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延邊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摘 要:本文從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的發展歷程入手,詳盡地闡述了毛澤東消滅傳統小農經濟,釋放農業生產潛能,使廣袤大地上的農民走上了農業集體合作化道路的過程。同時深入探析了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的原則與經驗,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加速我國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縮小城鄉差別和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積極和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價值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131-03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是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指導思想,它是中國特定歷史背景與現實困境交融的內生需求和實踐選擇,其著眼于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未來、中國農民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生活面貌的改變,并指導和引領新中國實行農業合作化,深層探析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并提高其關注度,能夠在理論層面上挖掘其現實價值,在實踐層面上能夠與我國三農問題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對又好又快地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啟發和指導意義。
一、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的發展歷程
1.初步探索時期
1943年,毛澤東在延安做的報告中提出了關于如何提高農業生產力以及破除封建落后的小農經濟的問題,毛澤東清楚地認識到我國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農業已經被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所影響,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同時小農經濟零碎化生產經營的特點也影響了農業經濟的集體化發展。毛澤東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克服這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1]只有在實踐中實行農業經濟集體化,走集體化道路,才能不斷地提高農業生產力,從而使國家的經濟水平不斷向前發展。
2.總結形成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業發展相對落后主要原因表現在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生產資金不充足、土地零碎實行分散經營,為了改善這一經濟狀況,互助組開始在我國廣大地區組織起來,互助組創辦后農民通過互助組進行季節性和臨時性的勞動互助,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此時,毛澤東認識到了互助組所具有的巨大發展潛力,隨即他開始創辦初級農業合作社并逐步在全國推廣,并且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的文件,將農業生產互助的發展模式通過正式的文件形式確定下來。1951年,毛澤東在聽山西省委的報告時明確提出了“沒有農業的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2]表明這時的毛澤東已經深刻認識到農業合作化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之間的密切關聯,進一步鞏固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實行農業合作化。
3.成熟發展時期
在新的時代主題和歷史條件下,隨著我國土地改革的完成以及其他一切社會條件的成熟和發展,在1953年我國就開始進入到了社會主義的第二個階段即改造和建設階段,使我國農村經濟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工作的重心,毛澤東提出在以農業合作組織為依托的基礎上,對廣大的農民群眾進行新的農業思想的教育,使農民在自愿原則的基礎上從個體私有變為集體公有,走農業合作化集體道路。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再到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是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三個階段,通過這條道路傳統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得以解除,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也不復存在,我國走上了農業集體化的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得到鞏固。
二、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的原則與經驗
1.制度重構
毛澤東所提出的農業合作化思想與實踐是對以封建土地私有制為根基的小農經濟生產關系的一次偉大變革,使農村新型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得以建立。毛澤東將馬克思合作化理論與我國封建傳統農村生產關系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1927年明確地提出了農民問題是我國革命最基本的問題,土地問題是農民問題等論斷。我國農村的現實土地問題解決的實踐過程就是我國的土地制度由封建土地私有制轉變到農民個體所有制,再轉變到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制度重構過程。這個過程產生了新型農村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一方面,農村存在的資本主義傾向得到抑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工業化的進程,是社會主義向前發展的新的動力。
2.組織合作形式
農業合作化生產是集體合作生產的實現形式。我國在土地革命后,自給自足仍然是我國農村經濟的主要實踐形式,小農經濟依然占據著主要地位,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集體化的發展道路。毛澤東曾明確指出:“個體農民,增產有限,必須發展互助合作”,于是,以互助合作為主要形式的農業合作運動開始實行,事實證明,這種新型的合作形式使得革命根據地的農業集體化生產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新中國成立后,這一合作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成為農業集體化生產的主要途徑。簡單的勞動互助、季節性勞動互助是農業合作初期的主要形式,后來演變為具有更高效率的互助組,互助組織中出現一些基礎的農業合作和技術合作,并且能制定簡單的生產計劃和勞動分工,與此同時互助組織還擁有一定數量的公共生產農具和牲畜。互助組循序漸進地不斷向前發展最終形成以土地入股為主要合作方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民對土地的生產變得更加有控制力和計劃力。這一合作組織既提高了農業組織生產能力,也充分調動了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3.組織原則
農業合作化要遵循典型示范、自愿互利的原則從而推動其不斷向前發展。毛澤東指出,在自愿參與原則上,用典型示范的方式逐漸吸引更多農民自愿加入合作社,而不是以強制性脅迫的方式命令農民必須加入,并指出,農民只能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實現農業合作。對一部分在短期內沒有意愿想要加入合作社的農民,主張“要有一段向他們進行教育的時間,要耐心地等待他們的覺悟”[3],只有做到農民自愿加入合作社才能實現互相取得利益的最大化。此外,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設立典型示范的榜樣以及要在大多數農民同意后才能夠具體實施等也是農業合作化思想的重要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領導一部分農民辦大型社和高級社,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只有農民看見了大型社和高級社相對于小型社和低級社更有利于他們發展農業生產時,他們會自動要求升級合作社,從而推動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這種在自愿互利和典型示范原則下發展起來的合作組織在充分地尊重了農民自身的意愿的情況下,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農民收入增加,為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組織方針
農業合作化的實行要遵循勤儉節約和經濟核算的方針。毛澤東曾明確表示農業合作社一定要注重節約,比如節約人力、節約財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對勞動組織進行改善,以此使勞動效率和生產效率獲得提高。同時農業合作社還要以勞動競賽和經濟核算的方式運行,使投入的成本降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的收入。勤儉經營是農業生產合作社所要遵循的方針,簡而言之就是農業合作社從事的一切勞動和活動都應該遵循勤儉節約的原則,不允許出現鋪張浪費的現象。與此同時,農業合作社建立了經濟核算的制度,使得農民經濟得到有組織和有計劃的管理,并且采取了成本會計制節省生產原料,全面改善了合作社的農民經濟管理[4]。
5.推進策略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是采取分段循序漸進的路徑進行發展的,即: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級遞進。這種循序漸進發展路徑有利于廣大農民群眾在農業實踐中逐步加深對農業合作化的認識,最終承認并接受這種新型集體合作化的生產方式。分階段進行的農業合作化道路模式能夠減少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阻力,為農業集體合作生產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但是農業合作社進入高級社的發展過程中,高級社的發展雖然使農民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并且加強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在高級社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盲目推進的現象,同時農業合作化中具有指導性的思想也存在偏差,致使農業合作化運動顯露出許多滯后的地方,不可避免地給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帶來嚴重損失。
