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摘要:近年來,印度電影在華十分收捧。印度電影中通常伴有大量的歌舞橋段,民族宗教氣氛濃厚。以沙魯克·罕和阿米爾汗為代表的導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印度電影的特色。近期阿米爾汗所導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在我國上映后,好評如潮,各大網站評分皆居高不下。本文對于該片進行的簡要分析,以期總結出影片的特色與內涵所在。
關鍵詞:印度電影;女權;父愛
作者簡介:趙玉笛(1996.3-),女,漢,甘肅隴南人,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1
單從電影院觀眾的觀影反映來看,《摔跤吧,爸爸!》已經遠遠超出了近年來大多數故事片。影片時長不短,內地刪減版都有156分鐘之長,觀眾的嬉笑怒罵從電影一開始就隨著劇情的發展而一直發生著改變。一個關于摔跤的故事,一部體育類電影,一個關于父親與女兒之間親情的影片,沒有所謂的“鮮肉”,沒有博彩的噱頭,更沒有那些與電影本身無關的繁瑣,觀眾的淚與笑,就是對一個好故事最好的評價。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夢想為國家爭取到金牌的父親,通過訓練自己的女兒來完成了這個夢想的故事。剪輯十分利落,好配樂與好的剪輯相得益彰。導演對于節奏的把握十分精準,兩個半小時的內容并沒有使觀眾覺得拖沓亦或者乏味,故事的敘事十分流暢,片中感情的濃度也把握的恰到好處,細膩之中充滿著偉大,體育題材的東西卻充滿了人文關懷。在制作方面,《摔跤吧,爸爸!》帶給我們的,是值得我們為之起立鼓掌的。
談一談制作以外,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思考。
已經不止幾次的在微博上看到關于印度女性被侮辱的消息。有“強奸之都”之稱的德里,平均每18小時都會發生一起性侵案,這些被迫害的女性們也不會得到該有的正義來幫助她們。在文明高度化的今天,印度女性的地位卻是十分低下的,她們在社會中是處于弱勢地位,這種弱勢,與印度的宗教信仰、歷史文化傳統等都是有著很大的關系。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年輕女孩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她們也不被贊成外出工作,沒有的獨立的經濟來源。普通人家的女孩子們,都會在十幾歲被安排嫁人,成為“也許一輩子都處于做家務”的免費勞動力。影片中的姐妹因為受不了父親高強度的訓練計劃,逃到村里正在舉辦婚禮的某個人家中玩,跳舞跳的正開心時,父親的到來嚇到了她們。當她們因為父親的嚴厲而憤憤不平時,村中那位出嫁的女孩卻表示了她的羨慕“起碼你們的父親是在為你們著想,你們以后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像我,從此以后每天只有做不完的家務。”在片中最后一場國際性比賽之前,父親告訴姐姐“如果你明天贏了,并非你自己獨享勝利,有幾百萬個像你一樣的女孩跟你一起得勝,所有被認為不如男孩的女孩們、那些被迫做繁瑣家務的女孩們、那些被嫁出去生兒育女的女孩們、明天你不僅是跟澳洲選手在比賽,還是跟這些輕視女子的人們在比賽!”
片中的父親深知女兒們的位置,他替自己的孩子做了選擇。因此他不惜剪掉女兒的長發,強迫她們做讓眾人嘲笑的事情。父親是頑固是自負,卻更是堅決與偉大。他做到了“讓女兒能強大到主動選擇自己的丈夫。”而現實中比電影更可怕,不僅僅是周圍人的嘲笑,還有精神與肉體的殘酷折磨。在我看來,“摔跤”與“金牌”是一種符號,女性的掙扎,憤怒,拼搏,戰斗,這些換來了“金牌”——平等。吉塔不能得銀牌,否則她還是屈服在那些壓制著她的人下面;不能是銀牌,得銀牌會讓自己失望,讓望著你的所有的人失望。這多殘忍,父親想讓你得金牌,千千萬萬人都讓你得金牌,他們知道你有的辛苦和你所背負的重量嗎?他們知道,但是他們所背負的遠遠超過了吉塔的所有,他們在等著吉塔去解救,好在她選擇了接受。幸運是吉塔,有這樣的父親來引導她,用著帶有“逼迫”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是她鼓勵了那些被看不起的人們,同時她也是拯救了她自己。導演所賦予吉塔的,是一種力量——總有人選擇去打破不公平的力量。那么,只靠一部電影能改變現實嗎?不會的。可是總有人選擇去打破原有的枷鎖。這也是導演所做的,處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環境中,他正在試著去做些什么,他選擇奮力掙扎,去改變,這也算是電影的力量。
最后,電影里可圈可點之處有太多,最打動人心的就是父親對女兒的愛,站在感性的角度來看,“父愛”貫穿與支撐了整部影片,觀眾的淚點也多因這一點而起。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樣,看完電影后,很想念自己的父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