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金凱
摘 要:縣級電視臺是電視宣傳最基層的媒體單位,但它也擔負著一個縣區域內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重任,然而縣級臺由于受編輯記者自身素質能力、辦臺條件等諸多因素制約,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普遍性問題,本文結合自已長期在姚安縣廣播電視臺工作的實踐,就目前縣級電視臺新聞采寫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對策方法。
關鍵詞:新聞采寫;問題對策;縣級電視臺
一、縣級電視新聞采寫中經常存在問題
(一)內容不新,價值很低
新聞姓“新”,不僅指時間新、角度新、思想新,其內容也要新。而縣級臺的很多稿件沒有新意。有些新聞工作者,特別是一些新參加工作初學寫作的記者,缺乏辨別新聞價值的能力,見到什么寫什么,“聽風就來雨”,“鏟到籃子都是菜”,把小得不能再小的芝麻也當西瓜“整”,更有甚者“陳芝麻爛谷子”地倒騰歷史老帳,下筆千言,編輯硬著頭皮看完了,結果連條簡訊都抽不出,更不用說思想新和表現手法新了。據筆者初略統計,在本臺播出的新聞中,約有70%的稿件是沒有任何新意的宣傳品,而不是新聞作品。
(二)事實不清,新聞失真
這種問題有幾種情形:一是捕風捉影。有的同志為搶“時效”把道聽途說的東西,當作新聞事實來寫,讀起來似覺“新奇”,一查,子虛烏有;二是采訪不深。有的同志年紀不大架勢不小,資歷不深派頭很大,成天“會上泡、聽匯報、抄材料”,掌握的不是深入現場、扎實采訪得來的“一手材料”,而是從會議上、匯報里、簡報中摳來的“二手貨”,對這些“二手信息”不加核實就取之用之,導致有些新聞稿件失真。殊不知,真實是新聞的生命。
(三)準備不足,采訪不深
對采訪內容理解模糊,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采訪思路、采訪方式、采訪問題,對采訪目的把握不清。對采訪對象缺少關注,難以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很多時候缺少關鍵性提問等。
二、提高縣級臺新聞采寫質量的對策建議
(一)抓好記者編輯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努力在作品中永遠求 “新”
“新”是新聞作品永遠的根和魂,沒有了新意的東西就不能叫做新聞,至多只能叫宣傳資料。新,體現在作品的方方面面:立意新、角度新、構思新、手法新,其核心是思想新,思維新。在當今資訊十分發達、知識爆炸、媒介紛爭的時代里,思想和思維如同新聞工作者的生命。把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思維方法轉變為記者思維的基本方法,并把它貫穿于新聞采寫的全過程,才能使記者迅速發現新聞和準確地判斷新聞價值,寫出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的鮮活新聞來。首先是追蹤思維。追蹤思維是新聞采寫中常用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朝著縱的方向想問題、做文章,刨根問底,步步深入,在思維過程中表現為正向線形。連續報道就是典型的運用追蹤思維進行報道的例子。其次是逆向思維方法。顧名思義,逆向思維就是相對順向思維而言的思維方式,它最顯著的特征是“反其道而行之”,求新、求異,“與眾不同”,往往能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再次是發散思維方法。發散思維的特征是思維過程中充分發揮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圈子,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擴散,通過觀念的重新組合,找出新的更多的答案,給人以標新立異的感覺。
(二)抓好采編過程中情感和細節,在新聞采寫中求“活”
新聞的真實,不僅指表象的真實,更重要的是指本質的真實。要想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說服力、引導力,并最終贏得讀者,除了擺事實、講道理外,還需要訴諸情感,用感情和細節去打動人心。但凡成功的新聞作品,都是作者的心與采訪對象一起跳動的結晶,是作者的情感與采訪對象的情感反復交流、產生共鳴的結晶。新聞不是無情物,感動作者自己的新聞稿件才能感染讀者。情發于中,筆表于外,方能聲情并茂。在平時的新聞稿件寫作過程中,很多記者也許有過這種感受,有時一篇稿子費盡心血卻未找到感覺,而有的素材卻讓自己覺得胸中陣陣沖動,有不吐不快的感覺,這就是情感的作用。要想讓新聞稿件獲得對讀者持久的影響力,除了鮮明的主題、動人的形象、精湛的文筆外,還要有激蕩人心的情感,有傳神入微的細節,讓作品“鮮活”起來。因此,在新聞采寫過程中,必須要有真情實感,以情來感人,以細節來吸引人。當然,強調的感情一定要建立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之上,決不能因為情感的“投入”而傷害新聞的真實性。許多基層記者就是在這一原則上出了問題,這就得不償失了。
(三)讓從業人員熟練掌握電視語言特點,讓作品“特”起來
電視新聞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即不同于報紙、也不同于電臺新聞。只有掌握了它的自身特點,才能駕輕就熟。其一是視聽兼備,鮮活生動。電視新聞具有鮮明的視聽形象,使新聞事件實在化、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立體化。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和編輯在采攝編寫新聞時盡量少用抽象、籠統、概括性的語言文字,多用形象鮮明且與畫面匹配或邏輯性強的語言來表達、說明、闡釋新聞事實。其二是易于刻畫細節。視聽兼備的特性使電視語言更易于刻畫細節,而且刻畫出的細節更生動、更具感染力。所以,電視新聞的文稿寫作一定要結合聲音和畫面,盡量用具體、生動、活潑的細節來展現新聞事實,以加深觀眾的視聽印象。細節描寫可以放在導語部分,像特寫鏡頭一樣,以增強報道的立體感和現場感;也可以放在報道的主體部分,使之具有強烈的現場感和濃厚的生活氣息;還可以放在報道的結尾部分,讓報道在高潮中結束,引起觀眾的回味與思考。
參考文獻:
[1]馬瀟.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研究[J].民營科技,2015.
[2]李振寧.淺談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J].科學與財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