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代欣+張尚軍+劉鐵軍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價值環境污染不斷加重,導致人們罹患各種疾病的幾率不斷上升。腎臟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其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危機患者的生命安全。這就要求腎臟病臨床教學要不斷開展更深入的教學,從而讓提升學生對腎臟病的認識,并掌握更多治療腎臟病的方法,從而滿足臨床上對腎臟病治療的要求。根據腎臟病實際教學情況,其中有很多教學方法,但不同的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開展腎臟病教學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方式。本文將根據我國腎臟病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腎臟病;引入問題式教學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4-0175-02
目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授課仍以傳統教學模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為主,臨床醫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其學習興趣不易提高。腎臟病學作為臨床內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涉及大量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免疫學、藥理學等多門的基礎知識,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對學生來說具有抽象性和復雜性,接受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性,因此,LBL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單向傳輸、死記硬背的被動教育模式不能激發醫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其臨床思維,也導致了腎臟病學在臨床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較多。如何訓練和加強醫學生主動學習能力,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為了現代醫學教育的首要問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于腎臟病教學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如下敘述:
1 引入問題式教學法
腎臟病學專業教師必須跟上時代步伐,與時俱進,要想上好腎臟病課程,教師本身就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承擔腎臟病教學任務的教師要跟加強專業的培訓以及深造,掌握好當前最新的知識,而且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傳統的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授課仍使用以LBL為主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集體灌輸式的教學,臨床醫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其學習興趣不高。由于臨床醫學專業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這種單向傳輸、死記硬背的被動教育模式不能激發醫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其臨床思維。
問題式教學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源于20世紀20年代,以問題為中心,進行開放性、探索性的學習模式,是國際上較新的一種教學方式。該模式實施的主要方法是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小組討論-課堂討論-老師總結。該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臨床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通過對針對性臨床問題的探討,提高醫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PBL的引用,彌補了LBL的不足,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培養臨床思維,由此解決醫學生在學習腎臟病知識過程中的單向傳輸的學習問題。
2 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技術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點,為醫學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手段。多媒體技術的集成性是指將多種媒體元素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多媒體信息。多媒體技術的交互性是指人能方便地與系統進行交流,以便對系統的多媒體處理功能進行控制。以多媒體輔助教學(CAI)為主要形式的現代教育技術已經滲透并融合到醫學教育領域[1]。但是我們要明確多媒體技術只能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它要以服務教學為前提,以提高教學效率為目的。而不能讓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這樣不僅減少了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直接交流,而且授課內容超負荷增加,不利于學生學習。教師的課堂教學變為“照屏宣科”,忽視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和研究,使多媒體課件過于花哨,弱化了學生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和掌握,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因此,我們要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
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要給學生創造出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教師能隨時點播教學課件中的醫學音頻和視頻片段,使課堂教學張弛有度。以腎臟病學中血液凈化治療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模擬技術,動態地演示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患者在進行血液凈化治療過程中,血液中的毒素清除和離子交換的過程,使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血液凈化的原理與各個步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利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增加課堂教學內容的總體容量。從而節省教師板書和繪圖的時間,授課時間相對加長,單位時間內增加教師的授課容量,以滿足腎臟病教學知識量大、知識點繁多的特點。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優化醫學教育工作。在授課過程中發揮教師的靈活性,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傳統的課堂提問和啟發式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地分配課堂時間,控制教學進度,有效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同時,適當穿插板書,放慢授課節奏,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理解和記憶課堂內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增加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眼神交往。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感染學生,加深對腎臟病教學內容的學習和理解。
