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麗霞
(常熟國際學校, 江蘇 常熟 215000)
摘 要:傳統的教學理念容易把學生培養成考試工具,在新一輪的教育制度改革中,一線普通學校要重新思考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目標。國際學校基于其特殊的文化本質,有著成熟和前衛的教學理念,學校在精細研究、優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操作系統、以人為本、實踐教學等方面自成一體。文章從社團活動課和師生共同研究課題探究國際學校微觀環境下的文化本質構建。
關鍵詞:國際化;校園文化;教學本質;國際學校功能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206-02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以學校教學作為教育的中心,學校教學體制的每一次變革都對教育有著深刻的意義和重大的影響。因此學校教育模式作為當下教育的核心,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走勢。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學校這一教育模式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學校教育模式原本就不是單一的、恒定不變的,加之文化、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影響,從歷史傳統學校模式中衍生出很多新型模式的學校。國際學校在此境況中應運而生。國際學校的教育模式發展和轉型、教育理念的重新定義、校園文化的構建都與人類社會全面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本文從學校教學本質、國際學校功能性探析、國際視域下校園文化構建幾個方面講述國際學校微觀環境中的文化構建研究。
一、學校教學本質
人類發展歷史早期就對教育有了很深的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教學中的本質又是什么?這些疑問一直伴隨教育發展的歷史,并一直引發教育家們的深思。明清之交,黃宗羲曾在關于“學?!钡膶U撝杏羞^明確的表述:“學校,所以養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僅此也,必始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而后設學校之意始備?!庇纱丝梢姡瑢W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被定義為教育機構,人類對學校的要求和期盼也越來越高,于是學校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督逃祟悓W》的作者馮增俊把人類對教育的定義依次界定為五種:文化傳遞的過程、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有計劃有正式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有專門場所的正規教育、以及系統的普通學校教育體系等,這既反映了學校是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學校是發展著的,也表明學校教育在本質上是人類社會文化傳遞的正規形式。對于學校本質而言意義要遠遠重于作用,這也是學校功能不斷轉型的核心價值體現。
基于國際學校而言,它的本質和功能有別于傳統學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隨著經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各國文化的高度融合,國際學校擔負了更多的社會多元化發展以及加速社會進程的重大責任。第二,國際學校教學本質變為由傳統的單一課堂知識授課轉為培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德才兼備、有綜合素養的新型國際化人才。第三,打破傳統學校的束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西方文化。國際學校具備國際視野和開放的心態,在國際化進程快速發展中面臨教育的瓶頸和艱難時能夠迅速地調整和改變。只有這樣學校才能成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場所。
二、國際學校的功能探析
很多國際學校在教學功能上更突出了國際融合態勢,會把學生的內在潛能挖掘出來,更注重在教學環節中展現很多主體性、實踐性、可操作性強的課業,讓學生以所學到的知識參加實踐活動,從而激發自其主動學習的興趣,同時重新認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傳統的跟著書本和老師進行填鴨式的學習。國際學校還開展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學習興趣小組,培養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對學校、社會的歸屬感,體認個人的學習意義和價值。
(一)國際學校的功能在于建立師生之間的傳導關系
國際學校的功能在于建立師生之間的傳導關系,這體現在老師對家庭作業的布置和學生完成方面,教師對于家庭作業的布置采取彈性要求,這樣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精益求精,同時,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因為學生個體差異不同,這樣松弛有度的彈性作業要求可以讓學生卸掉作業的包袱,才能真正做到學生主動、有興趣地完成家庭作業,而不是應付式的被動完成?;诖?,學生獲得了更多自主時間投入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建立良性的學習動機。在這一點上,國際學校與一些傳統的主流學校相比較可以看出國際學校的功能性特點是不同的。
