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富
創新是推動社會向前進步的源動力,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關鍵因素.創新教育改革應認清教學本質,即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并從兩個維度“破冰”,提高創新教育的成效.中學數學教育需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加強創新教育.在中學數學教育中,教師應該重視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在數學教育中,教師應該具備創新意識
創新教學活動主要由兩個維度內容建構而成,一是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二是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在中學數學創新教育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性力量,其自身素質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換言之,在中學數學創新教育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就要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
1.求異思維.創新過程是追求新事物的過程,是求異的過程,是打破陳規的過程.具體到數學教學中,創新既表現為利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又體現在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這是一種求異思維的體現.然而在數學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師引導,教師的思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主觀意識.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就要敢于“不走尋常路”,敢于跳出單一循環的教學“窠臼”,積極探索新的教學路徑.比如,“有理數乘法”.這部分內容中包含了“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的理論.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有些教師要么是“照本宣科”般灌輸理論,要么是列舉諸多實例證明理論,如此刻板生硬的教學模式,自然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適當求異.例如,提出問題:三數相乘同號也得正、異號也為負嗎?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不同的角度驗證理論正誤.
2.質疑思維.創新過程是基于舊事物基礎上將其推向新的發展局面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須對舊事物的必然性提出疑問.這是創新的前提.由此可見,質疑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勇于提出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新的解決途徑.然而在傳統的教育思維束縛下,教師已然成為“權威”的化身,教學中鮮有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為打破這樣的教學僵局,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思維特性,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質疑,并鼓勵學生探究創新.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措施
1.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常規方法是我們認識問題、事物的一般性方法,但是立足不同的視角,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方向認識問題、事物.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教育學生掌握常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這是應試的基礎.然而為契合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要求,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打破常規,敢于設想創新.比如,“乘法公式”.這部分內容包括平方差公式.有些學生僅僅學會將公式運用于一般計算問題中,但缺乏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打破常規,將平方差公式用于乘法計算中.如,在25×15的計算中,即可利用平方差公式轉換為202-52.
2.巧用變式訓練,拓寬學生的思考維度.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傳授基本的數學技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還需要拓寬學生的思考維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變式訓練,即在教學中將原命題中的條件、內容抑或結果等因素適當變換,設計出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辨析方法.如此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邏輯推理訓練,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使學生透過一道題的解法掌握一類題的解法,促進學生的數學知識系統化、結構化、網絡化,并為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奠定基礎.
3.引導學生實踐.正所謂實踐出真知,當然創新也需要得到實踐的檢驗.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同時,應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講“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踐,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為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奠定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三個人的學習小組,并帶領學生到方方正正的操場上進行“比誰走得快游戲”.即要求各個小組,分別選出兩名身高大體相似的同學,一個同學按正常步行速度沿著操場邊緣走半圈,另一個同學也按正常步行速度沿著操場對角線走,其余一個同學則計量兩個同學走到終點的用時.這樣可以得出沿對角線走的同學比另一同學用時少的結果.通過如此實踐過程,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