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媛+魯俊賓
摘 要:文化館、文化站、文化活動室,是市級、縣區級、街道、社區等不同范疇的主要基層文化單位。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它們在非遺保護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遺產發現、活動開展、傳承人工作、人才培養,是非遺保護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只有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民族的精粹,才能夠更好地加以保存。基層文化單位在這項工作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關鍵詞:基層文化單位;遺產發現;活動開展;傳承人工作;人才培養
在當前形勢下,基層文化單位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遺產發現,是重中之重
華夏古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生息繁衍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文化遺產璀璨奪目、蔚為壯觀。像一顆又一顆光芒耀眼的珍珠,散落在歷史長河中,散落在田野村落里。撿拾散落的文化遺珠,文化館、文化站等基層單位必須要做,必須做好。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所有工作得以進行的前提。在發現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搜集,開始整理,進行歸檔,組織記錄。在深入細致的前期工作前提下,組織人力,協調物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和再次“加工”。
基層單位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單純依靠由下而上的展示、匯報是不夠的;僅僅依靠自上而下的抽查、驗收也遠遠不夠。只有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和獎懲機制,才能最大限度激發人的積極性,喚醒人的參與意識和使命感。基層文化單位,是非遺保護工作的一支生力軍;評價機制與獎懲機制,就是確保這支軍隊戰斗力的法寶。在這支生力軍的帶動下,全民保護的氛圍將會日漸濃厚。撿拾散落的文化遺珠,需要依靠一雙又一雙質樸而虔誠的手。只有努力作為,才會富有成效;只有全民參與,才會蔚然成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從基層文化單位做起,也需要從每個人做起。
二、活動開展,是活力源泉
如果非遺保護只是個人行為,工作成效和社會反響都將十分有限。通過組織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在群眾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活潑生動,影響深遠,動力持久,成效卓著。文化室在農村,文化站在鄉鎮,文化館在縣城,不同單位面對不同受眾,文化活動的規模和特色因人而異、因地制宜。藝術展覽、展演,為群眾提供近距離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因為了解,所以喜歡;因為了解,所以支持;因為了解,所以參與。非遺保護工作贏得了人們的認同,就是取得了成功。廟會、游園會,是重要的展示舞臺,廟會上的傳統文化節目,游園會上的傳統藝術品,成為多少人心中最悠遠醇厚的記憶。把活動開展與節日相結合,把活動開展與旅游相結合,把活動開展與文化交流相結合——非遺保護活動的開展,思路越開闊,成效越顯著,影響越深遠,活力越生生不息。
三、傳承人工作,是關鍵節點
文化的傳承,最終是人的傳承。非遺保護工作的關鍵節點是傳承人的相關工作。時代在飛速發展,文化日新月異,人群的審美取向日益多元,在這樣的背景下,非遺傳承人的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在生存與藝術面前,有的人選擇了堅守,有的人選擇了逃離。選擇堅守的傳承人,面臨著不同的發展挑戰。作為基層文化單位,應該充分整合資源,深入調查研究,積極搭建橋梁,努力籌劃解決。讓傳承人不再是孤獨的堅守者,讓眾多生存和發展的困境得以發現和解決,是擺在基層文化單位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對非遺工作越來越重視,推進的舉措越來越有效,非遺傳承人的境遇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基層文化單位需要在此基礎上,把工作做得更實、做得更細、做得更富有成效。確定為非遺傳承人,僅僅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讓傳承人手中的技藝,成為他們贏得尊重、得到認可、得以生存發展的最寶貴資源、最有利手段,是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共同課題。
四、人才培養,是隊伍保障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基層文化單位始終戰斗在第一線。這支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隊伍,需要優秀的“戰士”。人才培養,是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隊伍保障。文化館、文化站的工作者們,往往自身就是藝術工作者,他們有的擅長音樂,有的精通舞蹈,有的諳熟美術……從專業的角度發現美,用專業的手段保護美、宣揚美、傳承美——這正是他們開展工作的最佳切入點。在擁有過硬藝術素養的同時,基層文化單位的文化工作者們,還應該具備文化保護者、媒體宣傳者、藝術研究者等多項能力和素養,確保在非遺保護工作的各個環節發揮重要作用。一個有專業素養的人,意味著個人事業的順利;一群有過硬素質的人,預示著整體事業的成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戰斗。
由此可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基層文化單位位置不可替代。在政府部門文化政策的主導下,各級各類基層文化單位已經、正在、必將發揮重要作用。文廣新局、文化館、藝術館、文化站,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是文化遺產的發現,還是活動的組織開展;無論是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工作,還是自身的隊伍建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基層文化單位的積極參與和保駕護航。
歷史行走到今天,中華文明的血脈不能中斷。文化藝術的長河中,不僅有正史經典的俊逸浩繁,也應有非遺文化的精彩妝點。用心去發現,用情去珍惜,用智慧去留存,用行動助其代代相傳。在時代與歷史面前,基層文化單位,責無旁貸、重任在肩。
參考文獻:
[1]郝秦玉.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現狀與問題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