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陪都時期重慶文化生態對抗戰文學創作的影響,項目編號:2011YBWX082。
摘 要:從1938年輾轉來渝到1940年飛往香港,這一時期蕭紅的寫作呈現出與前期不同的特征。本文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通過對蕭紅前后期作品文本的對比分析,研究其創作中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從而探究地域文化對于蕭紅創作的影響,并進一步剖析抗戰文學中的重慶形象。
關鍵詞:蕭紅;地域文化;重慶形象
作者簡介:劉瑜(1969-),女,重慶人,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02
作為體驗型的現代作家,蕭紅以自己悲劇性的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存境遇,從而使其作品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v觀蕭紅的創作經歷,1938年之前寫成的作品多體現出東北地域文化氣息,而1938年之后的作品中則出現了大量巴渝地區特有的地理環境特征與民俗意象。生活環境的變遷在蕭紅的作品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蕭紅前后兩期的文學創作,促使蕭紅的文學生命走向成熟。
一、呼蘭的女兒——白山黑水育精魂
蕭紅的故鄉小城呼蘭位于黑龍江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對蕭紅文學創作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在環境與人物描寫這兩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蕭紅在其第一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中,以細致的筆觸描摹了東北故鄉的風物:
“草葉和菜葉都蒙蓋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黃了葉子的樹,在等候太陽?!F氣象云煙一樣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聲息,蒙蔽了遠近的山崗?!?/p>
秋色、山嵐、霧氣等充滿東北特色的景物于敘述中恰到好處地穿插,透露出十足蕭紅式的凄清動人,正是這些帶有蕭紅主體情感的抒情語句鑲嵌于作品中,使這個著意表現階級對立的故事煥發出動人的詩意。
與此同時,除開獨具特色的蕭紅式環境描寫,蕭紅作品中各色人物塑造也是其文學價值的重要方面。蕭紅筆下的人物大都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東北人所特有的?!渡缊觥分械耐跗牛涑惺苋松嚯y時超乎常人的頑強正是東北人強悍韌勁的體現,她身上有一種令人訝異的頑強到近于冷酷的個性。王婆這樣向村婦描述女兒的死:
“偏偏孩子跌在鐵犁一起,我以為她還活著呀!等我抱起來的時候……啊呀!一條閃光裂開來,看得清王婆是一個興奮的幽靈……啊呀!……我把她丟到草堆上,血盡是向草堆上流呀!她的小手顫顫著,血在冒著氣從鼻子流出,從嘴也流出,好像喉管被切斷了。”蕭紅將雷雨、閃電與悲劇本身交織在一起,從個體掙扎的撕裂中顯出形象的鮮活透出生命的殘酷。
王婆述說女兒慘死的悲劇,“一點都不后悔,一滴眼淚都沒淌下”,村中婦人難產,她也是“拿著鉤子,也許用那個掘菜的刀子,把那孩子從娘的肚子里硬攪出來”,這種近乎野蠻的豪強氣概,或許正是作為北方婦人的王婆能夠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的一種先決條件,是北方人民“生的堅強,死的掙扎”。而王婆這樣的強健的莊戶農婦形象只有在開闊、嚴寒、艱苦的環境中才能產出。
可以說,在對故鄉反復的書寫中,蕭紅將關注點多放在“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底層人民和他們的日常生活,但在1938年的創作中,蕭紅對于底層人生活狀態的描摹產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盡管還是蕭紅式的對于苦難的感傷與悲憫,但是其中卻大量出現了對南方江城景致與山城人物品格的描寫,其寫于抗戰爆發初期的《山下》這樣描寫江景:
