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舞+許自立+李紅艷
(安徽科技學院 a.馬克思主義學院;b.機械工程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摘 要: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探索課堂討論、主題演講、賞析經典影視作品和社會實踐調研等參與式教學方法,得出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教師的綜合素質、科學的教學設計和豐富的教學形式尤為關鍵。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219-0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通過探究中國近現代歷史,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認清國情,把握近現代中國社會的內在規律,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誠然,理論灌輸和學術探討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的效率,但學生主動參與和獨立思考更能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參與式教學應用于高校思政課的必要性分析
1.課程性質的內在要求
高校思政課是集政治性、理論性、思想性和德育性于一體的課程,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政治信仰,全面地分析歷史和認識現實,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社會和國家的關系。思政課的課程性質表明,其教學目的不單是學習理論知識,更為關鍵的在于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思考人生和完善自身。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一切知識和經驗都是從社會生產和實際生活中產生和發展的。參與式教學正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相互交流和共同參與的基礎上,使學生實現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設置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充分地體驗情感和高效地培養能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增進思政課教學的效果。
2.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
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中學政治課有重復,這引起了部分學生產生厭煩甚至是抵觸的心理,而深層原因是教學模式的僵化。一方面,教師按照慣例,教條式地開展各項教學活動,譬如“一言堂”“滿堂灌”等,思政課成為說教式的課程,遏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師觀念陳舊,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當下我國正著力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思政課的教學理念必須做出調整,即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參與式教學以學生為本,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這正是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助推力。
3.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
高校思政課要反映社會發展的要求,更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愿望,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當代大學生中“90后”居多,在思想和行為方面既有自信、個性、批判精神的一面,又有自我意識強、獨立性差、抗挫能力弱、理想信仰缺失等特點[1]。思政課教師只有把握這些特點,課堂教學才有針對性,教學實效性才能提高。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意識具有主動性和選擇性,要注重人的內在情感,潛在的智能。”[2]參與式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表達觀點的時間和空間,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實現自我教育。此外,在參與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不斷地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學生個性和各種才能的協調發展。
二、以《綱要》課為例的參與式教學實踐
1.課堂討論
《綱要》課是通過歷史教育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必要的史實講述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但鼓勵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深化認識,才是思政課入腦、入心的關鍵。無疑,課堂討論是最常用的參與式教學形式,它包括擬定話題的討論和未定話題的討論。擬定話題,是指教師根據教材相關的疑點、熱點、難點和重點知識,預先定好討論主題,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展開討論。未定話題的討論,是指每次課(兩學時)都會留十分鐘時間,由學生講述“歷史那些事兒”,即歷史人物、歷史趣聞,老師再“借題發揮”,點評總結,目的在于增長知識,提高興趣。
2.主題演講
一部中國近現代史,既向我們展現了中華民族遭受的無盡屈辱,也呈現了各民族人民的頑強抗爭,又體現了中國人民不斷學習西方的覺醒歷程。如何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是始終貫穿《綱要》課的一條主線。鑒于此,近年來本校所有上《綱要》課的班級先后開展了一系列課件制作與演講比賽,譬如2013年的“中國夢·安科夢·我的夢”,將感悟歷史、著眼當下和展望未來有機地銜接在一起;2014年的“踐行核心價值觀,傳遞青春正能量”,將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意識落到實處;2015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弘揚抗戰精神,積聚青春力量”;2017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傳承長征精神,智創勇毅青春”,結合時政熱點,將超越時空的抗戰精神、長征精神發揚光大。總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深化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
3.賞析經典影視作品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播放相關影視作品,讓學生直面“活”的歷史。譬如,歷史紀錄片《圓明園》《中國近代歷史與恥辱》《百年中國》等,以立體化的形式再現中國近現代歷史,通過直觀的視覺體驗,增進對歷史的理解和把握;國產動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二次元風格的語言介紹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和外交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經典影片《甲午風云》《辛亥革命》《建黨偉業》《南京大屠殺》《東京審判》等,使學生置身于歷史情境之中,有助于彌補學生閱歷的不足。更為重要的是,觀看完畢后的交流和討論,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任課教師做邏輯嚴謹、論證有力的評析。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下增長知識,無疑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模式。
4.社會實踐調研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本校實行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即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其一,社會調查主題緊扣課程內容和學生實際,譬如,21世紀百姓關心國家大事的程度、90后大學生責任感現狀調查、本校大學生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狀況的調查等,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其二,教師參與并指導社會調查的全過程,譬如提供社會實踐的選題指南、修改活動策劃書、建議調研方法、問卷的制定發放和分析、撰寫和審閱調研報告等,在調研過程中,師生充分互動,教學內容滲透其中,培養了學生的研究性思維,進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高校思政課參與式教學實效性的再思考
“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參與式教學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的自我教育。但參與式教學仍處于探索階段,重新審視以往的教學實踐,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還需上下而求索,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1.前提: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高效地開展參與式教學,取決于教師的綜合素質。譬如課堂討論表面上減輕了教師的授課負擔,但無論是擬定話題還是未定話題,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對所教課程有深刻、系統的把握和研究,再結合國內外實際做全面剖析。此外,深厚的知識儲備必不可少,以確保在未定話題討論時得心應手。主題演講,需要教師精準把握相關史實,及時指正學生錯誤,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探索多樣化的演講形式。經典電影賞析,應避免學生孤立、片面地看待問題,倡導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學思維方法。社會實踐調查務必全程教學。因此,教師的知識面必須廣而博、理論功底必須深而厚、組織能力必須高而強。只有這樣,才能對課堂討論給出恰當的引導和總結,才能對學生的演講和賞析給予深刻的評價和升華,才能對學生的實踐調研做出科學的指導和規劃,才能上好令學生滿意、難忘和受益的思政課。
2.核心:制定科學的教學設計
高校思政課有著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不同基礎的學生群體,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制定科學的教學設計是增強教學實效性的關鍵。譬如,課堂討論的擬定話題,要結合學生的學科背景和知識基礎;課堂討論的方式,要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課堂討論的時間和參與范圍既要事先安排,也要適時調整;演講主題的確定,要結合教材內容和時政熱點,讓學生有所思、有所獲;哪些章節的內容適合做實踐調研,即調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哪些章節的內容必須賞析經典影視作品,即只有置身于歷史情境之中,才能體會得深刻和真切;課堂表現與成績掛鉤,并給予適當的物質與精神獎勵,解決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問題。總之,科學的教學設計既有規律可循,即每一章節的設計必須關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方面,又無固定模式,即隨著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的變化,教學設計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關鍵:豐富教學的實現形式
近五年來,本校《綱要》課的教學實踐證明,參與式教學效果顯著,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但思政課是大班教學,難免有疏漏和不足之處,譬如,個別學生靦腆不愿參與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少數學生抱著應付心理參與課堂活動,個別學生實踐調研半途而廢等,可見,單一的參與式教學不能滿足復雜的教學對象,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在于,豐富教學的實現形式。鑒于此,《綱要》課汲取了傳統教學中的課堂講授、啟發教學、案例教學等的精華,又引入了現代教學中的情景教學、激情教學、現場教學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校創造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法,即“移動課堂法”[4]。目的在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實現形式,確保參與式教學與其他教學的優勢互補,從而增強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金麗華,烏力吉那順.淺談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相應教育措施[J].前沿,2013(1).
[2]方展畫.羅杰斯“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評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209.
[3]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341.
[4]王有煒,蔣德勤.“移動課堂”: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走出困境的新路向[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