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英文電影也不斷涌入中國市場,英文電影在中國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影片名和字幕的翻譯水平。本文以目的論為理論指導,分析電影翻譯的技巧,以期為電影翻譯者提供有價值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目的論;電影;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張琳琳(1994-),女,陜西西安人,西北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2
一、引言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影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英文電影也不斷涌入國內。然而,由于中英文化和語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需要譯者對傳入的英文電影進行翻譯,而英文電影翻譯作為傳播文化、促進交流的橋梁,應在傳達影片內容的同時為觀眾傳遞影片所蘊含的文化信息。要實現這一目的,譯者在英文電影翻譯過程中必須選取恰當的翻譯策略,而德國功能目的理論倡導的翻譯原則,正是將受眾作為翻譯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功能目的理論概述
20世紀70年代,功能派翻譯理論興起于德國。凱瑟琳娜·萊斯首次把功能范疇引入翻譯批評,將語言功能、語篇類型和翻譯策略相聯系,發展了以源文與譯文功能關系為基礎的翻譯批評模式,從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漢斯·弗米爾提出了目的論,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該理論認為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其中目的法則居于首位。此外,翻譯還須遵循“語內連貫法則”和“語際連貫法則”。這三條原則提出后,評判翻譯的標準不再是“對等”,而是譯本實現預期目標的充分性。賈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鑒交際和行為理論,提出翻譯行為理論,進一步發展了功能派翻譯理論。克里斯汀娜·諾德全面總結和完善功能派理論。諾德對功能派各學說進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譯者應該遵循“功能加忠誠”的指導原則,從而完善了該理論。翻譯目的論的產生開啟了翻譯研究的新篇章,其對翻譯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電影及電影翻譯的目的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影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不同的人對電影的目的有不同看法:對電影公司投資者來說是為了賺錢盈利;對電影的導演來說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展示自己對電影的制作能力和拍攝現場演員,道具等整體駕馭把握水平;對觀眾來說是為了娛樂,獲得視聽上及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種文學藝術的熏陶和自我提升,效果到底如何最終還是受觀眾的個人主觀思想的限制;對國家教育事業和新聞媒體來說,是要把優秀電影表現出來的“正義,無私奉獻”等高尚情操精神進行提倡表揚,展現所謂的“真善美”和“假丑惡”。
管虎在其電影《老炮兒》的發布會上說:“我覺得電影毫無疑問具有文化傳承之功。”《紅高粱》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古老文明積淀而成的一個隱秘的故事,以紅色為影片的基調,通過人物的塑造歌頌了自由的生命的真諦——愛就真愛,恨就真恨,大愛大恨,大生大死,因而喚起了人們對那個瘋狂而無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種漫溢的激情和自由的追求。
翻譯是不同語言文化之間重要的橋梁紐帶。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伴隨著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英文電影傳入中國同樣需要翻譯這個環節。電影片名及字幕的翻譯作為獲取信息、享受娛樂的重要工具,地位越來越重要。高質量的電影片名和字幕翻譯能為英文電影錦上添花,吸引更多的觀眾,不僅使觀眾得到更好地享受,還能更好地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四、目的論與英文電影翻譯
英文電影翻譯作為一項新興的翻譯領域,已取得豐碩的成果。由于西方語言結構的特殊性,此方面的理論研究開展的較為廣泛,在翻譯策略、翻譯標準和質量控制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共識和規范。
然而,國內目前對英文電影翻譯這一領域的研究少之甚少。學術研究滯后,譯者水平參差不齊等一系列問題都嚴重影響了英文電影翻譯水平。理論上,規范電影翻譯的理論尚不成熟,需要進一步完善;實踐上,英文電影翻譯的質量還有待提高。根據功能目的論,翻譯過程的至高原則是該翻譯活動本身的目的,因此,英文電影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電影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下,向處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觀眾最有效地傳達信息,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電影作品,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觀看電影,以此獲得更高的票房收益。
五、目的論視角下英文電影翻譯策略
電影的目的不僅是向消費者展示電影豐富的內涵,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產生觀影的欲望并最終進入影院實際消費。所以,英文電影翻譯是一種目的性非常強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正如上文所述,目前英文電影翻譯基本都是圍繞受眾進行,展現劇中人物的個性,注重語言的融合,并且注重文化內涵的再現。在筆者看來,英文電影翻譯的目的是以中國文化及思想價值觀審視外來電影文化,通過恰到好處的翻譯使得國內觀眾產生共鳴的同時,也使得中國本土文化和價值取向得到世界人民的認同。因此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可以目的論三原則為指導,而具體策略可以不拘一格。筆者通過調查整理發現,對基于目的論的英文電影翻譯策略總結如下:
(一)直譯法
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電影片名言簡意賅、信息量大,概述整部電影的核心內容,多以名詞、短語、簡單句等出現。直譯法是最常見的翻譯方法,在不違背電影情節、內容等方面,能生動形象的再現片名,例如:Tiger King(獅子王);Roman Holiday(羅馬假日);Brave Heart(勇敢的心);Avatar(阿凡達)等等。但是這種形式與內容可直接對應的情況并不多見,因此要在主要精神、主題氣氛等方面都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Ghost(人鬼情未了),若直譯成“鬼或魔鬼”,消費者會認為這是一部恐怖片,不會選擇看這部電影。“人鬼情未了”這個片名活靈活現地傳達了影片內容與主題思想。
(二)意譯法
英語電影對白中會出現一些幽默的語句,在翻譯這些句子時,應該考慮中國觀眾的接受程度,例如在電影Shark(律政狂鯊)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I swear to God!看到這個句子大多數人很容易翻譯成:“我向上帝發誓!”但是結合當時的語境,以及主人公的表情和動作,很明顯這是一個令觀眾發笑的鏡頭,然而直譯不能達到這一目的。幽默的作用就是讓觀眾發笑,因此可以將上述例句翻譯為:“我向毛主席保證!”這句話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常用于承諾某人,在如今看起來則是笑談,而且翻譯的目的也達到了電影本身所要表達的意圖。
(三)簡潔法
電影字幕,受時間空間的多重限制。所以在表達上一定要簡潔,不能拖泥帶水。從翻譯本身來講,避免拖沓也是重要的技巧。而在字幕翻譯中,這就變成了不得不遵守的原則。因為電影畫面和字幕同時出現,如果字幕內容冗長難懂,那么字幕的出現不僅對觀眾理解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成為了觀眾觀影的障礙。簡潔不僅體現在句子結構上,也表現在選詞上。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對電影進行合理的篩選,簡化的前提是對原情境的充分尊重。
六、結語
綜上所述,電影翻譯的目的是為了盡力傳遞電影的語言和文化信息,更好地實現電影的美學價值和商業價值,以最大程度的吸引觀眾。翻譯的恰到好處,能夠滿足最廣大觀眾的需要,因此,在英文電影漢譯過程中,目的論正好能滿足觀眾的這一需求。同時,從廣義上看,這一目的同促進不同語言、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目的是相一致的。
參考文獻:
[1]Hans Josef,Vermeer.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 [M].Shanghai:Shanghai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1989.
[2]Nord, Christiane. Skopos, Loyalty and Translational Conventions [J]. Target,1991(3).
[3]Reiss, Katharina. Text Type,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 [M].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1987.
[4]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5]鄭寶璇.電影字幕的語內和語際翻譯[J].北京:中國翻譯,2011.
[6]陳燁.目的論視角下英語電影翻譯策略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
[7]李珂.目的論視角下的電影廣告語翻譯策略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