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獻勇
實驗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實驗教學是否有效直接關系著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尤其是新課改以來,如何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教師關注的重要課題.在新課改下,要求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效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優化自身的知識架構,并通過在物理實驗中的學習深入了解物理知識的內在含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下面研究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進行演示方式的教學,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只是作為觀看者參與教學過程,不能完全明白物理變化的多彩.這樣的教學模式,讓物理實驗失去了本身的教學意義.因此,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豐富演示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物理實驗的演示過程中,使學生將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實驗中,從而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學到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光的色散”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演示方式,利用教學環境周圍的建筑進行教學,比如說噴泉等.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在雨后,天空中會出現彩虹,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物理現象?”巧妙地設置疑問后,教師開始演示實驗的流程,利用三棱鏡配合陽光下噴起的水柱,讓學生在晴天下看到真實的彩虹出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再進行光的色散原理、折射原理的講述,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隨著新課改的到來,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占有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讓學生以“小物理學家”的身份對知識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起到引導作用,通過一些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對更加深奧的物理知識進行探究,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發現中提高自己的物理水平.
例如,在講“歐姆定律”時,主要是研究電流大小的影響因素以及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先假設電阻不變,電流與電壓之間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在這樣的控制條件下,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到實驗的過程中,通過改變電阻兩端的電壓值,測量流過電阻的電流的大小.通過多組數據的測量,學生就會清楚地了解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電壓和電流之間的關系,然后在保持電壓不變的情況下,測出電流與電阻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就會明白電壓、電流、電阻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學到物理知識的原理,還能在動手實驗的基礎上學習探究知識的新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發現知識的意識,使他們不能利用生活中實際的例子進行知識的探究,導致學生只是枯燥地學習理論知識,不能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并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這樣,就會降低物理教學的意義.因此,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學會課本上的小實驗以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將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連接,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杠桿”時,教師可以根據生活中的杠桿原理進行講述.如,剪刀、扳手等生活小工具都是利用的杠桿原理.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采用的是杠桿原理?學生經過思考,就會想到蹺蹺板、吊車等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是應用的杠桿原理.這樣,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就會使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知識的存在,再通過教師的引導,就能提高學生發現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物理知識是抽象的知識.教師在講解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只是采用簡單的演示,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豐富課堂內容.
例如,在講“力的平衡”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如何將兩個力保持在平衡的狀態?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進行研究.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針對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進行研究,從而確定兩個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情況下才能保持平衡.
此外,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小組合作法等先進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在新課標背景下,要求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發現知識、探究知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