“清早起,嘉陵江邊上的風是涼爽的,帶著甜味的朝陽的光輝,涼爽得可以摸到的微黃的紙片似的,混著朝露向這個四圍都是山而中間這三個小鎮蒙下來……”
與前期作品《王阿嫂的死》中的景物描寫相對比,《山下》顯然是另一種話語書寫。極寒、凋敝的冬景與氣溫適宜的江城風光形成強烈對比,不同地理環境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大差異,《王阿嫂的死》與《山下》就是一個很好的對比例證。王阿嫂與林家母女都生活困窘,但王阿嫂是蟻子般地活著,狗一般地死亡;林家母女卻活得有滋有味, 純樸而恬謐。同是青春少女,小環姑娘和林姑娘的生命狀態反差巨大,小環姑娘的生存狀態是:“……會憂愁,會思量。她聽著秋蟲吵叫的聲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學著大人嘆氣?!?;林姑娘則是:“她有意把衣裳按到水底去,滿衣都擦滿了黃寧寧的沙子,她覺得這很好玩,這多有意思呵。”在實際生活境遇上,小環、林姑娘之間并無本質區別,然而一個悲哀、死寂,毫無生氣,一個靈動富有生命的靈氣,這種巨大的形象差別說明蕭紅對同一類創作對象的關注方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除了《山下》,蕭紅1938年之后所寫的多篇作品中,都出現了大量的江城山水描寫與巴渝意象,如《曠野的呼喊》《長安寺》《蓮花池》等,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則在于蕭紅的生命場域發生了徹底改變。
山城風物在蕭紅1938年之后的作品中大量出現,而這一時期也是其創作日趨成熟,呈現出文學史上不可替代的蕭紅之美的關鍵期。綜觀蕭紅的創作道路,1938年來到重慶后的轉變是明顯的。這種轉變是前期思想情感的自然發展,更是變動中戰爭的影響和個人對流寓經驗的反省體驗。
二、客寓巴渝——江畔山城中的流浪人
蕭紅1938年以后的作品中出現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學現象,即不論是在小說還是散文中,都將重慶這座城市作為了描寫對象。
重慶獨特的山水地域環境,塑造了其別具一格的民俗民風。自然地理環境塑造了重慶粗糲樸拙,堅韌強悍的人文風格,地處長江水路要道賦予了重慶有別于上海等沿海碼頭城市的碼頭文化。重慶的碼頭文化是帶有三峽地域特色平民市井文化,碼頭文化不僅是江湖氣味濃重的豪俠氣質,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多元化的融合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多重文化元素沉淀匯集,幫助城市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
20世紀40年代文學重心由北京、上海轉入重慶,帶來重慶文學的繁榮,而重慶氣質剛健活潑的碼頭文化,也影響了當時的文學;這種影響體現在蕭紅的作品中,則在于《山下》《長安寺》《滑竿》等作品對于巴山渝水中的風土人情的描繪。蕭紅散文《滑竿》描寫了“滑竿”這一帶有明顯巴渝地區特色的物件以及以抬轎子為生的轎夫們的形象:“下坡路,他們的腿,輕捷得連他們自己也不能夠止住,蹣跚地他們控制了這狹小的山路。他們的血液驕傲的跳動著,好像他們停止了呼吸,只聽到草鞋觸著石級的聲音。在山澗中,在流泉中,在煙霧中,在凄慘的飛著細雨的斜坡上,他們喊著:左手!……”山城的多霧及道路的錯雜崎嶇躍然紙上。同時,《滑竿》一文的幾組對話中還出現了“曉得”、“啥子”等川渝地區特有的方言詞語。
長安寺是解放前重慶最大的寺廟,蕭紅在《長安寺》中細致地描繪了這座巴渝地區寺廟的風貌,文中沖茶賣的老頭言行舉止均體現出重慶人特有的活潑而俚俗的閑散氣質:
“他總是高高興興的。走路時喜歡把身子向兩邊擺著,好像他故意把重心一會放在左腿上,一會放在右腿上。每當他掀起茶盅的蓋子時,他的話就來了,一串一串的,他說:‘我們這四川沒有啥好的,若不是打日本,先生們請也請不到這地方。”富于山城地理特點的景物風貌以及山區清新的民風,與蕭紅前期作品中寒冷豪闊的東北風物及粗獷兇悍的東北人性格形成了鮮明對比。
