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麗
(湖南師范大學 法學院,長沙 410000)
摘 要:根據我國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3%,15歲至59歲的占總人口的70%,這些數據分析顯示,我國已經逐漸步入高齡社會。而面對社會的快速變化及高齡化社會的實際需求,重塑現代成年監護制度實屬當務之急。面對我國的人口比例變化,我國成年監護制度應擴大其適用范圍,將其擴大至不能自我保護與照顧的人,從而構建一個良好的成年監護環境來保障被監護人的權益。為此,筆者從法律制度層面、社會現實層面分析我國成年監護在實際運用過程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監護人侵權問題,借此提出一系列的解決方案,希望能為維護被監護人權益奉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成年監護;監護人侵權;監護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145-03
成年監護,顧名思義,即對成年人的監護。我國現行《民法通則》及《民通意見》以法條的形式將成年監護制度的適用對象限制為成年精神病人。但在2015年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我國的老年人被納入到了成年監護的范疇。我國目前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10%,并且還在呈不斷增長之勢,現行的成年監護規定顯然不能夠滿足當前的社會需求。況且,成年監護問題一直是一個大難題,而成年監護中監護人侵權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在構建新型的成年監護制度之后,我們需要預防和解決成年監護制度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從而尋找完善之法。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大部分學者均認為,監護(或者照顧)的實質意義在于依據我國法律法規“監督”和“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與此相適應,我國有四種學說定義監護行為的性質。第一種學說認為監護行為的本質在于權利;第二種學說認為監護行為的本質在于義務;第三種學說認為監護行為的本質在于責任;第四種學說認為監護行為的本質在于法律關系。筆者認為前三種學說的主張稍顯片面。監護中強調“監督”和“保護”,有偏重義務或責任之意。那么,本文所追求的成年監護到底是什么呢?
從法律技術的角度考察,大陸法中監護的前提在于被監護人欠缺行為能力,監護的核心在于他人代被監護人為法律行為,監護常采用的技術手段為代理。換句話說,大陸法的成年監護制度結構由行為能力、法律行為和代理三個要素組成,他們是前提、目的和手段的關系。依此,我們可以將成年監護制度定義為:成年監護是欠缺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依法授權他人代為法律行為的制度。從我國成年監護制度的設置目的考量,應是為維護被監護人生活的正常化,然而實際操作中卻為維護其他社會參與者的正常生活,嚴格限制甚至剝奪被監護人的權利,這不僅不符合立法目的,且與民法的精神相違背。
從制度層面角度考量,我國現行的成年監護規定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我國設定該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立法理念落后,與世界潮流相背離。其次,我國的立法內容過于原則性和概括性,被監護人面對生活中監護人侵權行為無能為力,無從尋求救濟,我國現行法律規定沒有全面考慮到被監護人的權益。再次,我國有關成年監護制度的條文規定零散,缺乏協調,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不能最大限度發揮其效用。最后,我國成年監護制度的運行缺乏監督和相應的配套設施。
二、監護人侵權行為的探析
(一)侵權行為的界定
侵權行為是指侵害他人受保護的民事權益,依法應承擔侵權責任的行為。侵權行為乃約定俗成之稱謂,嚴格來說,并不準確。首先,并非只有侵害“權利”的行為才是侵權行為。侵害法律保護的“利益”,也可以構成侵權行為。其次,侵權行為中雖“行為”一詞,但并非只有直接的、人的行為才構成侵權行為。雖無人的直接行為,僅是物件造成的他人損害,亦構成侵權行為。
