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海
學習數學,首先要學的就是數學概念.可以說,數學概念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學生正確地理解數學概念,能夠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些學生難以提起對數學概念的學習興趣,原因在于很多數學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同時,教師沒有掌握概念教學的有效途徑,使數學概念教學流于形式,難以提高教學效果,無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下面對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途徑進行探究.
一、利用生活實例引入概念,加強學生的理解
初中階段,有些數學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學生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忽略了對概念的有效引入,利用“題海戰術”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概念比較抽象,但是很多概念都是依賴于感性認識的.在概念教學時,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興趣,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提高.數學來源于生活.在講解概念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實例引入概念,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揭示概念的本質.這樣,在學習數學概念時,學生就會聯系自己相關的生活經驗對其進行理解.例如,在講“圖形的旋轉”時,這部分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圖形旋轉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單獨將“旋轉”這個概念拿出來讓學生理解其含義,是比較抽象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類似的旋轉現象,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具體實例認識旋轉.然后教師幫助學生了解旋轉的概念,理解旋轉的性質.這樣,能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幫助他們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并善于找出數學知識和生活的銜接,利用合理的生活實例,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印象.同時,利用這樣的方法講解概念,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對學生以后的學習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倡導探究性學習,是學好概念的基礎
傳統的概念教學,一般是教師對概念展開講解,學生再去理解消化這些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其實是有一定的弊端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沒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主動意識沒有得到激發,在理解概念時也會變得十分被動,雖然能夠獲得較淺層次的理解,但是在解決問題時仍然會遇到諸多問題.倡導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數學概念,能讓他們對概念有清晰的認識,掌握概念形成的來龍去脈.例如,在講“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組織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對這個定理進行探究,幫助他們對勾股定理的推理有清晰的認識.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進行探究活動的前期準備.首先,讓學生用硬紙板各剪4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設兩直角邊分別為a、b,a≤b,斜邊為c),再剪4個邊長分別為a、b、c、(b-a)的正方形.其次,讓每個小組進行交流討論,讓他們思考如何利用剪完得到的圖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最后,讓每個小組都闡述自己探究的方法和步驟,并說出探究過程中運用到的數學思想.這樣,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對活動進行組織和規劃,保證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并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引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促使他們掌握概念的原理.同時,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都得到培養.
三、通過變式,鼓勵實踐,鞏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學習概念后是需要鞏固的,否則將會前功盡棄.傳統的概念教學,教師會讓學生死記硬背概念.這樣的方法,不僅不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有效的復述,并把握概念的重點,讓他們在復述的過程中掌握數學規律.教師可以通過對數學概念的變式,讓學生對其進行理解,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概念,還能提高他們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在講解相似三角形和函數等知識后,學生經常遇到利用這些知識去測量樹、燈塔等物體高度的題目.題目中所給的條件都是理想條件下的.教師可以對其進行變式教學,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情況,利用所學的知識去測量校園里某棵樹的高度.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限制,遇到很多問題,如“測量時,部分影子被房屋擋住”“天氣不好時,如何利用公式測量樹的高度”等.這些問題,如果不通過實踐是發現不了的,而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加深對概念理解的過程.同時,能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貫徹新課程教學理念,豐富概念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體現出數學教學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