有對權力有敬畏之心的人,權力在他手中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
二、分權于民,須尊重全體教師
學校管理的一切內容和形式都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學校管理者,校長應思考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如何來關注全體學生和教師的發展與幸福,以提升他們的生命質量。
與民同行,讓校長施權低位起步。“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原本是激勵校長的話,是用來褒獎事業有成的校長。但是有時也會產生負面的效果,成為校長專權的依據。在我們周圍,就有校長不顧學校的基礎和教師能力,有恃無恐地利用手中的權力,推行自己的一套。比如,無視學科差異強行推廣某某教學法、某某課堂教學模式,甚至還規定一堂課教師只能講幾分鐘,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教育觀強加到教師身上,教師的創造性被扼殺。校長,既是教師中的一員,又是教師中的首席,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凌駕于教師之上,應該做到“俯下身、邁開腿、管住嘴”,俯下身傾聽別人的意見,邁開腿深入教學第一線,管住嘴不要隨意發號施令。校長權力的實現只有摒棄急功近利的思維方式,“不惟上、不為己”,真正指向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發展,權力才能“落地”,才會產生好的效益。
參政放權,讓校長權力效能提升。與其在校長專權的同時,還要讓教師來監督校長的權力行使,還不如校長放權,請教師參與到校長施權的過程中來,適度放權有利于發揮權力效能。以本校績效考核和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方案的制定為例,首先組建三個團隊分別獨立地設計學校的考核獎勵方案;再由全體教師選擇其中一個操作比較簡單、比較容易理解的方案,作為學校考核獎勵方案的基礎;接著進行整理和格式化,形成了討論稿,進行模擬考核、測算,全面征求意見;學校在廣泛聽取教師的意見基礎上,對討論稿進行修訂;最后,交全體教師審議通過。這個方案上上下下五易其稿,教師參與面大,收集的建議多,充分發揮了教師主人翁的精神,獲得廣大教師的支持和理解。只有調動起教師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在求同存異、百家爭鳴中,校長的權力就會呈現“四兩撥千斤”的效能。
民主監督,讓校長權力陽光運作。讓教師深切地體味到自己就是學校的主人,才能發揮出權力的影響力?!懊裰鞅O督”不是排斥校長的權力,而是在維護校長權力的尊嚴,保障校長決策的科學性,并在實施過程中發揮協同一致、同力同行的作用,從而讓學校管理達到和諧的狀態。學校的發展是一幅精美的圖畫,校長只要給大家描好線,各科室的領導和廣大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它增彩添色。這時,校長權力的邊界就會悄無聲息地得到拓展。
三、施權無形,需重視文化建設
校長的權力是相對固定的,但發揮的效能手段與方法卻千差萬別。校長擁有的權力不能簡單地通過制度來呈現,否則,當新問題出現時,他們就覺得手中總是少一些解決問題的權力。因此,讓校長的權力發揮最大的效能,關鍵是要形成良好的學校文化。這樣校長的治校理念和價值追求才能轉化為教師的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這時,學校不管處在順境還是逆境,上下都能積極行動,從容應對。作為學校領導在施權過程中,怎樣來營造積極向上的管理文化呢?這就需要校長多考慮教師工作的特點和學校的文化基礎,既要維持權力行使的剛性,又要從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出發,適當體現權力運作時的柔性,從而提高權力的效能。比如,學校的考勤制度是每一所學校都有的基本管理制度,如果在執行過程中搞“一刀切”,教師在學校待八小時,出工不出力,工作效能低下,而下班鈴聲一響就走人……我們學校的教師上班可以分批到校,領導先到,班主任其次,普通教師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到校就行了。上班時間內有急事,可以在履行請假手續的情況下,半天的臨時請假忽略不計。下午有教師要接孩子放學,只要正常請假并不影響課務,一律放行。雙職工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適當錯開課時等等,這些舉措沒有使學?!耙槐P散沙”,反而提高了教師工作效率。所以,很多權力運作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必要的人性化關懷更能增強教師的凝聚力。學校文化建設過程就是把學校精心營造為教師的快樂家園和事業棲息地,讓教師對學校集體產生濃郁的歸屬感,校長的權力運作轉化為威望影響,這就無形中提高了校長權力效能,校長就不會有“手中的權力太小,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的感覺。
教師工作是一項良心工作,難以用量化手段進行評價,學校管理文化的營造基礎是基于教師大多數都是向善、向上的,權力的運作不是為了懲戒后進分子,而讓大多數教師在壓抑的環境里工作。相反,權力的運作是在讓廣大教師處于積極向上的氛圍中,讓后進分子自咎、自責、自勉,從而使得學校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校長在權力運作過程中,留一些“漏洞”,給教師人性化關懷,在一些制度建設中有點“彈性”,讓教師有點“空子”可鉆,也是提高教職工積極性的手段。
四、有效行權,應優化教育生態
教育生態是指學校里師生生存的狀態,以及他們之間和他們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校長要施權于民,集思廣益,建設“和諧發展、榮辱與共”的教育生態環境,才能不斷提高權力的效能。
校長們經常抱怨手中權力不大,其實是相對于施權環境而言的。施權環境不良,減弱了權力的影響力,從而讓權力行使的效能下降。問題的癥結在于賦權機構總喜歡在校長日常管理正常施權過程中插一手,以示關心和指導。一旦出問題了,以“校長負責制”為借口,責任全往校長身上推,造成校長施權過程中左顧右盼,降低了權力的效能。還有賦權機構沒有厘清權力邊際,賦權不清楚,給校長造成施權上困難。比如,人事部門扎緊教師進出口子后,就應該放寬校長內部用人的權力,而實際“教師學啥學科,就得教啥學科,職稱晉升也得按所學、所教學科申報”的規定,造成一些校長在教師使用上,一方面教師總額超編,另一方面教師年齡、學科結構上失衡。其實,中小學不但需要專科專職教師,更需要全科兼職教師,特別是低齡學段。假如校長能打通學科壁壘,根據教師的特長進行調節,鼓勵教師兼課,又不必困擾于教師繼續教育、職稱晉升等問題,學校的發展定會有變化。再比如,獎勵性績效工資的考核與分配,要校長組織由學校制訂方案,但是又規定了班主任津貼的額度,以初中班主任每月400元計,一個班主任的一年的津貼占教師獎勵性績效年平均撥款額的20%~25%(以蘇州地區推算)。結果造成任課教師誤認為班主任享受津貼,管理學生理所當然,學校全員育人的機制受到沖擊;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也因此而更加繁雜,提高了津貼,但教師還是不樂意當班主任。另外,學校其他管理崗位的津貼,大多數學校都參考班主任津貼設定,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學校內部矛盾,大大降低了校長權力的施展效能。
所以,與其議論校長權力究竟要多大,還不如研究校長施權的生態如何最優化。權不在于多大,而在于施權生態有多好。賦予最大的權力,但是附加了許多施權的桎梏,其結果還不如不賦權。
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校長是“家長”,也是一名普通“家庭成員”,要管理好這個家庭,一味地向上要權,向下專權,不是一條好的經營之道。校長只有敬畏權力,尊重教師,合法、合規、合理地使用權力,營造良好的管理文化,樹立自己的管理威望,才能保證教育教學的有效進行,也能凝聚廣大師生共同的精神追求。這時,道德影響力和專業領導力形成合力,擴充了校長權力的邊界,逐步達到“無權勝有權、小權勝大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