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鶴
日前發生的一起暴力催逼高利貸引發的“辱母殺人案”,由于當地法院的判決遭受質疑,經媒體報道后引起全國關注。目前,最高檢已派員赴當地調查,相信該案能夠得到較為公正的處理。也因為這次事件,高利貸再次進入社會公眾的視野。
一言難盡的高利貸
高利貸,是指索取特別高額利息的貸款。因為“利滾利”孳息,老百姓把高利貸的利息,形象地稱作“驢打滾”。那么,多高的利息才算高利貸?這頭“驢”打個滾,能卷走多少錢?最近爆出的一則新聞,是上海一位大學生借款4萬元,半年時間變成欠款100多萬元!由于學生群體自控能力弱,加上涉世未深,正在成為高利貸的新目標。
學生群體深陷高利貸,并非個案;農民群眾深陷高利貸,并非個案;中小企業深陷高利貸,并非個案……這些現象,引起了很多人關注:為什么這些年高利貸愈演愈烈?法律對高利貸究竟是怎樣規定的?
問題一:誰是高利貸
關于民間借貸的利率,央行是這么規定的: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
可能是緣于這條規定,社會上約定俗成地認為,民間借貸只要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4倍,就是高利貸。可是,隨著利率市場化,銀行的貸款基準利率也在變,多少算是超出4倍?具體認定存在難度。
針對上述問題,2015年9月1日起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進一步明確: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這個新司法解釋的最大變化,是以固定利率來“劃線”,而不再按基準利率上下浮動。新司法解釋劃出了兩條線:一條是年利率24%,另一條是年利率36%。這兩條線把民間借貸分成了三個區: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受司法保護;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在24%-36%之間的,不保護也不反對;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
從上面可以看出,無論是央行的規定,還是最高法的司法解釋,都沒有對高利貸進行定性,更沒有認定高利貸違法,最大的懲罰,就是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約定無效。
也就是說,放高利貸其實沒什么風險,肯定不會虧本。最大的風險,也只是一部分超高利息收不回來。難怪高利貸會有恃無恐,盤根錯節地野蠻生長!
問題二:誰做高利貸
按照相關規定,民間借貸受司法保護的區域,是年利率在24%以內。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護,那會受誰保護?這個“狠角色”就是暴力催債!作為高利貸的幫兇,暴力催債成為很多借債人的惡夢。
以“辱母殺人案”為例,激起人們憤怒與恐懼的,是那個“辱”字。催債手段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的底線,不僅很黃很暴力,甚至可以用慘無人道來形容。在普通人的認知里,“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應該用錢來還,而不是用尊嚴和生命。
但是在暴力催收的魔爪下,許多借債人的生活受到嚴重干擾,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比如,對當事人用“呼死你”軟件日夜騷擾,群發侮辱性信息給親友;如影隨形、死纏爛打,限制當事人行動自由;將女大學生裸照作抵押,不還錢就公開暴光甚至“性償”。一句話,就是用盡手段逼當事人還錢,不還就讓人生不如死。
暴利催生暴力,有高利貸的地方,幾乎都能看到暴力催債的影子。這就像火借風勢、風助火威一樣,高利貸滋生了暴力催債,又在暴力催債的保護下,進一步滋生蔓延。
高利貸一頭連著暴力催債,另一頭則連著非法集資。本來民間借貸的初衷就是私人借貸,主要是用自己的錢貸給別人,既幫他人解燃眉之急,自己也從中獲得合理收入。但現在,大量的民間放貸已經不是個人行為,變成了有組織的機構行為;放貸所用的錢并非己有,而是打著理財投資等各種旗號籌集來的。這些資金成分復雜,有從百姓手中忽悠來的錢,也有當地有“背景”人士人股的錢,甚至還有銀行資金卷入。一旦資金鏈斷裂,就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引發金融風險。
非法集資肯定是違法行為,暴力催債也是違法行為,這些違法行為都是因高利貸而起。高利貸兩頭都是違法,為什么高利貸不違法?一般人很難想得通。
問題三:誰管高利貸
也有人認為,高利貸是“愿打愿挨”,沒有能力還干嘛要借?甚至有“專家”認為,高利貸是利人利己、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是資金優化配置的結果。如果做的人多了,利息自然就下來了。
從理論上說,這話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每個人每家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就算是借高利貸的人,或許是大腦進水,或許是被逼無奈,或許是鋌而走險……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人還不起高利貸,就要付出尊嚴甚至生命嗎?就必須走上絕路嗎?這個代價太大了!