三、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的當代價值啟示
1.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合作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合作化思想的繼承,同時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是將馬克思主義合作化思想中的經典內容與我國具體的國情相融合而產生的一種具有先進性的思想。這種繼承主要表現在形式和內容上,在形式上表現為對傳統意義上的小農經濟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改造路徑的選擇與確定,雖然兩者身處于不同的時代以及面對的國情不盡相同,但是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卻和馬克思合作化思想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在內容上表現為毛澤東農業合作化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合作化經典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場、觀點以及方法,同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成果體現。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都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合作化經典思想,同時其是在我國革命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牢牢把握我國在不同階段的時代主題,并且針對中國出現的新問題和具體國情而形成的新理念和新成果。
2.有利于解決長期困擾社會發展的三農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數量、占有量自然比較多,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發展落后、農民收入水平低且貧困的國情決定了在短時間內不能有實質性的突破,農業的基本國情依然維持現狀很難改變。所以說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便是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被黨中央所高度重視,1982年-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主題都是以三農為主,三農問題的解決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路徑就是不斷地提高我國農業的生產水平,基本方法就是合理地建立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從而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的效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條件下,這種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開始出現了不適應癥狀,由于大片土地被分割成許多小塊土地,農民進行零碎化生產經營的現象普遍,導致農業生產經營不能呈規模化,生產成本增加,同時也使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21世紀以來,建設和發展新型農業合作組織是我們黨和政府的又一項新舉措,我國農業走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可以破解農業發展的弊端,為破解三農問題尋求新思路,從而使我國農業經濟長遠發展。對于怎樣建設和進一步創新我國新型農業合作組織,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進行探索。而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的組織原則、指導方針、意義及實踐經驗對于我國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的進一步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有利于我國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國情是落后的農業大國,如何將我國從極其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地改變農村的貧困面貌,使農業經濟更好地服務于工業發展,使工業成為國家發展的支柱,從根本上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在毛澤東看來,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石必須是農業,我國農業發展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必定會影響經濟和工業的進步。早在1953年初,毛澤東就明確指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國家,實際上包括農業現代化。這是第一次提出農業現代化的概念。在1962年毛澤東就明確提出了加強農業合作化以促進農業現代化的主張。其主張是運用農業合作社對零散、分散的農戶加以整合,使農業合作社具有專業性和規模化,這樣就使分散、零碎的農業生產個體集中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從而調整了我國的農業生產關系。在此基礎上,農業合作組織通過積極地組織農業技術創新以及機械化生產的創新性活動,大力推動和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和發展的質量水平。農業發展以農業合作化來實現并通過農業合作化組織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從而以此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毛澤東的這一主張符合我國當時的國情同時也是實現我國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的一種可行性思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工業和農業都有了顯著的發展,我國也正在由經濟落后的農業國邁向工業國。但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依然很大,并且發展相對落后,把我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依然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目標和人民的美好追求。我們黨和政府怎樣能又好又快地使我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怎樣能夠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避免出現一些問題,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現代價值。
4.有助于縮小城鄉差別,改善農民生活和維護農村穩定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鄉差別大、農民貧困,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和工業的加速發展,城鄉差別、農民貧困呈現出擴大趨勢,廣大農村地區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毛澤東提出的農業合作化思想對解決農村問題、縮小城鄉差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維護農村穩定有著重要意義。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中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不是單純為了合作化成立合作社的組織行為,而是要運用農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模式來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從而縮短城市和農村的差距,使農民過上生活富足的幸福生活。毛澤東認為在農村通過農業合作化運動能夠有效地消除農村中的兩極分化,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的個人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以此來鞏固農村的社會穩定。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村合作組織迅速發展,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龍頭企業發展并支持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加快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目前來說,農業合作組織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形式。然而,怎樣使農村和城市的差距進一步縮短,怎樣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仍然是我國需要進一步攻克的難題。對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思想進一步地深入探析將具有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對于當代農業發展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們要不斷深入研究其思想,取其精華運用到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中,從而不斷推動我國農業向更好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聞博,張森林.毛澤東農業合作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Z].當代經濟研究,2015.
[5]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N].人民日報,195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