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人們叫她敦煌女兒,可她生在北平,長在上海,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專業。25歲那年她前往大漠深處,與莫高窟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守護國寶54年,發表論著百余篇,從青春年少到滿頭白發,只是為了與莫高窟的千年衰亡之命搏上一搏!
1.把保護石窟當成一份終生事業。
“為什么來敦煌?”直到現在,這仍是樊錦詩被人無數次追問的問題。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愛上了莫高窟,把研究、保護石窟當成了一份終生的事業。”上世紀60年代的敦煌,條件還十分艱苦,住土房,睡土炕,吃雜糧,喝宕泉河水,辦公室沒有電燈,宿舍里也沒有電燈,一到晚上,宿舍里點著煤油燈,莫高窟更是一片漆黑……她說:“我來的時候,研究所的隊伍已經擴大至40余人。常書鴻和段文杰這些老一輩敦煌人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下都能堅持下來,他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
2.理想與意志成就“數字敦煌”。
2014年8月1日,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正式運行了。自敦煌莫高窟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隨著游客的逐年增多,狹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畫開始不堪重負。“不讓看不行,看壞了也不行。”樊錦詩陷入保護與開發的矛盾之中。檔案數字化,這給了樊錦詩一個啟發,她想能不能讓游客在洞窟外面看?后來才明白,以當時的技術這一點根本做不到。只是她不放棄,和同事們試驗了好幾年,“數字敦煌”終于成功問世。世上有很多事,總是少數人在沖刺、挑戰,做到卓越,這是理想與意志的成全,正如樊錦詩和“數字敦煌”。
運用示例
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這是屬于莫高窟人獨有的精神特質,是“莫高精神”,同樣也是樊錦詩一生的寫照。幾十年的光陰,她沒有獻給愛情,沒有獻給家庭,卻獻給了大漠,獻給了祖國。她用花樣年華的勇氣,堅守著一生的摯愛,讓飛揚青春的智慧,保全了璀璨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