還有人認為,既然高利貸兩頭違法,那就應該管住兩頭。這話也是說起來容易,落實起來卻很難。比如,很多非法集資就是“擊鼓傳花”,幾乎都是資金鏈出現問題才被發現,但為時已晚。暴力催債,除了實施毆打、拘禁等違法犯罪行為,催債者更常用的是“軟暴力”。十幾號人整天跟著欠債人,吃喝拉撒一刻不離,給欠債人精神折磨。在這種高危狀態下,沖突一觸即發有很大隱患。但警方管得了一時,管不了長期,似乎很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違法犯罪發生。
目前來看,對高利貸的監管,很多地方還是空白。根據相關規定,年利率在24%~36%之間,屬于自然債務區。在這個區域內,法律以“不插手”為原則,有糾紛自行解決,法院不予受理。年利率在36%以上,超出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換句話說借款人可以不還。但是,貸款人非要他還怎么辦?借款人不敢不還怎么辦?這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
高利貸絕不是什么“市場之善”
時評員周俊生在《中國青年報》撰文指出,高利貸絕對不是什么“市場之善”,而是破壞市場秩序甚至危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毒瘤。
銀行之所以對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反應冷淡,關鍵在于擔心企業無力還貸。對于中小企業的這種情況,放高利貸的人也是心知肚明的,他們為了攫取暴利,必然進行各種非法的暴力討債活動。有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催債人的網絡聊天群里,一些暴力催債的視頻被當作培訓資料。在一段內部培訓視頻中,宣講者起勁地鼓動著暴力催債,催收是終身催收,死了以后留下遺產也要催收。在很多地方,不僅高利貸泛濫,暴力催債也成了一個充滿罪惡的產業,有的地方甚至整個村子都在放高利貸。2012年,山東鄒平的民間借貸規模達到1000億元規模,其中有不少就是高利貸,最終以崩盤收場,有30多人因為借貸糾紛而身亡。
由此可見,高利貸絕對不是什么“市場之善”,而是破壞市場秩序甚至危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毒瘤。一些中小企業得不到急需的資金支持,是我國金融流通渠道沒有理順,國有銀行沒有盡到社會責任的結果。最近幾年,我國在推進金融業改革的進程中,給予民間金融合法地位,鼓勵民間資本組建自負盈虧的民營銀行,在貨幣政策的執行過程中,也傾向于鼓勵地方上的各類小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但是,給予民間金融合法地位并不等于應該給高利貸以一席之地。高利貸的“野蠻生長”,對合規的民間金融已經產生了遏制,高利貸以高回報誘人,對社會資金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導致基層銀行吸儲困難,也加重了實體制造企業的資金負擔。
高利貸的存在,是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不充分、金融流通秩序高度扭曲的一個惡果。我國從來沒有承認高利貸具有合法地位,2015年最高法出臺的司法解釋明確,民間借貸最高年息不能超過36%。但是,由于目前對高利貸存在模糊認識,一些高利貸糾紛即使上了法院,其超出規定部分的非法利息竟被有的法院認為是借貸雙方的合意而予以確認,這使暴力討債更加有恃無恐。
高利貸已經對我國基層社會的經濟秩序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政府應該態度明確,堅決打擊和取締,對造成嚴重后果的高利貸主依法制裁。在目前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資金困難的背景下,利用高利貸來幫助中小企業只能是飲鴆止渴。在嚴厲打擊高利貸的同時,政府還需要加大國有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為中小企業創造擺脫高利貸“奴役”的市場條件。
從三方面著手鏟除高利貸毒瘤
在傳統西方社會,放高利貸被認為是一件不道德的事。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在其四大喜劇之一《威尼斯商人》中,通過生動的描寫,讓放貸商人夏洛克貪婪、刻薄的性格躍然紙上,其下場反映了社會對放高利貸者的不齒。意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中,放高利貸者被打入第七層地獄,在無垠的沙漠中承受著從天而降的大片火雨。這一文化傳統延續至今,“高利貸”一詞在英文語境中有強烈的負面意味。
檢索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2014-2016年,該網收錄與高利貸相關的刑事判決共411例,所涉罪名涵蓋了開設賭場罪、非法拘禁罪、詐騙罪、故意傷害罪等多個罪名。明顯,高利貸不僅對借貸者敲骨吸髓,且更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已成十足的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毒瘤。
筆者認為,高利貸之所以猖獗和泛濫,在于正規金融機構有效服務不足,給高利貸留下了潛滋暗長的巨大空間。如果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等一切能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便利通暢的渠道,高利貸就會失去生存的土壤。
高利貸已成為寄生在經濟正常肌體上的一顆毒瘤,不僅吞噬了廣大借貸者的財富甚至生命,也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定時炸彈”,因此,加大綜合整治力度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有關部門也應有“一盤棋”思維,對破壞公序良俗行為進行堅決遏制,切實保護公民基本權利不受侵犯。從當前看,整治高利貸應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將一切民間借貸行為納入法治軌道,加快民間借貸法的制訂,明確界定民間借貸的合法性與非法性,對高利貸行為尤其是暴力催債逼債行為制訂嚴峻刑法,使治理高利貸有法可依;尤其是要加重對政府公務人員參與高利貸活動的處罰力度,凡參與高利貸不分情節輕重一律開除公職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堵塞公務員參與高利貸的通道,對高利貸形成強大的、有效的法治威懾力。
二是開展聯合執法,形成打擊高利貸的社會合力,鏟除高利貸滋生的社會土壤。公安、司法、工商、金融監管部門建立聯合執法檢查機構,配備專門力量,建立政府機構主導、社會中小企業和民眾廣泛參與的立體社會監督體系;加大社會引導力度,讓社會各界對高利貸保持足夠的警惕性,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同時,實行現場突擊檢查與常規檢查相結合的監管方式,設立舉報電話,建立舉報獎勵基金,提高打擊高利貸的社會靈敏性,做到事先預防為主,將大量高利貸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止誘發新的社會暴力案件。
三是進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給企業營造更加寬松的融資環境,提供更便捷的融資渠道,包括改善服務、降低上市門檻和企業發債條件,提高企業或個人直接融資及間接融資的易得性,將有效的金融服務覆蓋社會各個層面,消除高利貸得以滋生的社會空間。(據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中國青年報》、《中國商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