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啟菊
摘要:目的 研究表柔比星連同多西紫杉醇作為新輔助化療方案對三陰乳腺癌(TNBC)的臨床效果。方法 抽選84例乳腺癌患者為此次研究觀察對象,根據是否為三陰乳腺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非TNBC)與觀察組(TNBC)各42例,兩組均接受表柔比星連同多西紫杉醇(ET方案)化療, 具體為表柔比星與多西紫杉醇(ET方案):靜脈滴注表柔比星90 mg/m2,d1,靜滴多西紫杉醇75 mg/m2,以21 d為1個療程。在完成化療周期后16~20 d采取手術治療,療效的評估則在術前1~2 d進行。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的差異。結果 研究組的完全緩解率為50.00%相比較于對照組的26.20%顯著更高(P<0.05),且臨床總緩解率為85.70%相比較于對照組的66.70%顯著更高(P<0.05)。結論 三陰乳腺癌采取表柔比星連同多西紫杉醇作為新輔助化療方案可獲得更高的完全緩解率與總緩解率,療效顯著,建議臨床加以推廣。
關鍵詞:表柔比星;多西紫杉醇;三陰乳腺癌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4-0072-03
Clinical Study of Epirubicin Combined with Docetaxel in the Treatment of Thre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Chemotherapy
LI Qi-ju
(Department of Onc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Xichang 615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pirubicin and docetaxel a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n thre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clinical effect. Methods 84 cases of breast cancer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thre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on TNBC)and observation group(TNBC=42),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docetaxel and epirubicin(ET regimen)chemotherapy,specific to epirubicin and docetaxel(ET):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epirubicin 90 mg/m2,d1,intravenous docetaxel 75 mg/m2,21 d for 1 courses.Surgery was performed 16 to 20 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hemotherapy cycle.The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performed 1 to 2 d before surgery. 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s of clinical efficacy differences.Results The complete remission rate was 50.00% compared with 26.20%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and the total clinical response rate was 85.70% compared with 66.70%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Conclusion Thre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by epirubicin and docetaxel a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an get a higher complete remission rate and total remission rate,obvious curative effect,it is suggested that clinical applic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Key words:Epirubicin;Docetaxel;Thre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三陰乳腺癌(TNBC)是指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以及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均不表達,其發生率在整個乳腺癌中約占20%左右。三陰乳腺癌的惡性程度較高,病情進展迅速,預后較差。而由于三陰乳腺癌三不表達的特點,其并不能從內分泌治療與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靶向治療中獲益,因此化療成為了三陰乳腺癌治療的主要手段[1]。