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曾憑借其“簡易高效”、便于教師組織教學的優越性受到教師的青睞,但在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學案導學”因其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培養,能夠克服傳統教學模式自身難以克服的諸多弊端而被逐漸重視和推廣.
關鍵詞:學案導學高中物理教學
現階段,高中物理教材涵蓋力學、電學、磁學、熱學與光學等內容,其中概念課與規律課是高中物理最主要的兩大課型.長期以來,單向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曾憑借其“簡易高效”、便于教師組織教學的優越性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學案導學因其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克服傳統教學模式自身難以克服的諸多弊端而被逐漸重視和推廣.
下面筆者以“楞次定律”這節規律課為例具體闡述導學案的使用.
一、教師出示學案,明確學習目標
學案導學是教育改革下的產物,是將新課程理念付諸教學實踐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師有責任支持、嘗試,并不斷完善.學案導學所倡導的交流、合作、探究學習理念,無疑是進步的,它把過去教育關注的教師怎樣“教好”轉移到學生怎樣“學好”上來,為教育指明了方向.當然,教學模式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什么樣的新興模式,都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并不斷完善.教學始于目標,也終于目標.正如布盧姆所說:“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起點.”因此,學案導學實施的第一個環節是,課前向學生出示學案,運用嚴謹的語言準確表述學習目標以及學習重、難點,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指明方向.學案導學要想更好地應用于物理學科,既要符合其倡導的先進理念,又要結合自身特點做相應的調整,教師出示的學案是十分關鍵的,并且需要不斷完善.
二、學生依案自學,教師依案導學
實施學案導學教學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新課程理念在物理教學中積極實踐的具體體現.實施學案導學,使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和自主性的探究能力培養得到保證,也使教師的教學主導性作用得到有效而有形的體現.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借助于學案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以類似科學探究的方式展開學習活動,通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和探究,弄清事物發展變化的起因和內在聯系,從中探索出知識規律的教學模式.其過程:學生依據學案自學,完成導學案中的預習案部分.教師依據學生完成的情況分析學情,找出教學的突破口,明確引導的方法、手段.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教師通過演示磁鐵在不接觸鋁盤的情況下控制鋁盤的運動,與學生的磁鐵不能吸引鋁的固有觀念沖突,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接著,教師讓學生重現上一節課探究感應電流產生條件的實驗,一方面讓學生復習舊知識.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磁鐵靠近和遠離螺線管時電流計指針偏轉方向是否一樣,以及N極和S極分別靠近螺線管時靈敏電流計指針偏轉方向是否一樣.教師進一步設問:感應電流的方向與什么物理量有關呢?學生通過對比不難給出合理的猜想:感應電流的方向可能與原磁場方向和通過線圈內部磁通量的變化有關.整個環節,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親自觀察實驗現象,親自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嘗試解答,實現了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學習.
三、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參與
當學生猜想出感應電流的方向可能與原磁場方向有關,還可能與螺線管內部磁通量變化有關后,接下來就要通過實驗探究它們之間究竟遵循怎樣的規律.在探究過程中,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務:實驗需要哪些器材?實驗電路怎樣連接?實驗過程中需要觀察和判斷哪些物理量或物理現象?如何根據現有器材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實驗方案等.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這是教師參與下的小組合作探究.實驗目的決定實驗方案,方案又是選取器材的依據.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探究感應電流方向與原磁場方向及線圈內部磁通量變化關系的實驗目的出發考慮器材的選取、實驗方案的設計以及需要觀察和判斷的物理量等.這樣,學生容易考慮到可以用靈敏電流計判斷感應電流方向,條形磁鐵控制原磁場方向和線圈內部磁通量變化.按照教材中利用靈敏電流計的偏轉判斷感應電流方向,則需要提前用試觸法弄清楚電流計指針偏轉方向與電流流向的關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可否利用現有的發光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判斷感應電流方向,并最終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實驗方案(如圖1):首先明確螺線管繞向,然后觀察和判斷N極插入和拔出時原磁場方向、磁通量變化、二極管發光情況,并據此判斷出感應電流的方向和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再把N極朝下換成S極朝下,重復上述實驗過程.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始終參與其中,當他們探究出現偏誤或碰到困難時給予及時指導,保證實驗順利進行.
四、學生展示成果,教師釋難解疑
在學生合作探究后,教師組織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分析實驗現象,并嘗試總結實驗規律.經過小組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集中解決.由于楞次定律涉及因素多、關系復雜,且規律隱蔽,學生即便探究出感應電流方向與原磁場方向以及線圈內部磁通量間的一一對應關系,也很難總結出其中的規律,這時需要教師答疑解惑,借助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進行總結.學生容易發現:當螺線管內部磁通量增加時,感應電流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反;當螺線管內部磁通量減少時,感應電流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同.教師進一步解釋、整合這兩條結論得出楞次定律的內容.接著向學生介紹楞次并不是通過一次實驗就得出了定律,而是通過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艱辛探索才得出來的,借此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會“導”,需要教師有豐富的知識,高妙的教學機智,精湛的教學藝術.教師可采取兩種方式,即點撥或精講.
五、學生達標訓練,教師講評矯正
遺忘從學習后即刻出現且呈現先快后慢的特點.“學案”中的訓練題,教師要督促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從而及時了解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根據反饋結果,及時矯正,并補充補償性練習題,給學生內化、整理的機會,把知識納入到個體的認知結構.因此,當學生理解了楞次定律的內容,理清了楞次定律中所涉及的因果關系,熟悉了楞次定律的應用步驟后,教師應該立刻讓學生進行達標訓練.達標訓練,不僅是學生運用和拓展新知識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反饋學生掌握情況的途徑之一.正如梁富老師所說,鞏固練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好辦法,及時進行鞏固練習,可以使學生及時反饋,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達標訓練設置的題目一定要精挑細選,緊扣所學內容.以下面的一道題為例.法拉第最初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裝置如圖2,金屬環上饒有A、B兩個線圈,當S閉合瞬間,B中電流計中的電流方向是怎樣的?
在上述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運用了哪些基本的知識方法、技能、技巧、發生了哪些錯誤,原因何在.同時,還要對問題進行發散式延伸.
六、學生歸納總結,教師補充整合
在學習一堂新課后,重點內容要加以概括歸納,梳理成線,加深學生的印象,指出易疏忽的知識點,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學生要學會及時歸納總結.歸納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重要規律,整理典型題的解題思路,總結解題方法與技巧等.教師要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補充整合,把本節課所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學習方法、思維策略整合起來,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使他們形成更高層次的知識結構.另外,教師要把學生“學案”中的作業設置成難易不同的練習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做.推薦作業保證了“學案”的完整性,既面向全體,又分層施教,有利于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
總之,學案導學課堂探究教學不同于其他教學手段的特點是“導學探究”.學案作為導學探究的載體,主要是通過問題情境來體現“導學探究”.這就要求學案中設計的問題情境,既要源于課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既要有難度,又要與學生的思維水平相吻合,達到“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同時,教師還應重視課堂上的導學探究,實現師生間的雙向互動,堅持以學定教的原則,體現學案導學探究的優點.編制科學合理的物理導學案是前提,靈活規范的實施程序是關鍵.
參考文獻
范增民.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劉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現狀和策略研究[D].揚州大學,2013.
高變英.學案導學的教學實踐與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徐金月.學案導學高中物理課堂探究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薛彥濤.“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