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梁啟超的學術研究領域范圍極廣,特別是在中國近代辨?zhèn)螌W史上占據(jù)相當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啡恐髦校仃U釋了偽書的危害、偽書的種類、偽書的來歷,以及辨別偽書的方法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梁啟超;辨?zhèn)危粋螘?/p>
作者簡介:劉靜(1991.9-),女,漢族,山東省濱州市人,本科學歷,現(xiàn)就讀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5級歷史文獻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檔案文獻。
[中圖分類號]:G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2
一、偽書的危害
對于偽書的危害,梁啟超認為,“因為有許多偽書,足令從事研究的人,擾亂迷惑,許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為偽書所誤。研究的基礎,先不穩(wěn)固,往后的推論、結論,更不用說了。即如研究歷史,當然憑藉事實,考求它的原因、結果。假使根本沒有這回事,考求的工夫,豈非枉用?或者事實是有的,而真相則不然,考求的工夫,亦屬枉用。幾千年來,許多學問,都在模糊影響之中,不能得到忠實的科學根據(jù),固然旁的另有關系,而為偽書所誤,實為最大原因。”[1]因而梁啟超從史跡、思想、文學三方面闡述偽書的危害。
關于史跡,梁啟超認為,“事實之偶發(fā)的,孤立的,斷滅的,皆非史的范圍。然則凡屬史的范圍之事實,必其于橫的方面,最少亦與他事實有若干之連帶關系;于縱的方面,最少亦為前事實一部分之果,或為后事實一部分之因。是故善治史者,不徒致力于各個之事實,而最要著眼于事實與事實之間。”[2]
思想方面,梁啟超認為一個學者若在其研究個過程中,其所用參考書籍中摻雜偽書“一則可以使時代思想紊亂,再則可以把學術源流混淆,三則令個人主張矛盾,四則害學者枉費精神。”[3]
文學方面?zhèn)螘奈:Γc史跡、思想兩方面的危害相差無幾。
二、偽書的種類
胡應麟在《四部正訛》中將偽書分為29種,但未明確分類。《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中梁啟超按其性質分為十類:其一,古書中偶見此書名,其書曾否存在,渺無可考,而后人依名偽造者;其二,本有其書,但已經久佚;其三,古并無其書,而后人嫁名偽造者;其四,偽中出偽者;其五,真書中雜入偽文者;其六,書不偽而書名偽者;其七,書不偽而撰人姓名偽者;其八,原書本無作者姓名年代,而后人妄推定為某時某人作品,因以成偽或陷于時代錯誤者;其九,書雖不全偽,然確非原本者;其十,偽書中含有真書者。[4]
梁啟超在《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分袑螘姆N類重新劃分,共為十種:全部偽、一部分偽、本無其書而偽、曾有其書,因佚而偽、內容不盡偽,而書名偽、內容不盡偽,而書名人名皆偽、內容及書名皆不偽而人名偽、盜襲割裂舊書而偽、偽后出偽、偽中益?zhèn)巍5]按作偽的動機,則又可分為有意作偽和非有意作偽兩類。
三、偽書的來歷
偽書數(shù)量之巨大,那么偽書的來歷又有哪些?梁啟超在《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分袑Υ擞兴姆N解釋:
(一)好古。“好古”是中國人的特性,人們總喜歡借古人以自重,因此,“好古”是偽書發(fā)達的重要原因。[6]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中認為由于“好古”而造成偽書大批制造的情況有六個時期:其一,戰(zhàn)國之末,百家各自立說,而托之于古以為重。其二,西漢之初,經秦火后,書頗散亡。其三,西漢之末,其時經師勢力極大,朝政國故,皆引經義為程式。其四,魏晉之交,王肅注經,務與鄭康成立異爭名;爭之不勝,則偽造若干部古書為后盾。其五,兩晉至六朝,佛教輸入,道士輩起而與之角,把古來許多名人都拉入道家,更造些怪誕不經的書嫁名古人,編入他的“道藏”,和“佛藏”對抗。其六,明中葉,學子學術上復古,為迎合當時風氣,楊慎等利用這種社會心理,大造偽書。[7]
(二)含有秘密性。在宋代調版印刷術發(fā)明之前,書籍的傳播全靠手寫,人們對于珍本不肯輕易示人,因而,造假幾率大增。
(三)散亂及購求。由于中國古代內亂頻繁,而對于書籍的收藏僅靠官府收錄,故在每次戰(zhàn)亂之時往往有大量書籍散佚。
(四)因秘本偶然發(fā)現(xiàn)而附會。古代書籍,歷經朝代更替、戰(zhàn)亂等常有散佚,但后人時常有偶然發(fā)現(xiàn),如古冢中發(fā)現(xiàn)的書籍、竹簡等、舊房子中所藏古書籍等,有真亦有假。[8]
