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覺新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著名人物形象,高覺新處在時代動蕩的風口浪尖和思想的更迭之處,但他卻顯得與新風潮格格不入,在陷于“孝”與“情”沖突的境地時,他的選擇始終體現著“孝”字當頭的古老準則,他的悲劇命運帶有自覺地“引頸受戮”的意味。“孝”源于儒家文化中的“忠孝思想”,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文化淵源,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遭受了“人道主義”的沖擊。孝在情先,孝情矛盾,即理智與情感的分裂,成為了高覺新命運悲劇性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儒家文化;孝道;愛情;高覺新;悲劇
作者簡介:李思雨(1994-),女,漢族,山東濱州人,煙臺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02
一、儒家孝道的“衛道士”
高覺新是一個積極維護封建孝道和封建父權的典型代表,可以說他是儒家孝道的“衛道士”。儒家學說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觀念,它首先呈現了父慈子愛式的天然感情。”[1][P94]
“家”在高覺新的心里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產生這種觀念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國文化中,“家族”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且男性在家族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成為一個集“孝順的兒子、可敬可親的兄長、標準的丈夫、慈愛的父親和一個有責任心的國民”[2][P13]于一身的治家能手,是大多數男性的人生追求。尤其是長子,對于中國的傳統式家庭更是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嫡長子繼承制”中長子既是“臣”又是“子”,父輩的旨意與權威,不僅意味著正確,更意味著子輩的絕對服從,尤其是長子更應該對孝道這一準則俯首躬身地實踐。作為長子,在古代意味著一種榮譽,而在現代,尤其是進行反封建斗爭的五四時期,再以此準則要求一個青年人,更多的則是一種悲哀。“長子作為孕育于中國倫理型傳統文化和宗法家庭制度這一特殊環境中的文學形象,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而且作為世界上普遍出現、永久存在于人類之中的雙重人格的文學概括和形象表現,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文學中較為突出的。”[3][P25]高覺新就是高家在這一房的長子,也是長房的長孫,長子這種為人臣、為人子的角色意識,是促使他自覺接受“忠孝思想”的內在動力,也是他面臨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庭選擇“臣服”的根源。
筆者認為,巴金對“孝道”的批判有其時代意義和一定的正確性,因為“孝道”對中國國民性的影響的確有消極的一面,但拋卻封建愚昧等因素,“孝”本身具有一定的倫理價值,尊敬長輩在現代社會依然是值得弘揚和提倡的優良品德。
二、新舊沖突的“矛盾體”
進入現當代社會以后,中國文化遭受到了西方現代文化的強烈沖擊,這對中國傳統的文化以及觀念來說,不能不說是一次嚴峻的挑戰。“決定第二個十年文學基本面貌的,是革命文學思潮及其文學創作和人文主義美學思潮及其文學創作。這兩股文學潮流中,人文主義文學思潮是傳承了五四文學的個性主義、人道主義、“人的文學”的潮流,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是新興的。[4][P130]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倡導者提出,無產階級文學要“使讀者得到舊社會的認識及新社會的預圖”,[4][P131]這其中,“舊社會的認識”就包括對封建傳統倫理中“孝道”的認識。高覺新名為“覺新”可他卻是三兄弟中最固守陳規的一個。
新思想想要沖破封建觀念的阻塞涌入中國的大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畢竟中國的封建社會存在了長達兩千多年之久,新的觀念和思想是通過各種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國民的。進入二十世紀以后,中國文化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有論者認為“孝的觀念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在這個時期,孝的觀念這個基石也開始動搖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儒家文化中的糟粕部分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新文化運動“本質上是企求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和以往的歷次變革不同,新一代知識精英開始把思想啟蒙作為自己的主要使命,他們相信只有國民精神的解放才會有社會的革新進化。