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輝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技術運用于各個領域當中。在語文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利用網絡龐大的知識內容儲備,不僅可以增加語文教學的知識含量,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每節課的學習當中,都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關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課件的運用優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增加知識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教學參考書進行備課,并對學生進行講解。但由于個人知識儲備和教學參考書內容的局限性,許多與課文有關的知識不能很好地展現出來。在課堂當中,教師利用現代化網絡知識儲備龐大的優勢,將網絡當中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各種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可以極大地擴充課堂的知識含量。教師不必再單純地用語言對學生進行講解,而是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聲、光、影等多種模式的展現。如在講解詩歌的過程中,可以從網絡上下載與詩歌有關的背景資料、名家朗誦的錄音,再配上與詩歌意境相吻合的背景圖片,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對詩歌的內容、意境等方面進行欣賞。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也培養了學生朗誦能力、對課文理解的能力。
二、運用直觀教學,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各種資料在網上都能搜索到,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上的內容,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在語文課程的學習當中,學生熟讀課文,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在這個影音媒體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各種影像資料的直觀感受,更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應多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再局限于課本之中。例如筆者在講授周國平的《人的高貴在于靈魂》一課時,尋找網絡上有關課文內容相似的廣播劇,將其從網上下載下來,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在不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先欣賞這個改編的廣播劇,學生的興致很高。很多學生在欣賞廣播劇的過程中,情緒、思想隨著廣播劇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記憶也更加深刻。當欣賞完廣播劇再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學生對文章的脈絡已經有了很清楚的了解,對“人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唯有作為靈魂的人,由于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人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乃至高貴和卑鄙”這句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可,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也有了較為深刻的體會,所以,這節課教師很輕松地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并在重讀原文的過程當中,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文章情感的領悟和對生活的體會。
三、烘托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向導。它能引人入勝,振奮精神,激發求知欲,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其悅耳的聲音、色彩鮮明的圖片、生動優美的畫面等形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其他媒體所遠遠不及的優勢。因而,教師要善于正確地利用這一優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教學《普通人》這篇課文時,播放了《普通人》的作者梁曉聲的被采訪的紀錄片、梁曉聲的《北大論語講座》。把學生引入到“知青時代”,了解作者及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很快便挑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許多同學大聲討論問題,課堂上的學習氣氛也隨之熱烈起來。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與體驗,通過對“父親”等給予自己重要影響的任務的描摹、刻畫,不但提高了閱讀、思考與敘述表達水平,而且增強了做人與做事的意識,提高了職業素養。
有時候,當學生由于缺乏興趣等原因,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的時候,筆者便準備一些與課程內容有關的音樂或小短片。這樣一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看完或聽完后,能重新投入到學習中。
當今的語文教學活動,由于有了多媒體課件的加入,變得更加科學、更加生動形象。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師,在研究新的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更應該熟練地將多媒體課件運用到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使多媒體課件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東北工程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