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你穿的是牛仔褲,還是小黑裙?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的厚底鞋嗎?或者闊腿的蘿卜褲?《Vogue》雜志主編戴安娜·付麗蘭說:“通過服裝,你可以看到并感受一切。” 6月9日到10日,觀眾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瀏覽了巴黎時裝界最富盛名的裝飾藝術博物館——它是谷歌最新上線的藝術與文化項目——We Wear Culture(我們穿的文化)的一個合作伙伴。該項目有來自紐約、倫敦、巴黎、東京、圣保羅等超過 40個國家的180 家博物館、時尚機構、學校、檔案館,藏在深閨多年的服飾風尚瞬間被帶到了手機屏幕上。上線的3萬余件時尚作品里,出產年份橫跨了整整3000多年。
聊時尚,聊設計,揭示那些背后的故事。項目由凱特·勞特巴赫(Kate Lauterbach)領銜,她的工作目標是數字化地展示來自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服裝,設計策劃線上展覽,與博物館和學校非盈利機構合作編寫并分享他們的時尚故事,利用谷歌的技術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如博物館的虛擬藏品。
每個互聯網用戶可以按照時間線的方式,分類欣賞不同顏色的帽子,或不同時期的鞋。比起單純地滿足視覺審美,服飾還有其他更為重要的意義。幾代人傳承下來的鞋匠、珠寶商、領帶加工廠和制包商等,通過谷歌Art Camera制作的超高分辨率圖像,在放大后用其前所未有的細節,展示了精湛工藝。
谷歌在線上按照主題對這些服裝進行分類,在多達450個的展覽中,囊括了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到凌厲的英國朋克的故事,欣賞可可·香奈兒、伊夫·圣羅蘭、薇薇安·魏斯伍德等潮流大咖的作品時,更能了解社會變遷的歷史。1927年,巴黎設計師夏帕瑞麗的晚禮服,將超現實主義的繪畫變成了大膽前衛的時尚聲明;1959年,薩瓦托·菲拉格慕為瑪麗蓮·夢露設計了發光的紅高跟鞋,成為女性權力、成功和性感的代表;1983年,川久保玲的毛衣和裙子將日本美學和工藝帶上全球時尚舞臺;1990年,薇薇安創作了獨一無二的束身衣,成為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服裝之一。
互聯網用戶還能走進不對外開放的、世界上最大的服飾藏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飾學院的珍藏實驗室,探究他們是如何為未來傳承這些藏品。并且以360度視角去了解紡織行業——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以及這個產業中閃耀的人文光輝。
VR技術體驗
“We Wear Culture”上線之前,面臨的“競爭對手”有很多——人們接觸時尚的方式已經無孔不入,從琳瑯滿目的購物網站,到高手云集的社交媒體,可以分分鐘瀏覽到時裝趨勢、設計師以及背后的故事。“但谷歌想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空間,連接時尚收藏機構和大眾,進而形成一個公共空間讓大家參與互動、一起討論。每個人體驗時尚的方式可以有更多選擇。”勞特巴赫介紹。
透過谷歌藝術相機,可以在法國裝飾藝術藝術博物館飽覽香奈兒小姐1925年設計的小黑裙——卸去了戰前的大帽、窄裙擺和極致的裝飾,看似普通,卻居然誰穿都好看,成為現代女性的革命性設計。博物館里珍藏著絕版的30件小黑裙,你可以通過縮放功能,細微欣賞到每一顆珍珠和每一根絲線。
We Wear Culture與谷歌地圖街景使用了同一技術的360度虛擬導覽,支持VR技術的運用。你可以漫步在凡爾賽宮,回到波旁王朝欣賞安東尼特王后華麗的宮廷晚禮服,或者站在東京街頭,看日本年輕人正風靡的詭異潮流。
動手折一個谷歌Cardboard眼鏡,就能在智能手機上體驗虛擬實境:比如洛杉磯鄉村藝術博物館正在展覽的“男裝百年時尚1717~2015,或是到在傳奇時裝大師阿瑟丁·阿拉亞在巴黎的工作室,逐一欣賞正在做的高級定制。
社會變遷史
谷歌的目標是任何對文化抱有好奇心的人。項目被分為偶像、潮流趨勢、工藝探索以及時尚與藝術的關系四部分,用以幫助用戶更好地進行網站內探索。“時尚遠比人們想象的更深奧,衣服背后藏著許多故事,與音樂、文化甚至更廣闊的領域都有關系。反過來,我們穿著的也在影響文化。”勞特巴赫表示,“開放這個還屬于精英的文化領域,讓普通人也能從中得到滋養。”
