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萍??
有效教學是指,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教師以較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較高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我校的課題“講、學、議、練”四環節教學法談些心得體會.
一、自主學議——我的課堂我做主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化學教學中,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的法寶.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過程得到的體驗要比聽教師講授得到的多.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隨著學生之間不同程度的交往,互相配合,互相幫助,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都會悄然得到增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分組實驗時,兩位同學合作.在進行實驗前準備時,一位同學負責組裝儀器,另一位同學負責取藥品;在實驗過程中,一位同學負責操作,另一位同學負責記錄相關的實驗現象;在實驗結束后,一位同學負責收拾儀器、清理實驗臺,另一位同學負責做實驗總結.這樣,不僅能節約實驗時間,還能培養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
二、合作探究——我們一定能行
“學、議、講、練”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是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積極互動、平等對話、合作探究完成教學任務的程序.其目的在于轉變學生的化學學習方式,營造師生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體驗知識的探究過程,掌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科學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作為“學、議、講、練”四環節課堂教學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學、議、講、練”四環節課堂教學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結果.由此可見,“學、議、講、練”四環節模式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互助活動.
三、互講互議——大家共同成長
互講是指,教師、學生相互講解,對疑難問題誰知道就誰講,且以學生的講為主.教師以關注易錯的步驟、點撥學生的思維堵塞處、疏通困難的地方為主.對特殊性的范例、規范性的解題過程以展示為主.也就是說,學生隨便講,教師規范講.互議是指,師生之間相互合作、交流、質疑、多元互補,達到生成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新課程下的“學、議、講、練”四環節教學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的具體落實.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盡量多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強調“發現—探究”,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以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學生共同學習.例如,在“愛護水資源”這一課題的教學中,我考慮學生對水污染這一內容較熟悉,但對水資源的缺乏體會不深,設計了如下自主學習的課題:1.濱海水資源的分布及質量調查;2.濱海水污染與我縣的經濟發展;3.給縣政府的建議書: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4.給全校師生的倡議書:節約每一滴水.在開展這些活動的同時,我還教給學生方法,讓課堂變為學生討論、交流的場所,并及時點評和鼓勵,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目標精煉——學以致用促生成
生成不可能自發實現,而是需要教師下一番“捕捉”的工夫.在“學、議、講、練”四環節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信息是豐富的,但這些信息有些是有效的,有些是無效的,而且信息會瞬間即逝.這就需要教師做出細心的觀察、揣摩和判斷,及時捕捉有價值的信息,讓其成為生成性資源.例如,在“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檢驗”教學片斷中,學生提出了兩種方案.方案1:在溴乙烷中加入硝酸銀溶液,有淡黃色沉淀產生.方案2:先在溴乙烷中滴加氯水,再加四氯化碳,振蕩、靜置后,觀察到下層液體呈橙紅色.方案1的實驗結果:沒有明顯的現象;方案2的實驗結果:沒有明顯的現象,并且沒有分層現象.這時學生感到疑惑.為了深化動態生成,我趁機追問: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為什么方案1和2中沒有產生預期的現象呢?學生討論后,提出:溴乙烷是非電解質,其中的溴元素不是以溴離子的形式存在,所以加硝酸銀溶液不會產生沉淀,滴加氯水也不能將溴置換出來.這樣,學生經過設計實驗—驗證實驗—討論得出正確結論,找到了問題的本質:要驗證其中的溴元素,應使溴原子轉化為溴離子.
總之,“學、議、講、練”四環節教學,強調高中化學學習是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優化教學設計,促進師生互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