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娟
摘 要 高三生物總復習階段,練習、考試與講評是必不可缺的,其中去解決生物習題講評是提高生物復習質量重要的環節。習題所提供的問題情境,需要探索思維和整體思維。因而可培養人的觀察、歸納、類比以及尋找論證方法,精確地、簡易地表述等一系列技術和能力。積極高效的講評課有利于加強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節,糾正學生認知中的錯誤;提高學生的變式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尋找高效的習題課教學模式。就如何提高習題課的教學效果做了一些實踐,總結出了一種“四步走”的題課教學模式。
關鍵詞 “四步走”教學模式 習題課 講評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生物習題講評是高三生物復習中重要的環節。但有的教師在習題課上總是按照從第一題到最后一題的順序評講,這種方式從表面來看,似乎顧全大局,所有題目都講到了。可是,這種講評方式弊端很多。例如,少部分學生做錯的題,在大部分學生看來可能不成問題,這樣就難于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另外評講時間分配不合理,重難點很難突出;這種講評課以教師講為主,難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習題課的教學效果,并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實踐,總結出了一種相對有效的“四步走”教學模式。
1 “四步走”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思路
1.1 第一步“邊做邊思考”
在試卷頭上設置一個小表格,學生填出不會做的題目題號,并歸納出可能涉及到的知識點,便于教師批改時初步了解學生的情況。教師改完后,再總結出學生錯的多的題目以及涉及到的知識點,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例如,表1是某張試卷中學生所填內容的節選。
有了這張表格,學生在復習時就能有針對性地加強薄弱的地方。
1.2 第二步“自主糾正,反思內化”
教師改完試卷后,及時將試卷和答案一起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一天核對答案。學生自己分析簡單的題,標記不該錯的題。在核對答案后,不少學生會發現:很多題目錯不是因為自己不懂,而是審題不清或者粗心造成,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學生列出粗心致錯題,每次統計有幾題是這樣的情況,自我警示。當學生發現這種低級錯誤越來越少,也會有一種自豪感。學生對有的題目是真得不懂,這說明他們并未學好該部分內容,是知識盲點,需要下工夫,從基礎內容重新復習,做到查漏補缺。復習時,學生還可以根據表格提示內容去重視自己的薄弱點。
1.3 第三步“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每節課前面一段時間(約15 min),學生前后座為一個小組,經過互相幫助和討論,把一些難度小的題解決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要及時點撥。這樣,在教師幫助下,60%以上的題都不需要再講解。重點討論的問題一般是:① 自查不能解決的問題;② 優秀解題方法交流,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取長補短,集思廣益,促進智能發展;③ 全班出錯率較高、得分率較低的題目及相對應的知識點。
1.4 第四步“變式綜合”
教師引導學生將比較難的題按知識點分類,將相同知識點的題集中在一起,對每個知識點找一個最典型的題目分析。之后,再讓學生去解決其他的題,真正做到舉一反三(約20 min)。同時,教師注意可改變條件,進行變式訓練(約10 min),挖掘知識間內在聯系,培養學生思維的概括性和嚴謹性。教師設計變式訓練時,要注意針對性,以練促思,以練促改,練中悟法。通過練習,促進學生運用總結、歸納出來的規律、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以鞏固矯正成果。
試卷講評完后讓學生對自己的失分進行總結、反思,填到試卷末尾的表格(表2)中。
2 以具體課例來說明四步走模式的實施過程
2.1 過程
以2013年的江蘇生物高考卷為例,一般這份試卷的講解要花2課時,以選擇題部分為例,說明四步走模式的具體實施課程。
第一步:課前從設置的表格中已經統計出學生認為自己不會做的題有3、4、8、10、12、15、22、24。這說明這些題涉及的知識點是全班學生都可能遺忘或一知半解的,因而看到題目覺得不會做。而筆者在批改時發現5、9、11、18、19、20、23、25題錯誤率高。這些題是學生認為自己會做,但是大部分都沒有做對的題,說明他們可能對知識沒有理解透,也可能審題不仔細,或者有粗心的毛病,看書不認真,教材中的內容都沒記住。
第二步:對全班學生的作業情況了解后,教師將試卷和答案提前一天發下去,請學生自己核對,在每個錯題前標記出錯誤原因:是真的不懂,還是粗心,還是沒審題……并將信息集中好后填到試卷前面設置的表格中。
第三步:上課的時候,教師再次征求學生意見,得出第4、8、9、10、11、12、15、19、20、22、24、25題是看了答案后還不清楚的。接下來,對于難度很高的題目例如第8題,可以不要求學生去討論,請學生用15 min時間,分小組討論其余的題。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對答案,而是找出每個選項錯在哪,并且改正過來。最后,每組派一位學生分題匯報討論結果,如果某些細節還有錯誤,教師要及時進行糾正和講解。
第四步:在學生匯報結果時,筆者發現學生難以自己理解第8、10、19、22、24、25題,也就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了,需要教師精講。于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歸類。例如,第8題和22題涉及知識點都是遺傳學上染色體的識別和基因的分布與擴增。所以重點以第8題為例來講,如果染色體與平時看到的不大相同,為端著絲點時(圖1),同源染色體數目的識別,突出解題方法:數染色體數目就是看著絲點數量,同源染色體看是否能配對,形態大小一般相同(X和Y染色體除外)。講完后,再讓學生充當老師自己再講一遍。為了檢測學生是否完全理解,教師又做相應的變式訓練:剛才的題全部是端著絲點染色體,那么如果出現兩種染色體都有的情況(圖2),學生會認識嗎?假如這是雄性二倍體生物的分裂某一階段圖形,這里有幾條染色體,幾條單體,幾對同源染色體,處于哪個分裂時期?
