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容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下面就快樂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談點體會.
一、利用兒歌、順口溜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是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認數和數數”時,教師可以利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兒歌、順口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的順口溜:“1像鉛筆能寫字,2像鴨子水中游,3像耳朵能聽話,4像紅旗迎風飄,5像魚鉤把魚釣,6像哨子能吹響,7像鐮刀能割草,8像葫蘆上下圓,9像勺子能盛飯”.這樣,學生自然就會愉快地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輕松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
學生天真浪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課堂上,有時要玩一會兒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傳統的教學思想把這些特征視為影響學生學習的缺點加以約束,限制學生“動”,強制其聽課.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教師批評,家長責備,他們上課時像是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從而產生厭學情緒.游戲、玩樂是兒童的天性.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既有助于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數字5的讀寫”時,[JP2]教師可以設計“搶凳子”游戲導入所學知識:5名學生圍著4張椅子繞圈,其他學生唱歌,歌聲停下后,學生奮力搶屬于自己的座位,看誰的反應快.通過這個游戲,學生直觀地建立了數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復習了上節課有關“4”的知識,又引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JP]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趣味情境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學生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他們的認知活動都是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知識的積累和智能的發展也都是在無意識下完成的,他們一旦對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就會激發內在的學習愿望和學習動機,就會聚精會神,努力追源,并感到樂在其中.所以,創造學習數學的愉快情境尤為重要.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畫面、文字于一身,既可以將現實生活原汁原味地再現,又可以對客觀現實生活進行加工和提煉,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趣味情境,自然地把學生引入新課,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四、讓學生在數學情境中趣味盎然地學習數學知識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讓學生陶醉于數學情境之中,樂不思蜀.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師通過講故事、創設生活場景、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使學生置身于學習數學的氛圍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把課本上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編成一個個故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本上的圖片自己編故事.這樣學習算術,學生學得興高采烈,主動積極.
五、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
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學生好動,如果把他們好動的特點遷移到學習上,讓他們在學習中動手操作,就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擺小棍、圓片、三角形、小動物或算式等.在學生完成操作之后,教師要給學生反思的時間,讓他們對照自己所擺的結果進行思考:我是先擺什么,再擺什么,得出什么樣的結果.讓實際操作的全過程在學生頭腦中有比較深刻的印象.通過擺一擺、想一想、講一講,再引導學生觀察驗證,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這樣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地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數學課本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把它表達出來,并把知識融入到生活中,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并用快樂的心情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得樂,學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