(二)國際學校的功能在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弗雷爾認為:“通過對話,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之類的概念不復存在,一個新名詞產生了,即作為老師的學生或學生的老師?!眹H學校通過這種師生互為主體的對話模式,讓學生真正意識到權責關系的意義。學生成為對話雙方的主體,在自我定位、自我塑造、自我發展等過程中學生和老師有各自的立場,師生之間對不同的問題情境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反思,最終達成有效認同(這里的認同并不是一致性)。這樣學生主體性得到體現,責任關系明確,使主體自主學習和認知的程度有所提高。國際學校通過“對話”這一后現代思想的內容,弱化教師的權威性,消解權利話語,使教學更加關注現實生活、學生個性、情感培養,關注內心和靈魂的構筑,建立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關系。很多調查問卷都顯示出在傳統學校,學校與教師過分利用權威、過分強調紀律,使學生內心產生害怕、反感,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厭倦逃避學習。
三、以常熟國際學校為例探究國際校園文化的構建
常熟國際學校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老師與學生互相學習和交流的地方。在國際學校交往性資質和溝通方式成為校園活動的核心價值。以下分別從社團活動和師生共研課題兩方面進行剖析。
(一)社團活動課在校園文化中的構建
常熟國際學校社團活動不同于主流學校一般意義上的社團活動,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類別的社團活動。這些社團有社科類、人文類、創意類、演講類、自然經濟類、技術技能類等等。這些社團關注的社會問題有:同性戀歧視問題、留守兒童及留守老人問題、兒童走失問題、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保護等熱門話題。學校通過使學生參加社團活動來培養學生具備科技知識、世界公民意識、社會責任、環境意識等全方位的能力。老師利用社團課上的活動教學,使學生在游戲和實踐中探索世界、領悟自我的內心世界,充分調動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建立屬于個人的創造力和自我效能感。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充分施展自我個性,在活動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興趣點。
(二)師生共同進行課題研究在校園文化中的構建
常熟國際學校在初中階段就開展了師生共研課題活動,有別于一般的社團興趣活動,這個研究活動對象為中學階段的學生及老師,研究課題涉及英語、經濟、社會、計算機和文學等幾個方面。研究課題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研究目標、研究課題的國內外現狀、研究的難度以及研究的創新點、意義等均由學生自己調研,同時還要完成材料和文獻的搜集整理工作,而指導老師做輔助工作。學校每周設置固定的時間為師生共研時間,指導老師與學生一起走出課堂共同學習。活動通過師生共同研討、專家引領、專題講座等形式,為教師和學生們提供學習的平臺,以小組合作學習為載體,讓學生們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這樣的學習方式與主流學校老師授課學生聽講有很大的不同,在師生共研活動中學生可以與老師一起學習、探究、討論、合作,這也是學生與老師近距離交流和溝通的一個平臺。
師生共研課題在整個課題研究的周期中,學生成為主要研究人,指導教師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起到推進、輔導的作用。學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會通過五個部分進行研究:研究資料、研究過程、研究結果、中期匯報、結題匯報。以常熟國際學校第二期師生共研課題——《作家遲子建創作與薩滿教文化之間的關系與研究》為調研對象:在研究資料中學生們研究了作家遲子建的很多作品,尤其是和薩滿教有關的作品。在研讀作品的過程中,結合中西方文獻資料對薩滿文化進行了界定:“薩滿是以所屬的血緣和地緣群體的利益為出發點,在人、神溝通時充當媒介,并憑借出神術直接與神靈接觸,利用神靈幫助他們完成各種神事活動的宗教職能者。”筆者認為這個界定兼顧了薩滿的群體性、精神特征和社會功能各個方面,從而把薩滿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神職人員區分開來。
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去圖書館、美術館、甚至聯系薩滿教東北當地博物館進行資料的收集、分類、整合,寫了很多相關論文和研究心得。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學生們懂得了團隊意識,擁有了團隊精神,對所研究課題有了深層次的了解和認知。在研究結果方面,學生們得出的結論是薩滿文化中對生命的信仰以及遲子建作品中對生命和希望有著很寬廣的闡釋和意義。為了體現課題研究的主體是學生,因此,無論是中期匯報還是結題匯報,學生是在老師的輔導和鼓勵下獨自完成最后成果展示的。
常熟國際學校的這一成功案例,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初中學生的各項能力雖然都處于初級階段,但對于國際學校師生共研課題以學生為主、發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這一開放性培養方式來說,對營造自主高效課堂、提高學生各項能力以及學生未來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四、結語
針對目前國際學校的前景,要進一步加強教育改革,制定較為寬松卻又有激勵性和創造性的課業政策,避免課業過多造成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要培養學生自發性的學習興趣和行為習慣。注重培養孩子的天然個性,保護好孩子的創造性潛力。無論在社團課還是在師生共研課題方面都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自我潛在能力的認知。因人施教,把每個孩子當作“不規則的巧克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不一樣的成功。同時,國際學校對于主流傳統教育而言,其意義不僅在于對傳統教育的沖擊而引發的反思、對教師教學的全面改革以及教學觀念的切實改進,更在于它能夠利用國際化特有的方式為中國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桂生.“學?!北鎇J].杭州師范學院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82.
[2]余凱,徐輝.后現代主義與當代教育思潮[J].比較教育研究,1997(2).
[3]馮增俊.教育人類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