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融合我國南北方剪紙藝術特色并且根植于當地農村地區的安徽省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具有清新俊逸、質樸自然的特點,它以傳統多樣的題材、豐滿嚴謹的構圖、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純樸的藝術特色而煥發生機。然而,近年來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的發展卻陷入了后繼乏人和內容陳舊的艱難處境。為了幫助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走出發展困境,給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注入發展活力,當地有關組織和部門應該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提高當地人民群眾對民間剪紙藝術價值和意義的認識;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才培訓活動,培養民間剪紙藝術的后備人才;通過發展剪紙文化創意產業,拓展民間剪紙藝術的市場。
關鍵詞:安徽省臨泉縣;民間剪紙;傳承發展
基金項目:長江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安徽省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的發展與傳承》(項目編號:ZB20150097)
1 安徽省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
1.1 清新俊逸——南北剪紙藝術風格的交融
臨泉縣良好的自然地理環境適宜人類繁衍生息。它位于我國東部淮北平原上,安徽省西北邊陲,沃土肥壤,一望無垠。東、東北、東南三面與阜陽市、界首市、阜南縣相連,西、西北、西南三面與河南省的沈丘、項城、平輿、新蔡、淮濱等縣市接壤。河流密布,交通便利。南臨洪河,北依泉河,中有谷河、潤河、涎河、流鞍河自然河道穿境東流,又有臨艾河、界南河人工河道橫貫南北。阜臨、臨鯛、臨新公路是溝通東西交通的動脈,臨艾、臨南、臨界公路有連接南北往來的要道。[1]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人類居住,歷史上臨泉長期處于和平穩定的環境中,幾乎不被戰爭波及。優越和平的自然環境吸引著來自我國南北方的移民,便利的交通為外來移民遷徙至此提供了條件,其中包括回、滿、蒙、苗等少數民族人民。隨著外來移民而來的是南北文化風俗的交流和碰撞,在這種文化的交流碰撞下,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吸收了我國北方地域剪紙粗獷、古拙隨意、簡潔質樸的特點和我國南方地域剪紙細致、新穎獨特、華麗明快的特點[2],卻又獨立于這兩種風格之外,最終形成清新俊逸的藝術風格。
1.2 質樸自然——根植于農村的剪紙藝術
臨泉縣民間剪紙藝人90%以上都是土生土長的樸實農民,他們樸素的審美觀體現在各自的剪紙作品中。作品的選材多為貼近農村生活花鳥魚蟲等,這些剪紙作品主要作為鞋花、襪底花、鞋巾冒、圍嘴、兜肚、枕頭、被褥等物上的繡花樣兒之用;也有大量以吉祥喜慶、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年年有魚(余)等民間題材為主的作為節日中的裝飾品的剪紙作品;其他少量作品,例如裝飾房間用的拉花、雪花剪紙等也屬于臨泉縣民間剪紙的類型之一。總體來說,臨泉縣剪紙以傳統多樣的題材、豐滿嚴謹的構圖、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純樸的藝術特色而煥發生機。
安徽省臨泉縣宋集的民間剪紙藝人陶金芳老人從小就對當地的民間剪紙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據老人所說,她小時候看見她的姑姑用剪刀和紙張剪出許多美觀的剪紙作品,然后把完成的剪紙作品緊貼在鞋面、被面、枕巾等這些物品上,用繡針穿引著繡線層層覆蓋在這些剪紙上,最后繡成各種精美的花樣兒。那時還是一個愛美的小女孩的陶金芳老藝人把這些視若珍寶,為了像姑姑一樣剪出美麗的剪紙,她多次央求姑姑教她剪紙。經過幾番軟磨硬泡,陶金芳的姑姑終于開始教她一些剪紙的基本技巧。至此以后,陶金芳在干農活之外的閑暇時間就會拿起剪刀和紙張剪自己看到的和聯想到的東西,比如:鴛鴦、喜鵲、荷花、梅花等等。隨著不斷的剪紙練習,陶金芳剪出的剪紙作品越來越成熟,往往能用簡單的幾剪刀剪出事物的神韻。陶金芳老人于是成了宋集有名的剪紙藝人,除了留下一些剪紙作品自己用來當做繡花樣兒以外,她偶爾還會把自己剪出的作品拿到集市上賣以換取部分生活費用。
2 安徽臨泉民間剪紙藝術的發展現狀及其難題
2.1 安徽臨泉民間剪紙的發展現狀
一方面,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在崇尚網絡追求現代化的今天,時尚、新潮,速食文化、網絡文化的沖擊使得70%左右的當地青少年對安徽省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產生了“俗”的看法,再沒有興趣從祖輩父輩手中接過剪刀,剪紙也在慢慢消失。以安徽省臨泉縣第一高級中學里的學生來說,調查問卷顯示半數以上的學生從來沒有嘗試過動手剪紙,甚至有10%左右的學生不知道當地存在民間剪紙藝術。當他們被問及是否有興趣學習剪紙的時候,45%左右的人表示沒有興趣,35%左右的人表示只有在假期閑暇時才會考慮了解與剪紙有關的知識,只有20%左右的人表示平時也有關注當地民間剪紙藝術。在這30%對剪紙有興趣的人中,能夠剪出像模像樣的剪紙作品的人不到半數。這些調查數據顯示出安徽省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的現狀并沒有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甚至有可能在以后的幾十年里被人遺忘。