抗日全面爆發后,大量來自日寇占領區的人涌入重慶,重慶人習慣把這些來自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稱為“下江人”,稱自己為“上江人”。隨著大量“下江人”涌入重慶,“下江人”成為了當時獲得廣泛認同且有明顯文化特征的社會群體。“下江人”所帶來的現代文化與本土的碼頭文化相互交流融匯,成為重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蕭紅在創作中深入思考了兩種人群之間的隔閡和沖突、融合與理解?!渡较隆芬约毮伖P觸勾畫小女孩“林姑娘”在下江人家里幫傭時的心理成長過程,進而折射出下江人對本地人所造成的文化沖擊。在去下江人家里做工之前,林姑娘家盡管生活艱難,但也怡然自得,但林姑娘和她母親原本閑適、寧靜的生活因為下江人的到來而改變了。滿載著下江人的汽船,不僅帶來了下江人的財富和貨物,還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和社會習俗,預示著下江人文化的介入將給重慶當地人的文化造成沖擊。
下江人剛到重慶時,得到了當地人的認同和歡迎。林姑娘看到洋船來了,“她拍著手,她的微笑是甜蜜?!编従觽兛吹窖蟠瑏砹司透袊@地說,“‘這就是下江人哪……,站在江邊上的,無管誰,若一看到汽船來,就都一邊指著一邊兒喊著?!敝貞c本地人眼里的下江人雖是避難到重慶,但是闊氣,吃得好,穿得好,錢多,他們因而也深感與“下江人”不屬一個階層,地域的差異以及經濟地位的差別使得二者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的不一致。林姑娘因為羨慕下江人富有,去下江人家里做工。林姑娘很珍惜這次機會,但終因工資協商無果被辭退。林姑娘的心理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被辭退之前,她對于工作永遠那么熱情,永遠沒有厭倦?!『笏耆駛€大姑娘了,寂寞地去,寂寞地來,對周圍的事物失去了先前的關注和好奇?!绷止媚锏淖兓w現了在不同文化沖擊下的精神狀態的改變。當她知道王丫頭被下江人重用,代替了她的位置以后,她臉色蒼白地、凄清地、郁郁不樂地在她媽媽的旁邊沉默地坐到半夜,這是文化之間的碰撞給人心靈帶來影響的體現。
下江人與重慶當地人之間關系發展過程顯然是一個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磨合與沖突的過程。對于兩種不同文化,作者的態度并沒有明顯傾向于任何一方,作者既描寫了下江人到重慶之前當地人安逸的生活狀態,也敘述了下江人到重慶避難后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作者并沒有把下江人塑造成“入侵者”的形象,而是以自己眼光給予關照。下江人給林姑娘送飯菜,找金雞納霜幫林姑娘治病,林婆婆卻將這些誤認為是軟弱可欺,跟下江人討價還價最后激化了矛盾。下江人和林婆婆家的矛盾,究其原因在于文化的不同,這是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沖擊和磨合的表現。不同區域文化與文學的沖突、碰撞、融合成為區域文化與文學的必經之路。透過陪都重慶這一抗戰時期中國的文化與文學的窗口,可以看出其主流性與代表性,顯現出抗戰時期中國文化與文學的主導性發展。
三、結語
地域文化特征對于蕭紅創作的影響是顯著的,從環境與人物描寫來看,蕭紅前期的作品幾乎都與故鄉有關;而1938年旅居重慶,重慶的風俗景觀和社會現象給予她新的感受,戰時重慶的形象也在她的掙扎和思考中得以凸現,使得這一時期蕭紅的創作顯示出與前期不同的特征。蕭紅始終將生命體驗融入創作之中,關注個體生命和心靈,蕭紅對于山城風物、人事的書寫不僅構成了抗戰文學中的重慶形象的一個側面,也是對抗戰文學的一種豐富。
參考文獻:
[1]蕭紅.蕭紅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季紅真.蕭紅傳[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
[3]葛浩文.蕭紅評傳[M].北京:北方文藝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