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夢伊
當我們在追問幸福的路上苦苦尋覓而不得果時,不妨停下,轉身,便可發現有一個人早已用一生覓得了幸福的真諦。
問及愛情,她回答:幸福是兩人平淡的相守。
煙雨倫敦,迷蒙康橋,她與他相遇,共剪西窗殘燭,話巴山夜雨。這份愛情滿足了她的全部向往,她卻在關鍵時刻毅然離開浪漫之都,與另一個看似木訥的青年牽手,從此由仙界墜入凡塵,過著被柴米油鹽浸染的生活。她構思,他畫圖;她讀書,他看報。膝下兒女雙全,追逐玩鬧。再平凡不過的家庭,給予了她極大的踏實與溫暖。因為她懂得,轟轟烈烈的愛情往往只能存留一時,平平淡淡才會讓幸福更持久。于是,她永遠不會被烈火灼燒得遍體鱗傷,而是在平淡中覓得幸福的恒久綿長,這,便是幸福。
問及事業,她回答:幸福是事業成就的滿足。
不辭辛勞踏遍歐洲尋訪古建筑的是她;不顧艱辛在荒郊僻野考察遺址的是她;肺部重病仍在病床上讀完二十四史、摘錄中國古建筑特色的是她;病危前期預支生命完成各項論文的是她……在她決定將建筑作為畢生事業的那一刻起,她便奮斗不止。紛至沓來的成就讓她真切感受到實現人生價值的幸福。從此,哪怕戰亂,哪怕病危,成就事業的追求不止,追尋幸福的心火不滅,她用一生點亮事業至上的幸福。只有這份幸福,才能讓她感知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這,便是幸福。
問及人生,她回答:幸福是不需物質裝點的平凡。
早年的家境優越并未給她帶來真正的幸福,相反,在戰火紛飛之際,在荒山養病之時,她才得以褪去第一才女的光環,真正地舒展身心。當她在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瓶子上街打油買醋,當她在香山小屋靜心養病,獨坐窗前寫詩,偶與慕名來訪的文人傾心交談……那時的她最幸福。沒有金錢名利的干擾,沒有趨炎附勢者的相邀,生活變得平凡,幸福變得純粹。沒有光環的幸福,才最接近生活的原味,這,便是幸福。
當我們仍在追問幸福的過程中被似是而非的答案迷失了方向,請駐足傾聽,林徽因的聲音正從心底傳來:幸福是不平庸的平凡。
點評
這篇議論文的語言精致、凝練。開篇用詩意敘述引出論題,結尾用“駐足傾聽”與開篇“停下,轉身”照應,凸顯論點,由此可見結構之精巧;作文用“共剪西窗殘燭,話巴山夜雨”概括林徽因與徐志摩的浪漫愛情,用“她構思,他畫圖;她讀書,他看報”再現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平民”婚姻,用對偶句“成就事業的追求不止,追尋幸福的心火不滅”表達林徽因的職業幸福,用比喻句“沒有光環的幸福,才最接近生活的原味”闡述“平凡幸福觀”,精練耐讀,體現著作者推敲語言的精心與嚴謹;特別是利用反復句“問及……,她回答”“這,便是幸福”的重復出現來顯豁文脈,足見匠心之妙。
(曹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