現階段,臨床用于三陰乳腺癌化療的方案較多,但多是參考相關乳腺癌類型的研究結果來選擇化療方案進行治療。為了進一步明確合適的輔助化療方案,本次研究以表柔比星連同多西紫杉醇實施三陰乳腺癌化療,取得滿意成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在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監督展開,抽選84例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乳腺癌患者,經空芯針活檢病理檢查證實,臨床分期為Ⅱ~Ⅲ期;入選病例的預計生存期超過3個月,KPS評分超過70分,至少結果超過3個月的新輔助化療,且有可測量的病灶;排除經胸片、肝臟彩超、骨掃描等證實有遠處轉移,有其他惡性腫瘤病史,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等不宜納入的患者剔除。患者在入組時即被告知研究目的,并同意將數據供研究使用。患者的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47.8±4.2)歲。根據是否為三陰乳腺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非TNBC)與觀察組(TNBC)各4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臨床分期及腫瘤大小等一般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組后均接受新輔助化療方案,具體為表柔比星與多西紫杉醇(ET方案):靜脈滴注表柔比星90 mg/m2,d1,靜滴多西紫杉醇75 mg/m2,以21 d為1個療程。在完成化療周期后16~20 d采取手術治療,療效的評估則在術前1~2 d進行。
1.3評定標準[2]
參照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3]來擬定療效標準,評估的等級包括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及進展(PD)等四個,其中將完全緩解定義為經化療之后原發腫瘤區域與相關的淋巴結均無浸潤性癌殘留,在CR中還包含了病理完全緩解,是指殘留原位癌;總緩解率的統計中,則將完全緩解與部分緩解的病例數之和除以總病例數,得到的比值即為總緩解率。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選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 20.0,應用(x±s)的格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達,并將t檢驗運用到計量資料對比的統計學檢驗中。此外,計數資料以率(%)來表示,將?字2檢驗應用于計數資料的對比檢驗之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檢驗標準為P<0.05。
2結果
研究組的三陰乳腺癌患者在化療后合計21例完全緩解,15例部分緩解,4例病情穩定,2例病情進展,因而其完全緩解率合計為50.00%;對照組的三陰乳腺癌患者在化療后合計11例完全緩解,17例部分緩解,9例病情穩定,5例病情進展,因而其完全緩解率合計為26.20%;和對照組的完全緩解率26.20%相比,研究組的完全緩解率顯著更高(P<0.05)。同時,研究組的臨床總緩解率為85.70%,對照組的臨床總緩解率為66.70%,研究組其完全緩解率比照對照組而言顯著更高(P<0.05),見表1。
3討論
乳腺癌其臨床特征是具有十分鮮明的臨床異質性的惡性腫瘤病種,實際上,乳腺癌的臨床組織病理學、即細胞學檢查,以及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陸續開展的乳腺癌基因微陣列表達譜方面的腫瘤病理進展均獲得了新的成績,即分子亞型不同可表達出極為豐富的生物學特征,進而衍生出不同的病變形式,最終體現在宏觀上的就是惡性腫瘤的具體臨床表現及臨床干預轉歸。2005年三陰乳腺癌最早被作為臨床概念由國外學者提出,三陰乳腺癌這一病種分支占所有乳腺癌分支的(14±2)%。而雖然三陰乳腺癌也屬于乳腺癌的一個病種,然而由于其特殊病理性特征的制約,本病在傳統給予的內分泌干預及靶向干預中難以進行有價值的臨床獲益,相應地其預后也十分不理想。事實上,國內外學者公認三陰乳腺癌其局部復發率與其他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病種相比明顯更高。而三陰乳腺癌其特有的病理學特征主要表現為三大方面:①原發腫瘤其瘤體體積不大;②具有極高的淋巴結臨床轉移風險;③具有極高的組織學分級。
由于三陰乳腺癌三不表達的特點,其并不能從內分泌治療與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靶向治療中獲益,因此化療成為了三陰乳腺癌治療的唯一全身性治療手段。但就現階段而言,針對三陰乳腺癌的治療尚處在探索階段,缺乏明確的治療指南,通常是借鑒相關乳腺癌類型的研究結果來選擇化療方案進行治療。
在乳腺癌化學治療的整體抗癌劑遴選中,蒽環類抗癌劑是乳腺癌應用最為廣譜的藥物,該藥可應用于乳腺癌術前的新輔助化療、術后常規化療、復發轉移補救治療及姑息性治療。與早期的多柔比星相比,表柔比星其結構中氨基糖部分4位的順式結構變成了反式結構,雖然只是細微變化的立體結構,但是使藥物的整體毒性,尤其是對心臟、消化道及骨髓的毒性極大降低,同時極大地提升了腫瘤殺滅活性,這對化療劑量增加、尤其是復發轉移及姑息治療中加大劑量延續患者生命具有顯著的意義。表柔比星進入腫瘤細胞內部之后,能夠嵌入其DNA聚合酶內部,破壞其2個亞基α及β的結構,使腫瘤細胞的核酸無法形成完整的核酸鏈,同時該藥還能夠直接嵌入腫瘤細胞細胞核內染色體的DNA 雙鏈結構中,破壞其固有染色體結構,使得其DNA復制、轉錄、翻譯無法進行,使腫瘤細胞分裂的正常周期徹底停滯,最終導致腫瘤細胞凋亡。因而,表柔比星成為三陰乳腺癌化療優選藥物之一。