監護人侵權行為是指監護人侵害了被監護人所受到法律法規保護的民事權益,且被監護人因監護人的不法行為造成了權益的損害。監護人侵權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兩個含義:一是監護人的行為是造成被監護人損害的唯一原因;二是指監護人無正當理由侵犯被監護人的合理權益。筆者認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侵權責任法》第32條規定,監護人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應為無過錯責任原則,不以監護人的過錯為認定責任的要件,那么,監護人侵權行為亦是如此。監護人侵權行為的認定要件應滿足以下幾個方面:(1)被監護人在監護人實施侵權行為時與監護人存在監護關系,監護關系是監護侵權的前提條件。(2)監護人實施了違法行為。如果監護人的行為并不違法,即使產生了損害事實,也不承擔賠償責任。此外,該處所指的行為是由監護人自己實施,不包括監護人受人教唆、幫助的情形。(3)有損害事實。損害后果不要求以貨幣的形式加以衡量,只要監護人造成了被監護人的人身或財產利益的損害,均構成損害事實。(4)被監護人實施的侵權行為與受害人遭受的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5)監護人主觀上具有過錯。過錯反映的是監護人實施侵權行為時的心理狀態,是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條件。若滿足上述五個要件,應認定監護人構成侵權。
(二)侵權范圍
法律中的權利與利益眾多,但絕非所有的權利或利益在遭受損害后,都需要或都能得到侵權法的保護。學術界對于如何規定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對象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認為采取詳細列舉模式,主張詳細地列舉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各種權利和利益。二是主張抽象概括的模式。這兩種觀點各有利弊,第一種在法律適用上較為方便,但不能順應社會的發展變化;第二種的具體范圍難以界定,容易產生分歧,但能夠適應未來侵權責任發展。我國侵權責任法綜合了這兩種觀點,即采取了“概括+列舉”的方式。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的保護對象為“民事權益”,但民事權益之外的其他權益能否作為其保護對象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明確的一點是,侵權法的首要保護對象是人格權、物權、知識產權等絕對權。而本文中,筆者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認為監護人侵權的類型主要為以下兩種:第一,侵犯人身權。受監護的被監護人一般均為體質偏差、智力薄弱、年齡偏高者。被監護人的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身份權與被監護人的日常生活最為緊密,從而也成為最容易被侵害的權益。第二,侵犯財產權。被監護人的財產一般處于監護人的管理之下,而被監護人由于其能力有限,很難去管理自己的財產。由此監護人在沒有其他約束的情況下,很容易侵犯被監護人的財產權。成年監護中的監護對象一般為弱勢群體,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與其生活聯系最為密切,故筆者認為有必要從這兩個方面保護被監護人的民事權益免受侵害。
三、監護人侵權行為的應對之策
(一)引進意定監護制度,尊重被監護人的自主決定權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6條第1款規定的成年意定監護充分尊重了老年人的自主決定權,該款條文的誕生對普遍保護老年人的權益具有重大意義,應當充分予以肯定。
意定監護的理論基礎是“尊重自我決定權”,即意定監護的設立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尊重被監護人的意思自治,而委托合同形式是意定監護最有效的手段。委托合同能充分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最大限度地保障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同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6條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了意定監護的地位,但這顯然與《民法通則》中的法定監護優先于指定監護的規定相對立。那么,意定監護制度適用范圍僅限于老年人嗎?答案是否定的。意定監護制度適用于全部的成年人。我國《民法通則》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即凡滿18周歲,不論其性別、精神健康狀況如何,均視為成年人。文章所稱的成年人與《民法通則》所規定的成年人含義一致,成年人相對未成年人而言,有完全的意思自治能力。并且,文章所指的成年被監護人并非僅限于成年人中的限制行為能力人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主要是從被監護人的行為能力及智力狀況考慮的。因此,引進意定監護制度能更好地保障被監護人的權益。
(二)完善成年監護人的選任方法
