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書俊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學習的進步以及以后的發展都有重要作用.初中階段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關鍵時期.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還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注意聽講,提高課堂效率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注意聽講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初中生處于青春發展時期,思維和精力容易被分散,會產生注意力不穩定的情況.同時,較長時間枯燥的數學學習,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降低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要培養學生養成集中注意力聽講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具有好奇心的天性,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選用趣味性的例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已知雞兔總頭數35和總腿數94,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可以通過“設雞求兔”的方法,得出若全部是雞則有腳35×2=70,之后與實際的腳數進行對比,得94-70=24,依次求出雞和兔的數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這種趣味性的題目,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假設思考,從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善于思考,培養思維能力
缺乏創新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較大問題.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數學現象和數學問題進行深入發掘和探究,對前人的理論和成果進行大膽、理性的質疑和思考,培養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意識.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舉一反三的能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往往不勤于思考,只是一味地對老師講解的內容進行死記硬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討,探究數學問題的其他解題思路和方法,拓寬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創新的學習習慣,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從不同角度思考、使用不同的解題方法是學生思維靈活性的體現,對于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有重要意義.例如,在講“等差數列”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演示奇數列1,3,5,7,9,…,2n-1,進行求和的推導,得出奇數列的求和公式是Sn=n2,然后給出偶數列2,4,6,8,…,2n,讓學生自主推導,得出偶數列的求和公式.該道例題實際就是引導學生運用基本公式進行舉一反三的推理.學生可以結合等差數列的基本求和,根據奇數列的求導過程,推出偶數列的求和公式為Sn=n2+n.這樣舉一反三地求導推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聯系實際,運用數學知識
初中階段是學生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基礎的重要環節.在此期間,養成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能使學生受用終身.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創造更好的生活和未來.生活是知識的源泉,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是將知識運用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設計數學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注意和生活現象相結合,從生活中出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使其積極投身到數學課堂的討論和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究,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和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例如,在講“盈余補虧思想”時,教師可以根據全班的春游活動,需要租大巴車,若每輛車容納22人,就會有5人沒有座位;若每輛車容納26人,就會有15個座位空出來.那么,每輛車容納25人,會空出多少個座位.這樣,使學生發現數學無處不在,從而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學生可以根據題意,結合教師講的公式,推出車的數量為(15+5)/(26-22)=5,共有5×22+5=115人,即可計算出需要5輛車,會空出10個座位.通過春游的例子,使學生用數學思維去看待身邊的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教師在初中階段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涉及學生學習的各個過程和環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注意聽講的學習習慣.同時,引導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