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峰
鄭州60名女大學生,春節期間,被一家公司聘去焦作修武縣青云農莊參加廟會,主要擔任演員、模特等工作,但應得的工資卻被一拖再拖。事發后,經過當地公安和勞動部門介入,目前已有42名學生領到工資,還剩下18人3萬余元的工資未結清。涉事執行方公司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投資方突然“跑路”,讓他措手不及,目前已籌完錢,并承諾本周內還完欠款。(2月14日《大河報》)
學生課余時間勤工儉學,既能自力更生、減輕家長經濟負擔,更是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和鍛煉提升自我能力的良好方式,應予大力提倡。60名女大學生滿懷熱情投入工作,卻遭遇拖欠工資,可謂“遇人不淑”。幸好最終由于她們自身的努力和當地公安、勞動等部門的介入,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近年來,學生假期打工遭遇無良企業(無良中介)、權益受到侵害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去年,媒體就報道過2000多名河南大學生無錫打工被坑、無端被克扣工資上千元的新聞。這些學生每天工作都在十小時以上,中間吃飯時間只有半小時,極其苛刻的工作要求,豈不像極了變相的“包身工”?而在學生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之后,卻無法及時足額地拿到報酬,難道這就是某些人給學生上的“踏入社會的第一堂課”嗎?學生們不斷向當地勞動監管部門以及當地媒體和河南媒體尋求幫助,我沒有看到事情的后續報道,也不知最后結果如何。
學生勤工儉學常被坑,主要源于相關法規的不健全。1995年勞動部頒布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二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這條規定自然有其合理性,畢竟學生只是臨時打工。但很顯然,這樣一來也留下了漏洞可鉆。不簽訂勞動合同,就無法受到勞動法的有效保護,以至于學生打工似乎成了勞動維權領域的一個“盲區”。或許這就是學生被坑后力爭自己的權利,一些勞務公司和用人單位拒不回應的底氣所在。
甚至,在坑害學生的灰色利益鏈中,某些利欲熏心的教師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也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有的充當掮客賺取“人頭費”,有的還親自組織學生,直接將其輸送給無良企業。有中介從業人員透露: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打工,基本上都是老師介紹的;高中畢業生打工,10%~20%是老師牽頭的。不少學生就是出于對老師的信任,才輕信了天花亂墜的宣傳,乃至于上當受騙。這些老師不僅有違師德,也涉嫌違規甚至違法,對情節輕微者應批評教育,對情節惡劣、造成嚴重后果者必須嚴懲,清理出教師隊伍。另外,還要對問題教師所在的學校進行連帶追究,不能任其以“這屬于老師的個人行為”為借口逃避責任。
毋庸諱言,一些地方“用工荒”的出現,催生了一整條利用學生工牟利的利益鏈。涉世不深的學生,成了某些人算計的對象。勞動部門應對包括用人單位和中介在內的每個環節都加強監管,絕不能對侵害學生權益的現象聽之任之。相對而言,60名鄭州女大學生的“運氣”就好得多了,用人單位認賬,她們也遇到了非常負責任的“相關部門”。
不過,學生打工維權不能只寄希望于“運氣好”,只有讓法律法規更明確、更有力度,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我建議,學生勤工儉學不算就業,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但應該強制用人單位與學生簽訂一個書面協議,清楚寫明雙方約定的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勞動報酬、雙方權責等內容,以便有據可依。此協議可由勞動部門統一格式制作,專供學生群體假期打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