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景莉
學生之間必然存在差異,而教師應根據這種差異,布置不同的任務,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都能夠參與學習。研究學生的差異性,實施差異教學,也是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的必然趨勢。
一、傳統課堂與差異課堂的區別
1999年,美國的卡羅爾·安·湯姆林森(Carol Ann Tomlinson)提出了傳統課堂與差異課堂的區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學生差異的重視度不同。傳統課堂只有在出現問題時才會想到學生的差異性,而差異課堂將學生的差異性貫穿于教學的每個環節。二是評價時間不同。傳統課堂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之后進行,差異課堂則將評價融入整個教學過程,并可即時調整。三是對“優秀”的定義有差異。傳統課堂上的優秀比較單一、固定,而差異課堂的優秀則是根據學生起點和進步而定義的。四是教學方式不同。傳統課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差異課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采用分層教學法。五是教學安排的依據不同。傳統課堂主要根據教材安排教學,差異課堂則主要根據學生的水平、興趣安排教學。六是教師角色不同。傳統課堂上教師居于主體地位,而差異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七是作業類型不同。傳統課堂上布置相同的作業,而差異課堂則布置多種類型的作業供學生選擇。以下將分別從不同方面討論學生的差異性及相應的教學策略。
二、根據學生學習起點的差異性設計教學
起點差異是指針對某個知識點,不同學生對其了解程度不一樣。針對起點差異,教師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指導語,采用不同難度的任務,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幫助,引導起點較高的學生拓寬視野,幫助起點較低的學生夯實知識基礎。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起點上有所提升,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信息時代的學生,擁有不斷拓寬的學習渠道,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往往已經獲得了一些相關的認識。因此,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找準學生新知識的認知起點。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通過與學生的問答,發現學生認識的起點有五個層次。第一層,在與教師的一問一答中,能發現圓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如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且長短相等;第二層,教師提出問題“如果讓你在圓里畫出半徑,可以畫多少條,每條有什么關系?”,學生能夠自己探究該問題的答案;第三層,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發現圓半徑和直徑的特點,但還不能對其進行解釋;第四層,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找出圓半徑和直徑的屬性,并能對其進行解釋;第五層,能夠利用圓半徑和直徑的特點,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于是教師根據學生對圓認識的起點差異設計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三個問題。問題1:圓有什么特征?通過圓的特征解釋為什么車輪是圓形的。問題2:用尺子從不同角度量一量圓的半徑并總結特征,如果不用尺子,你怎樣發現這些特征?問題3:在圓中畫出半徑,試試可以畫多少條?用尺子量一量,看看這些半徑是否相等。用同樣的方法畫直徑,并測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學生如果能夠順利解決問題1,則無需再處理問題2和問題3;如果在解決問題1上有困難,就轉向問題2,以此類推。這樣,就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并都能夠在自己的起點上有所突破。
三、根據學生思維的差異性設計教學
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能反映出學生之間的思維差異。如有的學生思維創造性強,但不夠嚴謹;有的學生思維有序性強,但不夠靈活。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開展分層教學。如在教學“搭配的問題”之前,為了解30名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差異性,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男子足球1/4決賽有八組球隊,如果將其分為A、B兩組,A組包括葡萄牙隊、德國隊、洪都拉斯隊、尼日利亞隊;B組包括阿根廷隊、南非隊、丹麥隊、哥倫比亞隊。A組每個隊和B組每個隊都要踢一場,組內不進行任何比賽,共需要踢多少場?
通過測試發現,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盡相同,有的用連線法,有的用計算法,其中有12名學生解答錯誤。在錯誤解答中發現,有些學生連線很隨意,說明對題意還不理解;有些學生連線時出現了重復或遺漏,說明思維無序或混亂。教師根據全體學生的解答,將學生的思維情況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題意理解不清楚,無法獨立解決問題;第二層,能看懂題意,但是思維較混亂,不能將直觀圖轉換成數學符號,解答有疏漏;第三層,思維有序,能夠將問題轉化成數學符號進行計算,能夠獨立解出正確答案;第四層,思維有序,能夠利用數學符號計算,能獨立正確求解,還能夠清楚解釋算式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了三個級別的問題。問題1:兩件上衣和三條褲子有幾種搭配方式,用算式表示,并通過畫圖解釋算式。問題2:兩件上衣和三條褲子有幾種搭配方式,在頭腦中想象畫面,記錄答案。問題3:兩件上衣和三條褲子有幾種搭配方式,通過輔助工具擺放,記錄答案。如果學生能夠順利解決問題1,則無需再處理問題2和問題3;如果學生不能解決問題1,則轉向問題2,以此類推。
以上分層設計的任務,使一些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問題1中體會乘法和搭配的關系;另一些學生在問題2中充分體驗有序思維;只能解決問題3的學生,通過實物擺放,在操作中思考,為思維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直觀經驗,增加了表象素材,因此也使思維得到了鍛煉。
四、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差異性設計教學
所謂探究能力是指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通過觀察發現問題,通過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教師要考慮到學生探究能力的差異而設計有梯度的任務。
如怎樣用12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怎樣計算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這是典型的探究性問題。教師可以設計從易到難的三級任務,供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究。如A層次,能夠想出一種拼法即可,可利用工具擺放;B層次,拼出所有拼法;C層次,不僅能拼出所有拼法,而且要找出其中的規律。其中A層是所有學生都可以探究到的直觀解決問題的水平;B層在A層的基礎上鼓勵思維發散,并引導學生深入探究;C層在B層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綜合利用更多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探究能力。
總之,教師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實施差異化教學,這樣才會使學生不會因為差異而阻礙了發展,反而因為差異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