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國文學》(1951-1966)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建國十七年《中國文學》(英文版)本體研究以及所展示的新中國的形象,并借助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全面考察《中國文學》的生產過程及其在國外的傳播和接受情況。
關鍵詞:拉斯韋爾傳播模式;譯介模式;《中國文學》
作者簡介:周高峰(1991-),男,山東費縣人,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01
一、引言
《中國文學》(英文版)于1951年創刊,先后由中國文學雜志社、中國文學出版社、外文社出版、分為英、法兩個版本。據徐慎貴(2007)[2]回憶,這期間共計出版590期,譯介文學作品3000余篇,發行到159個國家和地區,2001年??V廖母锴?,它譯介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文學和現當代文學作品。本文通過分析這“十七年”間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官方刊物,再現中國文學對外譯介的歷程。
二、拉斯韋爾模式視角下的文學譯介
傳播學的奠基人哈羅德·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3]一書中把傳播的過程歸納為“五W模式”:即誰,說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產生什么效果。從傳播過程的基本要素來分析翻譯活動,直觀顯示如下:
誰 什么 渠道 對誰 效果如何
譯者 原文信息 譯文文本 譯文讀者 讀者的反應
呂俊1997 年他在《外國語》上發表了題為“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4]一文.他認為傳播學理論與翻譯研究的結合, 可以為翻譯研究提供系統的理論支撐和指導。謝天振(1999)[5]認為,翻譯不僅僅是文字間的轉換,而是譯介與傳播。本文將拉斯韋爾傳播模式應用到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傳播,即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譯介受眾和譯介效果五大因素的譯介模式,有助于探索中國文學最佳譯介模式。
三、拉斯韋爾模式視角下的中國文學譯介模式建構
1、譯介主體
《中國文學》(英文版)的譯介主體是贊助人和中英文編輯組成。前者由國家最高外宣部門和文化部門以及各出版單位組成。而對于中英文編輯的分工則是:中文編輯負責挑選作品,英文編輯負責翻譯。時任文化部對外聯絡事務局局長的洪深,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書記周揚,著名作家翻譯家葉君健,著名翻譯家楊憲益、戴乃迭夫婦,以及外國專家沙博理等對刊物的創立與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2、譯介內容
從創刊至1966年,把符合意識形態及詩學的作品樹立為“經典化”作品,使其有機會成為翻譯文學得以在國外傳播。至文革前,這期間的作品主要以戰爭、革命、土地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為故事背景。題材主要以戰爭斗爭和工農兵生活為主。比如《新兒女英雄傳》《誰是最可愛的人》等。體裁上來看主要以小說、詩歌以及文論為主。從作家的角度來看,涉及當代、古代以及現代作家。比如挑選古代作家主要看其作品“對待人民的態度”,包括屈原、李白和杜甫等。
3、譯介途徑
中國文學走出去首要條件當屬發行以及出版。最初由中國文學雜志社出版,后來成立中國文學出版社,在國內外發行和銷售。外國讀者也可以通過《中國文學》在國外設立的發行機構訂閱。
4、譯介受眾
建國后,我國對外書刊的宣傳方針是“以我為主、照顧讀者”。把讀者對象按照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等)、民族主義國家(亞非拉國家)以及資本主義國家(歐美等)三類地區來劃分。我國對外宣傳的對象以廣大的中間讀者為主,比如亞非拉地區、東南亞地區等,后期又提出爭取民族主義國家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能讀英語的知識分子為讀者對象。
5、譯介效果
《中國文學》(1951-1966)期間的作品,受到意識形態相同國家的歡迎。亞非拉國家稱贊,歐美國家批評。許多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學,是從閱讀《中國文學》開始的,刊物發行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據楊憲益(2001)[6]、沙博理(1998)[7]等人的回憶,中國文學社常常受到海外讀者的來信。有的讀者在信中贊揚并感謝《中國文學》的努力。有的讀者則就某一期或者某一部作品發表看法提出建議等。
四、結語
建國17年間,該刊物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充分地展示了社會主義國家形象。拉斯韋爾傳播模式為構建中國文學譯介模式提供了可行的范本,該譯介模式探討為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Chinese Literature [J].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51-1966.
[2]徐慎貴.《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歷史貢獻[J].對外大傳播,2007,8.
[3]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展江,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4]呂俊.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J].外國語,1997,2.
[5]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楊憲益,薛鴻時. 漏船載酒憶當年[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
[7]沙博理.我的中國[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