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安心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60)
摘 要:??略陉U明規訓技術或權利技術時常用全景監獄這一帶有比喻意味的詞語。超級全景監獄是波斯特從福柯的話語概念出發,在信息方式下結合電腦數據庫的特點提出的一種新型權力技術或統治模式。波斯特的超級全景監獄從監視和規訓范圍,運作方式從“主體化”到“客體化”等方面闡述其與福柯全景監獄的不同之處。并且超級全景監獄瓦解了私人活動與公共活動的界限,重構個體身份,強化了政府或權力機構對人民的統治。
關鍵詞:全景監獄;超級全景監獄;話語權力;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B0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105-02
20世紀電子設備作為一種交流傳播的方式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電子設備中符號的傳輸與交換逐漸擺脫時空的束縛,語言交流中的主客體在電子交流過程中被重新定位。波斯特在馬克思的“生產方式”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信息方式”理論,超級全景監獄正是信息方式下權力技術的一種新型統治模式。
一、何謂全景監獄與超級全景監獄
(一)??拢涸捳Z權力技術與全景監獄
??略陉U明規訓技術或權利技術時常用全景監獄這一帶有比喻意味的詞語。全景監獄是一種權力干涉的手段和方法的樣板,安置人的身體是根據空間中的位置,分布人員是按照彼此之間的關系,組織人員是根據等級體系?!霸捳Z可以像金錢一樣被視為一種稀缺資源,社會行動中為了占有它而相互競爭?!盵1]175話語之所以在社會上具有普遍價值,是因為它既有對認知上的那種統治的行使、也給操縱表達的需求提供了活動的余地;在某種程度上,它是一種社會中介,這種中介非常靈活,以致統治利益和本能沖動都同樣能在其中反映出來。此外,全景監獄在使用上具有多種價值,其作用范圍從囚犯的改造、病人的醫治、學生的教育到工人的監督等。
全景監獄統治模式的實現得益于話語。??略凇吨R考古學》中認為“話語是機構技術和認知程序的一種有規則的組合;它看來是一種最初匿名的合成活動意想不到的結果,這種合成活動把由制度決定的行動策略與認知上既有的認知潛力連接成一種在實踐中卓有成效的知識秩序,而后者的功能是對環境的自然或社會過程進行控制?!盵1]59??抡J為“權力……應被視為主體間策略沖突的原則上多變的和未完成的產物?!盵1]150??略诖艘嬖V我們是語言、話語是關于主體間的一種建構關系。當我們把這些語言模式和實踐相聯系,它們就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定位實踐,并使實踐本身具有的支配模式正當化。從這里,我們可以總結出,語言、話語變成了一個權力技術規訓著主體。
(二)波斯特:數據庫權力技術與超級全景監獄
在波斯特看來,??聫恼Z言、話語的視角闡述了人們被權力技術全面監視和規訓,為我們揭示出現代社會權力實施的方式。由此,我們可以把現代生活理解為一種話語[2]125。波斯特肯定了??氯氨O獄的意義,同時也看到了??掠^點的局限性:一方面,??潞鲆暳?0世紀后期監督手段的發展,“他僅僅把它闡釋為19世紀諸多模式的延伸”[2]127;另一方面,??潞鲆暳爽F時代監視的方式已不同于他所處的時代,在他的全景監獄模式下,監視必須要在特定的時空中進行,而20世紀后期隨著電子媒介的大量涌現,監視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而變得無時無刻、無處不在。波斯特根據信息方式下數據庫的特點,并在福柯的“全景監獄”概念的基礎上,指出在后現代語境中數據庫的權力技術統治模式消解了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實現了對人的全面的無時無刻地監視和規訓,波斯特把這種新型的統治模式稱為超級全景監獄。在這種統治模式下,任何人都無法逃出處于隱秘狀態的權利系統的監視與規訓,其結果是強化了社會對人民的統治。波斯特認為這也正是媒介時代或后現代特有的權力技術。
二、超級全景監獄何以超越全景監獄
(一)監視和規訓范圍從特定時空變成隨時隨地
超級全景監獄區別于全景監獄的特點之一,是它不像全景監獄那樣實施監視和規訓必須由各種機構在特定時空中進行,而是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規訓和監視變得隨時隨地。具體而言,超級全景監獄通過環形線路讓全體社會成員時時刻刻處于監視和規訓之中。由于電話電纜和電線電路如針般密密麻麻、縱橫交錯,我們的世界就變成由它編織成的一張巨大的電子網,這種電子網“是超級全景監獄的極端手段,把我們的行為轉化為監視的外延話語,把我們的私人行為轉化為公開布告?!盵3]122如果說??氯氨O獄模式統治下社會權力不斷擴散導致監獄群島的出現,那么波斯特借助超級全景監獄統治模式卻把社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監獄。
(二)權力運作方式從“主體化”到“客體化”
全景監獄構建的主體是“內在化的個體”,這樣的個體能夠認識自我、構建自我,能意識到自我本身,是一種自我決定性的個體。而超級全景監獄中主體采用“客體化”方式來構建自我,也就是通過連個體都沒有意識到的身份來生產個體。[3]128-129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全景監獄統治模式下權力運作的方式是“主體化”的,而超級全景監獄是“客體化”的。簡單來說,在全景監獄的統治模式中,不管個體被構建成病人、囚犯、學生抑或是其他監視與規訓的對象,他們都是自我決定性的、自知的個體,在規訓時他們就把自己當作病人或囚犯了,這種主體構建自我的過程被稱為“主體化”過程。而超級全景監獄是按照“客體化”原則對個體進行構建的,在這一原則下,個體是在絲毫未察覺的狀態下被構建成各種身份,并被監視和規訓的。