另一方面,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臨泉縣民間剪紙里的部分剪紙作品走上了商品市場,但是剪紙市場不規范卻阻礙著剪紙產業的發展。著主要是因為民間剪紙藝人們大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他們缺乏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也無力阻擋別人的仿制,剪紙公司批量銷售從民間藝人那里仿制的剪紙時,民間藝人就很難通過剪紙獲得與勞動代價相匹配的報酬。所以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人們紛紛放棄剪紙而選擇外出打工等更容易賺錢的謀生手段。在我們調查的17位從事剪紙活動的人士中,有14位只是把剪紙作為副業進行。據他們所說,在現代社會中如果把剪紙當成主業,很難養家糊口,所以不得不另謀生計。只有3位專門從事剪紙活動,其中一位是家境殷實,并不需要依靠剪紙祖賺錢,只是把作為剪紙一種個人興趣愛好來培養;另外兩位則是過著清貧的生活。由此可見,不規范的剪紙市場制約著剪紙產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打壓了剪紙藝人的創作熱情,使得剪紙創作難以擁有活力。
2.2 安徽省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目前面臨的發展難題
從傳承的角度來看,剪紙藝術從業者老齡化以及剪紙藝術后繼無人是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目前面臨的一大發展難題。目前臨泉縣優秀的剪紙傳承人和藝人大多數都已經進入晚年,雖然他們有的有意向教授培訓班或帶徒弟,但是愿意學習的人并不算太多,及時學習,學生大多也是短期培訓學習,只能掌握基本剪紙技藝為目的很難掌握剪紙的精髓。況且現在的學習者大都是學習前人的經典作品,很少有能力創新。在接受調查的臨泉縣人中,55歲以上學習過剪紙技藝的人數占總人數的63%左右,20至54歲之間學習過剪紙技藝的人數占總人數的47%左右,13至19歲的青少年學習過剪紙技藝的人數占總人數的30%左右,而13歲以下的學齡期兒童中學習過剪紙技藝的人僅占總人數的6%左右。
從剪紙應用的角度來看,剪紙在民俗節日中的應用減少是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目前面臨的又一發展難題。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使用窗紙、繡花鞋等與剪紙有關的東西的人越來越少,許多傳統的習俗都被新興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了。例如,20世紀90年代,在農村,學齡期的兒童有80%左右除冬季外都穿著長輩用剪紙作為繡花鞋樣兒做出的繡花布鞋,然而時至今日家家戶戶都不再自己動手做鞋子,而是直接從商品市場購買工業制成的鞋子。所以作為繡花鞋樣兒的剪紙作品就失去了它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3 如何為安徽省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助力
3.1 通過開展宣傳活動,提高當地人民群眾對民間剪紙藝術價值和意義的認識
1.加大臨泉縣電視臺、廣播臺、城市報刊等大眾傳媒對民間剪紙的宣傳力度
眾所周知,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大眾傳播媒體已經滲透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在安徽省臨泉縣,電視機已經普及到家家戶戶,而廣播和報刊等也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電視、廣播、報刊等大眾傳媒具有傳播面積廣、受眾多的優勢。尤其是電視,它集影音視聽于一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能夠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針對臨泉縣大眾對民間剪紙藝術關注度不夠的現狀,加大臨泉縣電視臺、廣播臺、城市報刊等大眾傳媒對民間剪紙的宣傳力度能夠喚起臨泉縣民眾對民間剪紙藝術的關注。
2.增加民間剪紙文化宣講活動的活動次數
不同于大眾傳媒面向所有臨泉縣民眾的宣傳,剪紙文化宣講活動的主要對象是對民間剪紙懷有興趣的民眾。剪紙文化宣講活動的主要優點在于它可以向受眾傳播較為全面而深刻剪紙文化,一定程度上滿足真正熱愛民間剪紙的民眾對于剪紙的求知欲,吸引他們深入研究民間剪紙藝術甚至拿起剪刀動手從事剪紙活動,為民間剪紙藝術花園獻上自己培育的新鮮花束。
3.在當地的廟會活動中增添民間剪紙元素
廟會文化是臨泉縣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地人又稱參加廟會活動為“逢集”或者“逢會”。每當廟會開辦的時候,大量的農民從家里趕到鄉鎮的集市上參加廟會活動。在當地的免回活動中增加剪紙元素,例如:在廟會上展示和出售作為家居裝飾品的精美剪紙作品,用剪紙樣式的假面裝飾廟會現場等。這些廟會中的剪紙元素極易吸引前來逢會農民的眼球,尤其會受到孩子們的關注和喜愛,通過這樣的形式傳播民間剪紙文化是為廣大農民所喜聞樂見的。
3.2 通過開展人才培訓活動,培養民間剪紙藝術的后備人才
1.開辦民間剪紙藝術培訓班
