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學片是人類學的一種研究方法,一直以來學術界對于人類學片的劃分眾說紛紜,因為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人類學片可分為不同的種類。根據不同的種類,人類學片將會產生新的功能和價值。
關鍵詞:人類學;人類學片;分類;功能價值
作者簡介:祁元麗,女,漢,山西運城人,成都理工大學傳播學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影視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1
一、人類學片的定義
人類學研究早期,人們對一些奇聞異事以及民風習俗等的記載主要是通過手寫、圖畫或口口相傳等方式來進行的。在電影技術發明后不久,便有人試著將其用在人類學的研究和拍攝上,取代了之前傳統的紀錄方式,而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革新發展和成熟,人們已經能夠拍攝出更清晰完美的作品出來。在1895年的春天,由菲利克斯路易雷諾拍攝出了史上第一部人類學片《巴巴里人的制陶》,記錄的是非洲婦女手工制陶的過程,之后不斷有人將電影技術應用于實際生活的拍攝中用以記錄和保存信息,拍攝出來的片子被人們統稱為紀錄片,其中用于拍攝人類學的則被稱之為人類學紀錄片,簡稱為人類學片,在外國也有學者將其稱為民族志電影。
二、從人類學片的分類探究人類學片的功能和價值
隨著人類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將人類學片進行了種類劃分。著名影視人類學家格瑞歐按照人類學片的用途將其劃分為三類,一是提供研究用的紀錄片段,其價值在于沒有拍攝者的主觀介入能夠保證現場的原始狀態,完整地保存客觀事物的原貌;二是用于人類學課程的教學片,其價值一般指那些剪去了素材中冗余部分,經過粗編后的紀錄片,較完整,剪輯粗糙,主要用于研究;三是供電視臺播放或者學術交流的具有完整結構的作品。它主要是供給大眾觀賞,加入了主觀者的感受和理解,并融入自己的觀點,觀眾在觀看過程中能感受到強烈的主流意識和情感因素。
1、具有民族性的人類學片。所謂民族性是指整個民族對自身的認識,以及外來者對這個民族的認識。民族性的基礎是對文化的認同,包括對自身的語言、文字以及歷史等的認知。狹義上說民族性就是種族性,它是一個國家保持穩定的基礎,保持對民族性認知是重中之重。
這種民族性質的人類學片功能就在于能夠彰顯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人們了解歷史,了解自身,認識自身所處的環境,還是一種自身的對外傳播行為,促使各民族之間互相認知,利于經濟文化的“引進來和走出去”。
2、具有民俗性的人類學片。民俗性人類學片是指拍攝和記錄民間文化事項的影片,包括文化、藝術等。在人類社會中,不管一個民族多么遙遠,它都會多少保留自身的生活習慣,如出生有洗禮,結婚有婚禮,死亡有葬禮等。例如,梁碧波導演拍攝的《婚事》,記錄了川北大山中一對青年男女怎樣從定親到結婚的過程;同樣梁碧波導演所拍攝的《三節草》,用肖淑敏口述的方式記錄了四川瀘沽湖邊的摩梭人這個少數民族的婚嫁勞動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等。
它們的價值在于不僅保存、記錄了各具特色的民間文化、民間工藝以及民間藝術,還讓人們領略了各地的不同民風民俗及其優美的自然環境。
3、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人類學片。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環境相融合,并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一種獨特的文化。如中國文化、北美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等。例如美國紀錄片導演羅伯特﹒弗羅哈德所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該片記錄了生活在北極圈以內的哈里森港的愛斯基摩人那努克一家人的生活,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生活在北極圈以內的人們的生活狀態。
他們的價值就在于記錄了不同地區的文字、語言、飲食、建筑、宗教等,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開闊了視野,認識了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既能保存文化多樣性,又使得人們勇于去探索和尋找人類文化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途徑,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將會日益增多。
4、具有邊緣文化性質的人類學片。邊緣文化是指非重點的、片面的文化,因而得不到人們的重視,而在人類學研究這種邊緣文化更類似于“邊遠文化”,鮮為人知的或者正在消失和已經消失的一種文化。
正如理查德·索蘭遜在其著作中指出的那樣:“有關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影視紀錄片的一種更為潛在的用途是,它們實際上是一種關于人類在以往時代如何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環境中應對挑戰、獲得發展的信息資料。……能夠使我們更透徹地了解自身以及我們的組織和適應能力的紀錄影片將進一步提高我們對適應的認識。”人類學片的功能價值不僅僅在于紀錄生活的表象,更在于突破、挖掘生命和生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江華,李德君等.影視人類學概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意]保羅﹒基奧齊文﹒夢蘭譯,民族志影片的功能和戰略[J].民族譯叢,
1994.
[3]傅樂群,從文化人類學看邊緣紀錄片的價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
24(12).
[4]張欣,記錄正在消失的文化人類學紀錄片初探[D].蘭州:蘭州大學,2008.
[5]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