監護人的選任與被監護人切身利益有著莫大的聯系,監護人的選任為法律保障被監護人權益而實施的一項重要程序。監護人的選擇范圍及選任對象主要涉及法定監護制度和指定監護制度。意定監護人是被監護人自己的明確意思表示,被監護人在做出決定時一般必定已經做了全面考慮,被監護人自己選任監護人要比法院或者其他機構選任監護人有優勢,所以,法律對意定監護人的資格認定不必過分干預,但可輔助其選擇適宜的監護人。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其僅嚴格地規定了監護人的先后次序,只有前一次序中的監護人缺格或者缺位時,后一次序的監護人才有機會擔任監護人。這樣的規定可能導致的后果就是,后一次序的監護人要比前一次序中的監護人更適合,同時,被監護者本人也更希望由后一次序的監護人來擔任自己的監護人,但是由于前一次序的監護人并不存在缺格或者缺位的情況,那么就只能確認由前一次序的監護人擔任。這樣的規定缺乏人性化,因此可以增加一條,即:如果被監護人更希望由順序在后的監護人承擔監護責任,且順序在后的監護人比順序在前的監護人更有監護能力的話,可以打破法律的原則性規定,由順序在后的監護人承擔監護職責。此外,可多方面選擇監護候選人,其范圍可包括自然人、法人及相關社會組織。
(三)賦予監護人相應的權利
我國的法學家在研究監護問題時,大多數都將監護定位為一種義務,而非監護人的權利,這樣的認定是不準確的。文章認為,監護應是監護人的一項權利。理由如下:一是我國《民法通則》第18條第2款已經對監護做出了明確授權,監護人的權利受到法律保護。二是監護關系產生于身份權基礎之上,我國法律法規將身份權定義為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因此,我們不能僅看到監護的義務內容,從而否認監護的權利性質。因此,為了促使監護人能夠認真履行其職責,“保護被監護人和第三人的利益,為了緩和監護關系中權利義務失衡的沖突,也為了保障社會的安全”,應該明確監護人的實體權利:第一,請求報酬權。一旦在監護人和被監護人之間確定了監護關系,那么監護人承擔監護責任的期限就不可能是短期的,監護任務很繁重,法律上規定的都是關于監護人的義務,增加了監護人的心理壓力。因此,為了能尋找到適格的監護人,應給予監護人相應報酬。第二,辭任權或拒絕權。辭任權,即在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下允許監護人辭去監護職務。拒絕權即在符合意定條件下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可以拒絕擔任監護人。在社會實踐中,賦予監護人拒絕權是一個兩全的方法,既能維護被監護人的利益,同時也能減輕監護人的負擔。此外,為防止監護人濫用拒絕權逃避監護責任,我國立法應該嚴格控制拒絕權的行使,具體的情形應由相關機構從實際情形出發,結合多種因素來綜合考量。
(四)擴大公權力的介入范圍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國的親屬關系日漸松弛,已不能完全依靠家庭或者親屬自治來保障監護制度的運行。所以我國的國家公權力應加強其介入力度和介入范圍,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適當介入監護關系中的各個方面。并且,成年監護關系越來越超出家庭責任的范圍,與我國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尤其是對失獨老人和空巢老人來說,能承擔監護責任的家屬寥寥無幾甚至沒有,他們均基于種種情況無法履行職責,這就需要社會團體和相關機構的幫助,為其指定監護人,或者直接擔任監護人,保障老年人能夠參與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不至于被社會拋棄。
四、結語
成年監護制度是一項重要的民事私法制度,對我國成年人的利益保護及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成年監護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維護被監護者的合法權益,尊重被監護者的自我決定權,最大限度地保障被監護人參與民事活動的能力,從而維護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多,我國的成年監護制度逐漸浮出水面,但我國現行的成年監護制度規定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本文旨在分析成年監護制度中的監護人侵權行為,從而為其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建議,但因自身水平及資料收集有限,文中難免有疏漏、錯誤之處。希望在今后可以繼續進行研究,為維護我國成年被監護人權益能夠盡到最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程嘯.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6.
[2]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沐晶.論我國成年意定監護制度的完善[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6.
[4]楊遠.法定監護視角下的日本成年監護制度[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5.
[5]狄迪.監護人侵權責任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5.
[6]徐云云.論我國成年監護制度的完善[D].濟南:山東大學,2014.
[7]徐智嫻.臺灣地區的成年監護制度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