制作多媒體課件要符合科學性,生動逼真,重點突出。多媒體課件應根據腎臟病課程的特點和教學大綱來設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課件設計要明確反應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中心,認真分析教學內容,有區別地靈活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課件的設計上要多樣化,強調知識的連貫性的同時,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保證教學質量。
3 開展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是我國醫學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需要。國際化已經成為高等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實施專業課雙語教學是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需要,是培養具有國際合作意識、國際交流與競爭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徑。雙語教學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熱點,2001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推動英語等外語教學,許多重點高校率先試行雙語教學改革,已收到較好成效[2]。目前世界上通行的醫學書籍與期刊文獻等均以英語為主,而且國際性學術交流會議主要采用英語,可以說英語是西方醫學的主流語言和主要載體[3,4]。因此,學習并掌握醫學專業英語是醫學院校師生不斷更新醫學前沿知識的有效途徑,開展專業課雙語教學勢在必行。雙語教學的引入使腎臟病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調動學生努力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教師要積極營造課堂氣氛,課外安排播放醫學課程原版錄像片段,創造說英語、寫英語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消除膽怯心理,敢于用英語與別人交流。總之,開展臨床醫學課程雙語教學勢在必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努力探索適合的臨床醫學課程雙語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不斷地提高教學效果。
4 增加科技人文教育
腎臟病學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對于解剖知識、病理知識、免疫基礎等理論知識要求甚多,學生需要背的數據和知識較多,因此醫學教育領域中,如果教學思想不夠清晰、教學內容就會單調乏味、使得教學課程呆板單一,學生的厭學情緒就會不斷增長,缺乏充足的科學探討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強化人文社科知識,講述腎臟病的發病趨勢,對社會和病人的危害,激發學生的理想、精神以及情操,激發學生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和學習動力,進而影響學生對醫學知識的掌握。有足夠的人文精神做支撐,必然會提升醫學生對社會、自我與他人之間的責任感,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等。
5 確立預防為主的醫學教育觀念
隨著現代人們的生活條件改善與文化水平提升,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已經不再局限于疾病出現后的治療,而是希望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身心健康,做到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的整體質量,讓學生樹立預防為主的醫療服務意識,提高醫學人才預防疾病的能力與水平。這是現代化醫學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新世紀醫學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向。
6 始終貫穿醫學模擬教育
醫學模擬教學利用各種模擬手段,再現臨床醫學工作場景,為學習者提供一個無風險學習臨床知識和技能的條件與環境。在教學中引入標準化病人,開展模擬診療等腎臟疾病醫學模擬教育,訓練學生的臨床診療思維及操作技能。
7 學院講座與臨床小講座相結合
學生能夠接受大到學術發展前沿知識、小到基本理論基礎的各式講座,激發其學習熱情,培養科研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醫院各式醫教研活動,如多媒體教材制作、醫學前沿講座、教學查房、病例討論、會診、義診、社區服務等,建立師生交流與溝通的平臺,為學生盡可能多地創造腎臟病臨床學習機會,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融入臨床。
8 遠程教學以及電化教學相結合
遠程教學以及電化教學相結合等現代化教學方式,大力拓寬教育資源,促使腎臟病教學過程更趨生動、有趣與活潑,提高醫學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與知識性[5]。
我國目前的醫學教育觀念還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新世紀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高超的實踐技能與較高的綜合素養,即知識、能力與素質兼備的復合型人才。而要培養這種復合型腎臟病專業人才,就必須實施現代的、全面的、科學的素質教育。因此,要求學校、教師以及學生不斷改變教學思想與學習思想,提高相應的創新能力與應變能力,對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要符合新世紀對醫學人才的新標準與新要求。
參考文獻:
[1]鄭穎,呂楊,張雪光,等.案例教學法在腎臟病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5(05):438-439.
[2]安海燕,郭穎博,郭曉媛.淺談情境教學法在中西醫結合腎臟病臨床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0):75-76.
[3]劉剛.CBL結合PBL教學法在腎病內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農墾醫學,2014(05):476-477.
[4]朱晗玉,張冬,耿文佳,等.腎臟病的臨床循證教學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05):428-429.
[5]楊柳,劉娟娟.臨床護理路徑在晚期血吸蟲病巨脾型患者標準化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3(02):184-186.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