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曉宇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社會矛盾等問題日益突顯出來,其中之一就是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大眾階層固化導致的消費能力之間的“貧富差距”,是不可忽視的貧富差距現象。本文以民安創享商業實踐為切入點,簡析對各階層群體消除階級固化產生的影響,從而在減小貧富差距中的作用做了分析。
關鍵詞:民安創享平臺;貧富差距;固化階層;大眾創新;實體企業
貧富差距指的是一個社會內部社會成員之間(通常是以家庭為單位)在收入和財富方面存在的差距。中國的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我們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轉變發展方式: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配置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的。經濟發展史表明,市場機制創新的主體應當是企業。因此,本文結合企業,以民安創享為例在對于消除階層固化上的影響來分析其對減小貧富差距的作用。
一、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減小家庭消費能力貧富差距
貧富差距產生社會階層,社會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稱為階層固化,其在消費選擇上具體表現為下層社會消費水平向上流動受阻,即下層社會群體在保證生活必需支出后,無能力購買及享受上層社會群體觸手可及的高端產品。經統計,處于消費上層的人數大約占總人數的1%-2%,中產階層約占20%左右,他們是目前消費的主力,其余大多數人口的消費能力還比較低,這說明普通居民的消費能力還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
那么如何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呢?目前電子商務的商業運作和維護模式已經發展成熟,傳統的電子商務可以分為B2B(商家對商家)、B2C(商家對消費者)、C2C(消費者之間)幾種類型,而民安創享實施了F2C(廠商對消費者)和M2C(品牌對消費者)生態循環經濟圈。其模式是大眾在平臺購買其自主研發的與巿場等值同質的產品,將獲等額增值米粒;米粒可在換購區換購生活必需產品與服務,將實現1:1.8~1:3的不同增幅;經調查研究,一戶家庭一年的生活必需支出為3萬左右,通過民安創享平臺的商業模式,一戶家庭可以通過3萬的高端消費來保證一年3萬的生活必需支出,使普通居民的消費能力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一個開放、和諧的社會中,各階層之間是可以自由流動的。正常的階層消費流動,有助于減小貧富差距,有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建立激勵大眾創業的機制,減少貧富二代間的差距
近年來,各種“二代”名詞出現,像“富二代”“貧二代”等,而這些標簽背后就是不同社會階層代際傳承的體現。父輩的出生和背景成為影響子女學習就業的重要因素,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最終導致弱勢群體越來越被邊緣化。
從完善就業結構角度分析,除了參與企業就業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創業。經研究調查,90%的80-90后因為風險,資金等方面原因放棄創業。在當前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推動和發展大眾創業?民安創享平臺實施一種新型眾創方式,將平臺面向全國每一位普通大眾開放,當其在平臺獲得5、10、20萬增值米粒時,可具備參加區域、地域、省域眾創聯盟的資格,并能享受到相應的收益。在當前大眾創新創業形勢下,民安這種門檻低、激勵性強的眾創模式,保證了年輕人在高端物質享受的基礎上,達到了施展才華創業無壓的目的,讓創業不僅局限于“富人”階層,讓平臺成為大眾創業的支柱支撐,有效縮短“草根”年輕人與“富二代”之間的財富差距,同時,在大范圍內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
三、扶持中小型實體企業,減少貧富企業間的差距
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為相關生產居民消費品的實體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中國現階段必須依靠以生存制造為主業的實業,實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始終是一國經濟發展并走向強盛的基礎。
目前,中國能走出國門耳熟能詳的本土實業屈指可數。消費者對中國實業的關注力度和利用程度顯然不夠,而是過多糾纏于中國制造技術力量不強、品牌能力不足等問題,導致中國制造的小企業,只能游走在消費的邊緣,難以進入主流行業。如今如何發展和推動中國實業,是當前意義所在。民安創享結合中國實業品牌,跨界與各實體企業一起釋放渠道利潤,將中國制造具有的比較優勢逐步過渡到競爭優勢,民安放眼于挖掘培育各行各業的區域強品,地域強品、省域強品,國內強品,國際強品,世界名品,而眾多的中小企業如能抓住該平臺這一發展良機,從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將可能在實業大流中脫穎而出,從而帶動更多企業。
四、結語
一直以來國家政府都在努力致力于縮短貧富差距,但企業作為市場機制創新的主體不能置身事外,應發揮企業家精神,大膽創新實踐。奈特(Knight,1921)指出在不確定性下,“實施某種具體的經濟活動成了生活的次要部分,首要的問題或功能是決定干什么以及如何去干”。這“首要功能”即“企業對社會的積極作用”。通過解讀民安創享的商業模式,我們發現,企業對社會的積極作用體現于正在承擔風險,大膽創新商業模式的路上,讓改革成果由全民共享,縮短貧富差距上起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經驗與針對性[J].經濟學動態,2012,12.
[2](美)默頓.托馬斯定理與馬太效應[Z].馬亭亭等譯.未刊稿.
[3]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