臨泉縣剪紙技藝傳統的傳承方式是以家庭為單位代代相傳的,在傳承的過程中由于子女的興趣不同很多會出現子女不愿意傳承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想學剪紙技藝但是卻找不到地方學習。因此政府應該提供一個學習剪紙技藝的平臺,定期辦一些免費的培訓班請民間的剪紙大師進行公開授課給想學習剪紙的人提供一個平臺。有了民間剪紙藝術培訓班,不僅可以幫助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在下一代青少年中傳承下去,讓民間剪紙藝術后繼有人,而且可以吸引民間剪紙藝人來此授課,通過給予授課費用的方式改善民間剪紙藝人的生活,激勵民間剪紙藝人進行剪紙創作活動。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剪紙分會副秘書長方建國老師及他的團隊,每年都為孩子和家長手把手地傳授剪紙的技藝和設計的方法。通過各主題活動的開展,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及杭州市青少年發展中心這兩個主場所已成為“快樂剪紙”的天堂、傳承剪紙文化的重要實踐地。[3]臨泉縣目前還沒有正式開辦剪紙藝術培訓班,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杭州市的成功范例。
2.增建臨泉縣剪紙文化藝術館
剪紙要想傳承和保護需要生存的土壤,建設藝術館就是提供了傳承保護的一個平臺。有固定的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可以很好的促進民眾對剪紙文化的認識,對保護剪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弘揚臨泉縣剪紙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越來越多關于剪紙藝術館的建設開放,不僅可以提高民間現存的剪紙藝人的創作熱情、還可以為周圍的民眾提供一種新型的娛樂休閑方式。除了臨泉縣民眾以外,外來游客在參觀剪紙文化藝術館后能增加對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的了解,有助于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走出去,開創一片更為廣闊的發展天地。
3.學校開辦“剪紙文化進課堂”活動
臨泉縣剪紙歷史悠久,為了更好的傳承下去,剪紙的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傳統的剪紙教育,為剪紙文化的傳承輸入新鮮的活力。據調查我們了解到,在臨泉縣第一高級中學里的美術課上,對于剪紙文化的講解已經走進了學生們的課堂。臨泉縣第一高級中學教師張賀也曾在自己的課堂上傳播民間剪紙藝術,還教學生們親自動手剪紙。80%以上的學生表示通過“剪紙文化進課堂”活動學到了剪紙文化,半數以上的學生通過這項活動產生了對剪紙文化的熱情。由此看來,“剪紙文化進課堂”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民間剪紙藝術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剪紙文化的傳播。
3.3 通過發展剪紙文化創意產業,拓展臨泉民間剪紙藝術的市場
把臨泉縣民間剪紙藝術與旅游業相結合,可以為民間剪紙藝術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現在的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可以很大程度上帶動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加強剪紙與旅游業的聯系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提高剪紙從業者的收入。比如把剪紙的制作學習融入到旅游產品中去,在游客游覽完景點后可以涉及專門的剪紙學習項目。剪紙從業者手把手教游客學習剪紙,以及為游客表演精彩的現場制作剪紙等。隨著剪紙教習在旅游業中的開展,當地會需要大量的剪紙教授老師。剪紙技藝掌握者進學校也可以改善經濟收入。除了剪紙藝術與旅游業的結合,我國的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現在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如果把剪紙藝術和文化創意產業聯系在一起,剪紙藝術也就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比如說把剪紙運用于現在包裝設計中或者運用于房屋設計和裝修。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充分吸收中國民間剪紙內涵的寓意,同時也將其進行提升與發揮,綜合發展出既古典又現代的主題內蘊。因為創意設計不同于純粹的民間工藝美術,必須用象征性的表現形式,去準確清晰地傳達出某種意義。傳統民居剪紙深厚的內涵與魅力,是通過這種象征與隱喻的表現手法傳遞出來的,蘊含著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祝福、期盼等。剪紙藝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新的形式體現出來不僅可以給人美的享受,還能賦予剪文紙化以時代內涵,使之煥發新的生機。揚州民間剪紙在文化創意產業上的成功案例值得臨泉縣借鑒,2010年,剪紙博物館推出剪紙藝術燈。其表面采用紅色的皮絨布制作,內裝有阻燃隔板,耐高溫,易清理,運用剪紙的表現手法,在燈內設計出各種吉祥圖案。產品適用于家庭裝飾,新材料和個性化制作該產品一經問世便廣受好評,年銷售產值達100萬元。[4]
參考文獻
[1]http://baike.so.com/doc/5051445-5278546.html
[2]王小青.淺論南北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2)
[3]金敬.在青少年中推廣剪紙文化的策略研究[J].文教資料,2015(9)
[4]張晶晶.淺談揚州剪紙旅游產品的開發[J].企業導報,2014(22)
作者簡介
范金燕(1996-),女,安徽省臨泉縣人,長江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