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品
四川省漢源縣地處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之間過渡的干熱河谷地帶,全縣幅員面積2382平方公里,總人口33萬,居住著漢、彝、藏、回等25個民族。境內山河縱橫,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災害多發。加之連續遭受“5.12”“4.20”兩次大的地震災害,漢源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遭到破壞。近年來,漢源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緊跟省委建“美麗四川”和雅安市委建“綠美雅安”的工作部署,將生態建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統籌考慮,堅持一手抓生態保護,一手抓造林增綠,同步抓優勢轉化,在夯實生態底本的同時使生態優勢成功轉化為了經濟優勢,實現了濁水荒山變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治濁水荒山 筑牢生態底本
全面落實“天保工程”,實施森林生態補償政策,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依法嚴厲打擊非法采砂、砍樹墾荒等各類國土資源違法行為,生態林破壞問題得到基本遏制。把工程類項目作為地質災害防治的治本之策,全面推進中小河流域生態治理、礦山生態修復、石漠化治理等工程,逐步對縣域內的中小河流防洪堤進行完善修復,近5年累計投入資金1.07億元,實施生態修復及地質災害治理項目354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2平方公里。監測資料顯示,漢源縣每年減少水土流失量近600萬噸,江河泥沙含量明顯降低,主要河流水質達到國家一類標準。近3年漢源幾次局部地區連續降雨超過50毫米的天氣,都沒有大的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災害發生的強度明顯降低。
建綠水青山 凸顯生態優勢
全縣累計投入資金7.68億元實施3年“農田水利大會戰”,維修整治堰渠1798公里,新建、改建蓄水池860口,有效解決了農村水網“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實現了“水歸渠、渠相連、保良田、除水患”。同時,以縣城綠化為帶動,在全縣范圍內實施“綠滿漢源”和“綠美漢源”行動,以政府公益性植樹為帶動,以生態林品種改良為抓手,不斷提高全縣林地和綠地覆蓋率,全縣林地從2011年的5.6萬公頃增加到2016年的15.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從20%增加到48.1%。特別是針對山城式新縣城土質較差、生態脆弱、綠化率低的情況,引入專門城市園林管理綠化公司,在突出抓好城區主干道綠化的同時,大力開展小區“組團式”綠化,突出半島山城特色打造精品節點公園、廣場綠地和生態邊坡,在城區建成節點景觀公園29個,建成了紫荊花大道、三角梅大道等一批特色景觀道路,啟動環湖綠道建設,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83%,綠地率達34.3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28.79平方米,昔日荒涼的蘿卜崗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鮮花碧水陽光城。
造金山銀山 釋放生態效益
全縣累計投入資金5.28億元,實施了3年“農業產業發展大會戰”,出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扶持辦法》,每年設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5000萬元,采取“農民種、政府補、專家管”的形式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3年新發展經果林27萬畝,建成了以甜櫻桃、紅富士蘋果、黃果柑、金花梨、伏季水果五大優勢水果基地,春早熟蔬菜、秋延晚蔬菜、高山有機蔬菜三大生態蔬菜基地和花椒、核桃兩大特色干果基地為主的66萬畝特色產業基地,全縣農民戶均擁有各類特色產業近6畝。同時,按照“農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的工作思路推動農旅深度融合,以農業特色產業為依托,以中高山地區為重點,建設九襄至雙溪、清溪至西溪、大渡河左岸、大渡河右岸等“4+N”農旅融合特色產業環線,有效聚集了人氣,增添了商氣,構建了“1+2+3=6”的農村三次產業新格局,昔日的濁水荒山成為了當地農民增收的“金土地”。清溪鎮永安村依托甜櫻桃產業和鄉村旅游業,全村565戶農戶年收入30萬元以上的就有6戶,10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有364戶,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有180戶,97.3%的農戶年收入超過5萬元。農民兜里有了錢,家家戶戶建起了新房,80%以上的家庭購買了小汽車,許多家庭還購置了兩輛以上的車輛,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