(三)監視和規訓從隱蔽性到更大的隱蔽性
從監視和規訓的隱蔽性角度看,超級全景監獄比全景監獄更勝一籌。全景監獄的監視和規訓已經體現出隱蔽性,但處于這種監視和規訓的個體或許心里清楚自己被某個人或機構監視,即使這樣的監視沒有統一的主體或中心。但是在全景監獄中,被電腦監視和規訓的個體卻絲毫沒有覺察到,而電腦又確確實實在眾多社會場合中對個體進行監視和規訓,與此同時,個體又似乎在電腦里某個地方[3]123。在這樣的情景中,雖然人們知道有監視的存在,但事實上又時刻受到監視和規訓。從這一角度來說,超級全景監獄由于監視和規訓的手段的自動化特點就比全景監獄具有更大的隱蔽性?!爸灰獋€體用電話線與數據庫相連監視就發生了。”[3]125
(四)接受監視和規訓從被動到心甘情愿
在??碌娜氨O獄統治模式中,個體被監視和規訓雖然是主體自我決定性的結果,甚至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規訓和監視還得益于被監視者的幫助,但他們從內心上是被動接受的,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而在波斯特的超級全景監獄統治模式中,雖然人們被監視和規訓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但事實上被監視者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當超級全景監獄實施監視和規訓時,作為消費者的個體是主動參與到對自我構建,也就是約束和監督之中的,甚至于隨著電子媒介方式的多樣化,電子媒介消費又比傳統消費方式具有更便捷式特點,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電子媒介方式進行消費,被規訓和監視的主體從范圍上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但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是心甘情愿把自身變成超級全景監獄監視和規訓的對象的。
三、超級全景監獄產生的影響
數據庫之所以能達到對人的活動進行全面監視的目的,一是因為數據庫中獲取數據很便捷。人們可以進入任意網絡服務器獲取所需要的信息,獲取數據庫中的信息可謂不費吹灰之力,所以這種方式是低成本甚至不用花任何成本的。其二是因為數據庫中信息流動速度快,各種信息通過網絡服務器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全球交換,這樣就會自動形成一張對所有個體實施監控與規訓的電子數據庫網絡。
(一)超級全景監獄——對人們實施全面監視的工具
數據庫通過社會保障卡、信用卡等證件重構個體身體進而實施對人的全面監視和規訓,并且這種監視和規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地方。波斯特認為,數據庫在個體之外重新建立一個虛擬個體,并通過對之進行編碼形成數據的方式,讓這些數據在電腦之間進行傳播和交換,從而把數據庫的監視網擴大到人們的一切生活中。從這個角度來說,數據庫達到了對人們無所不包的監視和對人民進行無時無刻統治的目的。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對電子媒介的普遍應用,大量關于人們的交易記錄信息被自動納入到數據庫。波斯特指出,當個體通過電子方式消費時,不經意間也把自己的消費記錄納入了數據庫,而且這種消費行為正與日俱增。這也意味著,個體的每一次消費行為都通過編碼被納入進數據庫,而調制解調器的另一頭與生產者數據庫緊密相連。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在申請辦理各種證件時就已經把個人的基本信息無意間告訴了生產者,生產者便將這些信息進行互相交換,個人的私人活動便不再具有隱私性而成為一種公共性。
(二)超級全景監獄——政府控制個人的“武器”
事實上,數據庫這種超級全景監獄式的統治模式不僅僅用于經濟領域,也時常得到政府和社會機構的青睞?!败婈?、警察、政府、公司等各種機構不停收集數據并在電腦之間交換。”[3]由此可見,政府部門或權力機構已然運用數據庫對人們進行全方位的監視。正是由于數據庫具有消解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界限、在任何時空中整合信息的特點,才能夠實現對人民的全面監視,其結果必然帶來權力統治的強化。政府部門正是借助于數據庫才有可能在如此廣泛的范圍內,收集、分類、整理并整合全體社會成員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信息,并將這些信息進行儲存。也就是說只有數據庫才能為政府提供關于所有人的所有可利用信息,政府通過這一控制個人的“武器”制定出各種有利于統治的政策,從而實現對人們全面的監視和控制。
從全景監獄到超級全景監獄,從話語權力技術走向數據庫權力技術,實際上正是對大數據時代的特征描述。在大數據時代,人們在鍵盤上的每一次輸入都會被納入數據網中,人們在錄音機上的每一次談話都會被收入數據網中。如何擺脫數據網對人的異化統治,協調好技術與人的關系,恢復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平衡,成了當今時代理論家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米歇爾·???知識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2]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靜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5]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