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蔬菜雜志社賀歡 岳陽市蔬菜辦公室 晏云華
一枝獨秀:直銷為主,多渠共生
——訪湘陰縣合湖蔬菜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徐蒙
長江蔬菜雜志社賀歡 岳陽市蔬菜辦公室 晏云華

蔬菜直銷,以門店為依托,消除社區蔬菜供應網點空白、發展蔬菜批發零售直銷對接的一種新模式,如今在大街小巷已不乏蔬菜直銷店的身影。它們的設立,于民而言,帶來的是一出家門即可選購的便捷;于商而言,選擇的是高昂成本下的零售網絡覆蓋;于蔬菜產業而言,意味的是批發、零售等多業態并存并補充發展的格局形成。
蔬菜直銷是蔬菜產業在新時期為迎合市民需求而發展的產物,也是眾多蔬菜合作社等新型主體躍躍欲試的營銷模式,然卻因多種因素嘗試成功者甚少,聲名遠播的更是微乎其微,而湘陰縣合湖蔬菜專業合作社,建立了湖南省第一家蔬菜直銷門店,成本無礙發展的同時經營還甚為紅火,于此之外還陸續開拓了多種暢通銷路,成為了直銷體系中的一枝獨秀。
記者:蔬菜直銷是近年來蔬菜產業中興起不斷的一種營銷模式,但因種種緣由眾多蔬菜直銷店經營難以為繼,而在這種普遍形勢下,貴合作社開設了湖南省第一家蔬菜直銷門店,其運營一直以來還都頗為興旺,不知其中有何經營秘訣?
徐蒙:開設蔬菜直銷門店,我們的確是湖南省范圍內最早嘗試的,目前已發展至5家直銷超市,其中4家分別位于湘陰縣的城關建新路農貿市場、高嶺農貿市場、及東茅路精密花園小區等地,總營業面積1000余m2,一家位于長沙市開福區金霞苑,營業面積3000余m2。
作為本縣第一家蔬菜直銷超市,為了迅速打開市場,我們做了半年的大力宣傳和促銷工作,力求以產品與價格的雙重優勢來培育客戶消費的依賴性,收效明顯,加之本身門店的地段優勢就較突出,位于城區中心,人流量大,消費力高,由此幾家門店都于當地扎穩了根,經營也越發順當,年總銷售量達 400 萬kg,銷售額 2 000 多萬,利潤也比較可觀。
記者:作為直銷門店蔬菜產品的供應主體,合作社在種植生產上游這一塊發展境況如何?
徐蒙:我們合作社從2009年發展至此,已逾7年之久,旗下流轉土地共116hm2,社員達150余人,蔬菜年產量2500t,年銷售額5000萬元。其中設施面積18hm2,種植黃瓜、辣椒、白菜等40余種應季蔬菜,而近100余hm2的露地面積則以芽白、結球甘藍及南瓜等少量管理粗放型蔬菜種植為主。數年經營以來,基地基礎建設已相當完備,除去排灌溉、水路渠等基本配備外,合作社還建有集約化溫室育苗設施、凈菜預冷庫設施、商品化凈配菜加工包裝區及生產人員辦公生活區,已然是一個配套較為成熟的生產綜合體。
而在生產管理上,合作社經多種探索多次嘗試,已尋摸到一條既科學又適用的管理模式,由合作社以每 667 m2低于 400元流轉費的價格按品種分類將土地承包給以戶為單位的農戶,而合作社負責供應所需生產資料、組織收購、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技術培訓交流及提供運輸、貯藏、包裝等服務,并為激發農戶種植積極性而制定產品分級激勵機制,但為保證農戶基本利益也提供最低價保障,由此形成了生產的良性循環,在這種有效機制的運作下,基地農戶每年純利潤達到了每人七八萬元。
記者:在蔬菜直銷上大獲成功外,為鋪開營銷網合作社又開辟了哪些銷售渠道?效果如何?
徐蒙:蔬菜直銷模式成熟推行后,隨著基地的面積不斷擴大、管理不斷成熟、生產力日漸提升,我們又開始探索營銷新模式,后開設了一家檔口批發部,每日配送需4~5臺車,年蔬菜供應量達到了1000萬kg,銷售額達3000萬元左右,雖然平均利潤不及門店高,但也占據著量大的優勢;在如今市場風險愈發難以預測的今天,為提高風險抗御能力,我們施行了以銷定產的方式,開辟了訂單配送模式,目前已開發周邊學校、二級批發商、企業、酒店等四五十家客戶,配送量達到了總生產量的80%份額;同時基于網絡時代對蔬菜消費行為的影響,我們也力求與時俱進,于2015年興建了網絡商城,正在逐步發展與完善。
從這種種渠道的所需來看,其實基地所產蔬菜量并不能滿足銷售需求,為此我們平日里都要進行大批量的收購活動,如從批發市場、其他合作社、基地等處采購,以豐富產品多樣性及提高供應量。
記者:從生產到銷售,合作社經多年探求已成氣候,想必也將不斷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而截止到目前是否還存在一些因素困擾著合作社的發展?
徐蒙:大體上合作社的發展不錯,但論困擾,主要還有以下幾點: 一是自然災害問題,2016年的連續暴雨對基地來說就是一場意外的災禍,當時正處生長期的應季蔬菜基本全部被淹,損失達到了上百萬,機器設備也損壞不少,后面的些許補貼我們也都返還農戶了,大部分損失還是由合作社一力承擔;二是人才問題,這也是一個普遍存在于新型經營主體間的老大難問題,大多數合作社都選址于小城市小縣城,更甚者位于鄉村偏遠地界,周邊的環境對高學歷人才而言構成不了多大的吸引力,更別提長期駐留,而即使相中了,也多圖安逸,傾向于管理層面的工作,難以長久從事又苦又累的技術工作;三是融資難問題,我們之前嘗試過多次農資貸款,卻因無固定資產抵押而受限,以銀行標準來說合作社現有資產都不符合要求,因此一直被攔在貸款門檻之外而深感無奈,由此導致發展過程中因資金運轉不暢而捉襟見肘;四是補貼問題,如今農業發展已成國家倡導大事,中央下批的政策優惠不少,但是國內蔬菜合作社不勝枚舉,“粥少僧多”的形勢導致實際上受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照拂甚少,單憑自身擋風抗雨實在是身單力薄。
記者:多年經營下來,合作社在自身榮譽及周邊幫扶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未來一兩年將有怎樣的規劃前景?
徐蒙:憑借一路暢通的銷售布局及完善的蔬菜生產體系,合作社所獲成績驕人:2012年和2015年經驗收被評定為“國家蔬菜標準園”;2013年被農業部、科技部及中國婦聯確定為“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2015年成功申請通過了“廖小東”商標,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地認證,同時園內6個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而于周邊帶動方面,合作社也是傾力傾心,帶動周邊1000多農戶發展蔬菜生產,在種植、運輸、加工、銷售過程中吸納當地剩余勞動力 500多人就業,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些與其說是我們努力后的成果,不如說是我們對社會的一份責任與擔當。
今后的日子我們將竭盡所能壯大自我、惠澤他人,通過嘗試新優品種引進以更新現有品種類別,為直銷及配送尋找更多的消費群,拓寬更多的銷售渠道,同時我們也將繼續密切跟蹤當地政府的“萬畝蔬菜園”項目,爭取以牽頭角色響應政策引導,進行基地的更大范圍擴建與標準化建設。
10.3865/j.issn.1001-3547.2017.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