學生無法通過自主學習解決的難題,教師都可通過以下的步驟評講:教師精講,尋找解題方法——學生消化,再自己復述——改變條件或題型,做變式訓練——總結規律。這樣從而真正做到舉一反三,用一個題目來解決一個知識難點。一節課下來,教師能夠很好地將選擇題評講完。如果按次序一題題講,一節課不一定能講完,而且學生的參與度低,學習效率會大打折扣。試卷講評完后,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對照前后的表格進行反思,總結出這次試題中有多少是不該錯的。
2.2 實施過程中的注意點
有些學生無法融入到合作學習中,最后可能成為合作學習中的一個旁觀者。這就需要教師給他信心,帶著他一起看題,找思路。可能他的基礎比較差,但由于教師在旁邊一對一指導,而不是當著全班人講,給了他一點信心,另外教師在身邊也給他帶來一點壓力。于是即使不情不愿,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也開始了對題目的探討,時間久了,開始把問問題開始變成一種習慣。
另外,時間分配要合理,討論時間不能太短,否則無法達到完全理解題目的目的,時間太長又會影響后面對更高難度題的精講。
3 “四步走教學模式”的優點
3.1 體現了知識與方法,體現了能力培養,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習題課中,教師切忌使用“一言堂”“填鴨式”的方法,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善于營造寬松有趣、生動活潑的思考氛圍,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該教學模式中,學生通過自我發現,找出錯誤,并及時反饋信息給教師,讓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教師著力于引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掃清題目中的一個個障礙,并讓學生找出自己在做作業中存在的粗心、急于求成等一些不良習慣,以便改進。在該模式中學生充當了學習主體,自己找出錯誤點并加以糾正。通過表格,學生在復習時很快找到自己薄弱的知識點和易錯的題,以此提醒自己改掉粗心的習慣。
3.2 深化、活化知識,培養思維品質,提高應用能力
長期以來習題教學沿襲滿堂灌、滿堂教師講學生記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了一種在外力強制下的被動行為、他控行為。而在本模式中,教師就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和組織者。以學生自我反省、自我發現、自我學習為主要目標,習題課不能就題講題,在習題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如何去發現和探索問題,讓學生多想多練,側重于問題的分析,而不是具體運算或證明過程。“四步走”讓學生先想后練,必要時教師適當點撥,設置思維階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努力做到是讓學生“學會”而不是教師“教會”。
3.3 重視小組合作,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科學表達能力和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步走”教學模式中,通過小組合作,取眾人之長以補己短,每個學生都可以是老師,去教組內其他同學;同時每個人又可以去向組內其他成員討教。在這樣的小組合作中,學生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思維更嚴謹。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養成了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發現問題的習慣;培養了自我審查意識;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學習能力有所提高。
3.4 為課堂節約了大量時間
上課之前的準備工作為課堂上學生探討和教師的引導留下了寶貴的時間。如果課堂上要核對答案,學生要用到約5~6 min時間,這樣用于思考的時間減少,課堂效率大大降低。
4 生物習題課其他有效模式對該模式的補充
俗話說“拙劣的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優秀的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真理”。“四步走”就是想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當然“習題課四步走教學”的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課程。學生基本情況及試卷類型,因此有時候還是要教師針對具體情況微調。“四步走法教學”是筆者對習題課的一個有效教學的總結,當然,這種模式只是一個大體的框架,在真正的課堂中教師不應被這種模式框死,教學不應被“模式化”。三步還是四步不是規定死的,在不同的環境下教師有改變的余地。在生物課教學中,教師要針對生物學科特點,運用課堂教學技巧,對生物習題課進行創新,摒棄那種以往從頭講到尾的滿堂灌做法,以學生自我反省、自我發現、自我學習為主要目標,經過實踐探索出適合學生的高效生物習題評講模式。至于用怎樣的方法去上習題課,教師各有各的妙招,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