四、辨別偽書的方法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提出兩種辨?zhèn)畏椒ǎ瑩?jù)具體的反證而施鑒別,可分為九類,一,“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征引而忽然出現(xiàn)者,什有九皆偽。”二,“其書雖前代有著錄,然久經散佚,乃忽有一異本突出,篇數(shù)及內容等與舊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偽。”三,“其書不問有無舊本,但今本來歷不明者,即不可輕信。”四,“其書流傳之緒,從他方面可以考見,而因以證明今本題某人舊撰為不確者。”五,“真書原本,經前人稱引,確有佐證,而今本與之歧義者,則今本必偽。”六,“其書題某人撰,而書中所載事跡在本人后者,則其書或全偽或一部分偽。”七,“其書雖真,然一部分經后人竄亂之跡既確鑿有據(jù),則對于其書之全體須慎加鑒別。”八,“書中所言確與事實相反者,則其書必偽。”九,“兩書同載一事絕對矛盾者,則必有一偽或兩俱偽。”據(jù)抽象的反證而施鑒別,可分為三類,一,“各時代之文體,蓋有天然界畫,多讀書者自能知之。”二,“各時代之社會狀態(tài),吾儕據(jù)各方面之資料,總可以推見崖略。”三,“各時代之思想,其進化階段,自有一定。”[9]
胡應麟在《四部正訛》中總結出辨?zhèn)伟朔ǎ簡⒊诤鷳氡鎮(zhèn)伟朔ǖ幕A上將其歸納為兩個系統(tǒng):就傳授統(tǒng)緒上辨別、就文義內容上辨別。
從文義內容上辨別,有五種方法:一,從字句缺漏處辨別,包括從人的稱謂上辨別、用后代的人名地名朝代、用后代的事實或法制。二,從抄襲舊文處辨別,包括古代書聚斂而成的、專心作偽的書剽竊前文的、已見晚出的書而剿襲的。三,從佚文上辨別,包括從前已說是佚文的現(xiàn)在反有全部的書,在甲書未佚以前,乙書引用了些,至今猶存,而甲書的今本卻沒有或不同于乙書所引的,則甲書今本為假。四,從文章上辨別,包括名詞、文體、文法、音韻。五,從思想上辨別,包括從思想系統(tǒng)和傳授家法辨別、從思想和時代的關系辨別、從專門術語和思想的關系辨別、從襲用后代學說辨別。[10]
總之,梁啟超對古籍真?zhèn)蔚木唧w考訂,對前賢成果的總結與宣傳,對辨?zhèn)螌W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構建,在20 世紀學術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關于考訂年代、確定古籍真價值的論述,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和指導意義。
注釋:
[1]梁啟超演講,周傳儒 姚名達 吳其昌筆記.《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穂M].中華書局,1955.9.第2頁.
[2]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M].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年版.第79頁.
[3]梁啟超演講,周傳儒 姚名達 吳其昌筆記.《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穂M].中華書局,1955.9.第8-11頁.
[4]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校本)》[M].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300--301頁.
[5]梁啟超演講,周傳儒 姚名達 吳其昌筆記.《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穂M].中華書局,1955.9.第15-17頁.
[6]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校本)》[M].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99--300頁.
[7]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校本)》[M].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300頁.
[8]梁啟超演講,周傳儒 姚名達 吳其昌筆記.《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穂M].中華書局,1955.9.第19頁.
[9]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M].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年版.第66--70頁.
[10]梁啟超演講,周傳儒 姚名達 吳其昌筆記.《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穂M].中華書局,1955.9.第49-61頁.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演講,周傳儒 姚名達 吳其昌筆記.《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穂M].北京:中華書局,1955.9.
[2]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年版.
[3]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校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