而當務之急,要在傳統文化的劣根上動手術,打破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專制主義文化的束縛。”[5][P4]這是錢理群指出的五四文化新文化運動的本質特征。高覺新并不完全獨立于新文化運動之外,相反“報紙上如火如荼的記載喚醒了他被忘卻了的青春。他和他的兩個兄弟一樣貪婪地讀著本地報紙上轉載的北京消息”,他折服于“那些新奇的議論和熱議的文句”帶著的那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他對新思想是信服的,由此見得他絕對不是冥頑不化、有意害人之人,他的很多想法是“新”的,比如,他對弟妹們有的只是長兄如父般的疼愛,并沒有用禮教等封建思想刻意壓制與管束他們,無論自己怎樣痛苦不堪,也會作為哥哥融入他們的集體。但是他無奈,他逃不脫扎根在內心深處的孝道的規約。作為長子,不僅在新的思想觀念的沖擊下丟失了傳統家庭長子的威嚴形象,還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很多時候面對長輩和舊的觀念他不僅是不能反抗,還是不敢反抗,更悲哀的是不想反抗。他靠著新的理論繼續過舊的生活,而他“自己并不覺得矛盾”。高覺新是一個新與舊、“孝”與“情”的“矛盾體”。
三、“引頸受戮”的長子
高覺新的一生都在他信奉的“理智”和真實情感中掙扎。他的愛情悲劇帶有自己心甘情愿“引頸受戮”的意味,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都將與痛苦相伴。
“高覺新是新文化運動剛剛爆發的年代里中國封建式大家族中的長子代表。”他自幼生長于、受益于封建禮教。他讀的書是宣揚仁義孝道的封建傳統文化的經典,在學校里他接受的卻是比較先進的思想,他也有“才子佳人”的夢想,但他卻在父親的一個安排下順從地、徹底地、溫順地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毫不抵抗的打破了自己美好的“幻夢”。胸腔中培育的“情”的種子,在剛剛萌芽、尚且嫩綠的階段,被他自己生生掰斷了。
覺新崇尚的“作揖主義”和“不抵抗”主義,換句話說,是一種對不合理的規則與命運的“隱忍”,反映了他面對權威時的軟弱和面對封建禮教造成的壓力時內心的恐懼。這軟弱和恐懼,致使他對家中長輩的話唯唯諾諾,唯命是從;致使他在躬行孝道的過程中,他能夠忍受任何痛苦、做出任何犧牲,積極維護著封建父權和封建孝道;致使他在“孝”與“情”的兩難選擇面前沒有勇氣抵抗前者而去抓住后者。在《家》中,覺新在封建禮教和孝道影響下的“軟弱”體現在很多方面:
首先,父親安排他的婚事時,他明明心中有了所愛的人,卻“不說一句反抗的話,而且也沒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點頭表示愿意順從父親的話。”其次,覺新面對父親和其他長輩對他的安排,無條件服從與接受,無論自己覺得有多么不合理、講不通,或者在他的眼里長輩的做法有多么愚昧無知,覺新全部照單全收。這種軟弱的順從,給他人和覺新自己的心靈都造成了巨大的、無法彌補的傷痛,同時這種軟弱的順從也是高覺新從“受害者”向父權代理者轉換的橋梁,可以說很大程度上覺新已經成了“害人者”。最后,覺新之所以能夠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下去,還因為他擁有一種特殊的本領,那就是對一切痛苦感到麻木,為自己的一切犧牲找到價值,在自我麻痹中尋求安慰。在這種麻木之中,覺新漸漸把尊重長輩、孝敬長輩、遵從長輩的意愿看作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
總的來說,覺新的種種軟弱是“孝道文化”隱喻的家族本位意識造成的,它導致了覺新受虐的主動性。而軟弱又是覺新命運悲劇的主觀原因,因此可以說覺新思想中的“孝道文化”的痼疾枯萎了覺新的青春和生命之樹。然而覺新一再隱忍的結果究竟是什么呢?“隱忍”給他帶來的只有滿肚的委屈、一再的犧牲和無休止的哭泣。
覺新在孝與情的沖突中選擇了“引頸受戮”,心甘情愿的跳入封建“孝道”的火坑,遠遠觀望充滿幸福與甜蜜的愛情的花海。當他想費盡心力爬出火坑時,火苗已然將“花海”變為“火海”。這火燒盡了這位不幸的男性對“情”的希望,也葬身了掙扎在其中的薄命紅顏。毀滅了偉大的、有價值的東西,這不是悲劇,還能是什么?
參考文獻:
[1]任現品.略論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識[J].孔子研究.2005.
[2]崔國軍.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中國現當代小說長子形象悲劇性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3]謝偉民.徊排于兩種文化沖突之間——中國現代文學長子形象簡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
[4]朱棟霖.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