既往三陰乳腺癌研究學者還嘗試給予長春瑞濱聯合順鉑(NP方案)進行治療。然而,由于長春瑞濱的神經毒性及順鉑的腎臟毒性均非常大,該藥常規劑量對頑固的三陰乳腺癌治療效果非常有限,且因其毒副作用強烈而無法增加藥物劑量。而紫杉類抗癌劑則逐漸走入了三陰乳腺啊研究學者的視野。在綜合研究評估后,將多西紫杉醇確定為三陰乳腺癌的化療優選藥物。紫杉類抗癌劑能夠強化腫瘤細胞內微管蛋白聚集密集度,使腫瘤細胞微管結構強韌穩定,即使在腫瘤基因調控下的有絲分裂開始后,微管仍舊繼續保持穩定的結構而不進行解聚,而無法對染色體進行拉絲分裂,最終使腫瘤細胞無法分裂增殖。多西紫杉醇其分子結構與紫杉醇有著較大的差別,因而雖然二者均系對微管產生藥理作用,但作用于微管的具體位置各不相同。紫杉醇與微管結合的位點為微管二聚體結構,而多西紫杉醇則是直接與裝配好的微管蛋白結合,對處于細胞分裂S期的腫瘤細胞產生顯著的影響。而紫杉醇則主要對G2/M期的腫瘤細胞產生顯著的英雄,因而多西紫杉醇與紫杉醇雖為同類抗癌劑,卻完全不存在交叉耐藥,且的作用較弱,而紫杉醇與微管 的結合位點是二聚體,對 G2/M 期細胞作用較強。故多西紫杉醇與紫杉醇無明顯交叉多西紫杉醇其微管穩定活性是紫杉醇的 3倍,其與微管蛋白親和力是紫杉醇的 2 倍,因而具有更為強勁的抗腫瘤活性。
經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紫杉醇會增加三陰乳腺癌化療的有效性,這已經在臨床上達成了共識,故現已將紫杉醇作為三陰乳腺癌化療的一個基礎藥物,但在新輔助化療中與哪種藥物聯合應用尚未達成共識[5]。在三陰乳腺癌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攜帶BRCA1突變基因的乳腺癌患者,因此臨床認為BRCA1突變基因能夠為三陰乳腺癌的基礎研究與治療研究提供線索。BRCA1基因在DMA的損傷修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經相關體外實驗發現阻斷細胞的BRCA1基因表達缺陷的細胞對化療藥物較為敏感,如烷化劑、順鉑等,而BRCA1基因正常表達的細胞卻對DNA損傷藥物存在一定的耐藥性,如卡鉑、拓撲異構酶 I 抑制劑及拓撲異構酶Ⅱ抑制劑等[6]。而且,研究還進一步證實攜帶BRCA1突變基因的三陰乳腺癌對蒽環類藥物、環磷酰胺化療藥物具有較高的敏感度。表柔比星又名表阿霉素,其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DNA與RNA的合成,能阻斷腫瘤細胞的復制,亦能較好地控制癌細胞轉移,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效果。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研究組的三陰乳腺癌患者在化療后合計21例完全緩解,15例部分緩解,4例病情穩定,2例病情進展,因而其完全緩解率合計為50.00%;對照組的三陰乳腺癌患者在化療后合計11例完全緩解,17例部分緩解,9例病情穩定,5例病情進展,因而其完全緩解率合計為26.20%;和對照組的完全緩解率26.20%相比,研究組的完全緩解率顯著更高(P<0.05)。同時,研究組的臨床總緩解率為85.70%,對照組的臨床總緩解率為66.70%,研究組其完全緩解率比照對照組而言顯著更高(P<0.05)。由此凸顯出以表柔比星連同多西紫杉醇作為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三陰乳腺癌的可行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會影響新輔助化療療效的因素較多,如原發腫瘤大小、淋巴結狀態等,因此ET方案在三陰乳腺癌治療中減少復發、轉移與遠期生存率等方面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
綜上所述,三陰乳腺癌采取表柔比星連同多西紫杉醇作為新輔助化療方案可獲得更高的完全緩解率與總緩解率,療效顯著,建議臨床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田忠成,邵飛飛,邱實.不同化療方案治療三陰乳腺癌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09(02):80-81.
[2]袁晗.紫杉類聯合蒽環類的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三陰乳腺癌患者的療效與預后效果[J].醫療裝備,2016,29(10):136-136+137.
[3]賈海霞,吳建南,李順榮,等.表阿霉素聯合多西紫杉醇新輔助化療治療三陰乳腺癌的療效及預后評價[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2,12(05):261-265.
[4]陳鋼.多西他賽聯合表阿霉素對比環磷酰胺聯合表阿霉素治療三陰乳腺癌的臨床研究[J].海峽藥學,2013,25(04):129.
[5]王朝霞.紫杉醇聯合蒽環類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三陰乳腺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療前沿,2011,06(16):49-50.
[6]趙月,李金鳳,初桂偉.TE與TC方案新輔助化療治療三陰乳腺癌的對比研究[J].實用腫瘤雜志,2014,29(06):576-579.
[7]左麗,張鳳春,徐迎春,等.吉西他濱聯合順鉑二、三線治療晚期三陰乳腺癌臨床觀察[J].實用腫瘤雜志,2011,26(03):278-281.
[8]段海波,龐丹梅,林耀東.吉西他濱聯合鉑類藥物治療轉移性三陰乳腺癌的臨床觀察[J].廣東醫學,2012,33(11):1663-1665.編輯/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