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匯儀
自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語文課堂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行課堂與教學理論提倡學習者對知識的學習,是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鑒別新知識的合理性,最后重新建構個人化知識的過程。這就意味著現今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教師按部就班地、原封不動地實施預設教案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各種學習資源,通過各種活動而形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因此,重視課堂動態生成是時代的呼喚,是新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倡導的新理念,它要求教師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教學。有動態生成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充滿激情的向往,教師在課堂上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解答疑惑、教授學習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學習活動,師生間、生生間、學生與文本間,都會碰撞出許多精彩的火花。但在促成課堂生成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對課堂生成的認識常常發生偏離,也會導致課堂為生成而生成,或使生成流于形式、華而不實等現象出現。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課堂動態生成要避免以下幾種傾向。
一、輕預設重生成的傾向
課堂預設是指教師為課堂教學所進行的規劃、設計、假設和安排。動態的生成是指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偏離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方案。課堂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因素,但如果過分強調預設,課堂教學將會變成教師的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使課堂缺乏活力,不利于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如果過分強調生成,教師就會缺乏精心的準備,缺乏對教學目標的預設,課堂則容易變得無序、失控、自由化。因此,靜態教案的預設與動態思維的生成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都是保證課堂實效、高效的重要因素。
以《中彩那天》的教學為例,文章以汽車的得而復失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為線索展開敘述,這一動人的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讓人懂得,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為珍貴。整篇課文最困惑學生的就是那個似懂非懂的“道德難題”,它在文章中是所有矛盾的匯聚點,主人公的情感變化皆因它而展開。只有理解了“父親”的道德難題,才能深刻體會到“父親”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多么的不容易,“父親”身上誠實的品質是多么難能可貴。可是,一位教師因未能把握好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進行正確的預設,就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拋出了“假如你是父親你會把車還回去嗎?”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辯論。因學生這時對文本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思考該問題時只會依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來作答,所以一部分學生就會有這樣的看法:我不會將車還回去。這樣的問題設置與引導,把原本應該是從文本中感受“父親”誠信品質的教學重點,變為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該不該講誠信,這是無法達成教學目標的。如果這位教師能將教學的預設確立在探究“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上,即理解“道德難題”之難,并學習作者是如何寫“父親”的為難,讓學生體會到在如此為難的情況下,“父親”依然堅持把車還回去,從而體會到人物的精神品質。學生在這樣的預設中生成,才有利于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沒有經過精心預設的生成,是無根的、無效的。所以,教師在預設問題時,應站在生成的高度來優化課堂預設,使預設與生成和諧有效,使預設與生成在課堂上能達到一種平衡。
二、忽視生成規律的傾向
課堂動態的生成使語文課堂變得鮮活、靈動,充滿了情趣。動態生成的原因是教師與學生的思維火花發生碰撞的結果,而不是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預設的問題,它往往具有不確定性,是難以預測的。雖然生成是靈動的,但并非無規律可循,如果忽視課堂動態生成規律的存在,則可能會使生成變得盲目、毫無價值。
一是忽視課文朗讀生成規律的指導。課文朗讀指導在課堂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朗讀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閱讀教學的首要要求,不僅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有規律、有方法,朗讀課文時學生的動態生成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朗讀過程中,因為學生的個體語感、語言表達能力、成長經歷、生活經驗不一樣,故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樣,呈現出來的朗讀效果也有差異。大多數學生在朗讀時最易生成“無情感朗讀”和“讀音不準”的現象,教師如果能把握這一生成規律,就能更好地預設學生在朗讀時可能出現的情況,并對學生朗讀時出現的偏差進行有效指導或評價。
二是忽視語言訓練規律的生成。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在語文課堂中教師經常會對學生從聽、說、讀、寫這幾方面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在進行口語交際這一語言訓練時,學生最易生成“表達意思不完整”“語言表達不規范”等現象,教師如果能準確發現并把握這些生成規律,就能發現學生在語言表達時存在的問題,并給予有效指導。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書寫作業、合作學習、探究過程都有其生成規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生成規律,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三、漠視非預設性生成的傾向
生成是課堂教學中最美麗的“風景”,預設性生成與非預設性生成都是課堂上師生互動的結果,兩者相互輝映,展現學習之美。對于非預設性生成的處理,有些教師擔心把握不好、運用不當會偏離教學目標,因此在面對課堂的非預設性生成時多采取漠視的態度,如果長期如此,勢必阻礙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面對非預設性的生成,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善于捕捉、判斷、取舍,從容應對,在正確把握文本價值取向的基礎上,巧妙引導,讓精彩的非預設性生成成為有價值的課堂資源。這就要求教師有更充分的心理準備和資源儲備,才能在這種情況下發揮處變不驚和隨機應變的智慧,提高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上的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更有利于課堂動態生成。當然,動態生成的課堂也給教師帶來新的挑戰。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教師要及時反思總結。當膚淺無效的生成和偏離文本的生成出現時,教師就要巧妙處理,避免走入動態生成的誤區;當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成出現時,教師就要靈敏捕捉,充分利用生成性資源,調整預設,使師生間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交鋒,使師生都有所發現、有所思考。只有對課堂動態生成進行精心的預設,對生成規律準確地把握,多關注課堂上非預設性生成,善于抓住課堂上的瞬間,從學生的認知需要出發,因地、因時、因人實施新方案,才能將課堂教學進行到底。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