在“偶像”板塊中,鬼才范思哲的靈感紛繁復雜——希臘羅馬文化、拜占庭藝術、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裝飾風藝術乃至美國的波普藝術。除此之外,范思哲還和表演藝術之間達成了默契的關系——話劇、舞蹈、歌劇,都可以在他設計的服裝上找到痕跡。克里斯汀·迪奧作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時裝設計師,“新風貌”使他一舉成名:不對稱裙子、垂直型服裝、O型、A型、Y型、H型、郁金香型、箭型……始終走在時尚最前端。
在“潮流趨勢”部分,谷歌抽絲剝繭般展示了從宮廷到民間的服裝潮流。18世紀,洛可可風格侵襲了路易十五宮廷生活和文化的一切領域,也讓法國一躍成為當時世界女性服裝潮流的代表。工業革命催生了市中心、百貨商場、鐵路等城市標志,王室權貴的專屬開始被資產階級接納和享受——在巴黎也出現了很多高級定制工坊。
谷歌也把目光瞄向了東方。20世紀20至40年代,是中國近代女裝最燦爛的時期,奠定了旗袍不可替代的地位,雖脫胎于清朝旗裝,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衣身更為合體,成為中國女裝的代表。有兩家中國博物館此次成為該項目的合作伙伴。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1萬余件,還有近千幅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為珍貴的彝、藏、羌的民族服飾圖片。上海觀復博物館演繹了從服飾和日用品,中國古人的品味變遷。例如一件清朝女長袍的袖口鑲黃色暗花緞,繡鶴鹿及牡丹紋,寓意“鶴鹿同春”、“花開富貴”。
潮流預測
該項目為時尚行業及專業院校的學生提供了相對專業的數據庫,同時還具有豐富的商業潛力,谷歌期待展開所謂的“機器學習”實驗,很可能實現潮流預測的效果。2015年起,谷歌就開始利用與時尚有關的60多億條搜索,研究代表當下的最流行趨勢。當時谷歌通過數據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是:三點式比基尼基本過時了,窄腿牛仔褲也將淡出人們的視線,當前,人們在谷歌上搜索的是薄紗裙、闊腿褲和慢跑褲。
在首份報告中,谷歌將流行趨勢分為“持續增長”型,如薄紗裙和慢跑褲;“短暫流行”型,如表情襯衫;“季節性增長”型,如春季常見的白色連體褲。同樣,谷歌將淘汰趨勢也分為這三種,“持續下滑”型,如腰部裙飾;“季節性下滑”型,如窄腿牛仔褲;“可能過時”型,如披肩背心。
時尚趨勢預測服務商WGSN的數據工具INstock采用了另一種方式預測趨勢,預測結果卻與谷歌預測的趨勢基本相同。谷歌時尚及奢侈品團隊主管麗莎·格林稱,谷歌已與Calvin Klein等大型時尚零售商合作,幫助它們實時將谷歌搜索數據整合到其時尚規劃和預測中。“我們有興趣成為一家面向品牌商的數字咨詢服務公司,而不僅僅是它們的廣告公司。”
利用博物館館藏服裝有關的數據進行潮流趨勢預測,對谷歌來說也充滿興趣和挑戰。“這是我們第一次以真正的方式做時尚,現在谷歌藝術計劃的架構是專為藝術而不是時尚而設計的。所以我們實際上改變了這個項目的元數據模式,添加了設計師、時裝品牌、制造商等要素。在網站內,我們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實驗,像不同類型數據的可視化。我們還將機器學習應用于這些豐富的新內容。” 麗莎·格林說。
在預測潮流上,基于圖像的識別,機器可以直觀地識別相似之處,然后將其分組。第一件事就是形狀和輪廓的變來變去,然后重現——這被稱之為趨勢。在這個基礎上,分析人員可以進一步探究:這些形狀和輪廓背后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會不斷回潮?就好像為什么破洞牛仔褲不斷成為“時尚”?
盡管能夠預測趨勢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但凱特·勞特巴赫否認了想用這種預測來謀利。“在這個平臺上,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沒有直接的商業價值。我們把它們從博物館中抽出來,全部放到這個平臺上,挖掘并使其可用,僅此而已。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可以了解到,時尚不僅僅是Instagram上看到的東西,也可以是來自博物館的歷史文化遺產。”
而這個項目更深遠的影響,或許可能改變未來的時尚教育——“數字技術、時尚專家和權威內容三者結合在一起,這種三角組合可以創造出真正有影響力的教育形式。一些頂尖的時裝設計學院,包括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英國中央圣馬丁學院、倫敦時裝學院和日本的文化服裝學院,也開始鼓勵學生使用We Wear Culture這個在線資源庫。“如果可以讓博物館里的文化遺產成為時尚教學的一部分,那么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方向。”勞特巴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