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中的日語借詞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反映了中日兩國交流關系;日語借詞的詞形特點,展現了東亞各國文化上的共同基礎和差異。借此,思考東亞文化共同體構建的可能性。
關鍵詞:日語借詞;東亞文化共同體;文化交流
作者簡介:葉黎霞,武漢大學文學院本科在讀學生。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1
千年來,漢語不斷吸收其他民族與國家的語言,逐漸豐富了漢語詞匯。日語借詞自晚清以來開始大量地傳入中國,并且百年來不斷地融入了漢語,影響著現代漢語的發展。
一、日語借詞的時代特色
1840年以來,一系列戰爭使中國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而日本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社會各方面迅速崛起,國家實力日益強大。面對國內外不同的局面,又經歷過甲午戰敗之后,中國一部分人逐漸走上了通過日本來學習西方的道路。梁啟超在日創辦的《清議報》《新民叢報》,康有為的《日本變政考》,存在著許多日語借詞。由于康梁比較注重政治改良,如“議院”“議員”“憲法”等政治類的借詞大量地出現,在當時的日語借詞中占最大比例;此外,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正謀求更強的經濟實力,如“銀行”“經濟”等經濟類的詞匯也占相當高的比重。康梁之后,五四時期一批留日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出現了較多的日語借詞,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借詞,一方面使漢語變得混亂,另一方面又在這混亂中,日語借詞促使漢語做出改變和發展——漢語從單音節語轉變為多音節;影響了漢語造詞方法;豐富了漢語詞匯等。[1]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在二戰后逐漸恢復,經濟持續增長,而中國又在70年代末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浪潮。伴隨著經濟交流,出現了許多經濟類的日語借詞,影響到人們的社會生活。與晚清近代的經濟類日語借詞不同,較少的經濟術語,較少的工業詞語,更多地反映在流通領域(如“物流”“配送”)、交通領域(如“空港”“新干線”)和市場領域(如“特賣”“新品”)。[1]中國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和消費群體,經濟生活構成了人們社會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有些日語借詞,尤其是那些詞形相似的詞語,便很快地進入人們生活被頻繁使用。
進入21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發生最大的變化就是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每年都涌現出大量的網絡流行語,其中一部分便是日語借詞,如“腹黑”“萌”,直接借用了字形;“卡哇伊”“賽高”,則是音譯而來。除此之外,與前兩個階段都不一樣的是,增加了數字漢字組合和拉丁化字母詞兩種新的表記符號,如“11區”“BL”“GL”等。[2]字母詞的出現,可以看出無論日本還是中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二、日語借詞的漢字優勢
東亞各國曾以“漢字”為紐帶,傳播、傳承文化,共同組成了“漢字文化圈”。[3]然而近百年來,越南、朝鮮(韓國)、日本三國,紛紛出現了“去漢字化”現象。與越南、朝韓相比而言,日本現行文字中只是部分漢字被假名代替,漢字仍有一定的地位。中日兩國一直在使用漢字,人們對漢字有普遍的親切感。日語借詞大部分通過借形的方式,被吸納入漢語體系。這些借詞的創造方式或是中國古已有之,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或是結合漢字意義,進行組合,產生新詞。當中國人見到這些日語借詞時,因為有共同的漢字文化基礎,所以很容易理解其內涵,學習起來十分方便。在容易理解意義的基礎上,日語借詞的新穎使人產生新鮮感,易激發人們使用它的欲望,并且在交流過程頗具趣味性。
三、對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若干思考
處于全球化的時代,各個國家、地區的彼此交流與共同發展顯得特別重要。通過日語借詞,可以看到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構建在當今具有的可能性:
1、漢字基礎。由日語借詞的漢字優勢可知,曾經共同使用過漢字的國家,對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往往具有認同感。[4]這為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構建奠定了文化基礎。
2、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抵制。“去漢字化”現象和當今網絡日語借詞中出現的拉丁化字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方文化的強勢侵入,人們對此應有所警惕和抵制。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構建,可以使各國重新正視本民族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再次共同展現東方文化獨特的魅力。
3、“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號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的聲音近來頻頻出現在國際社會上,文化上則做了“兼收并蓄,交流互鑒”的闡釋。這不僅反映出了文化的共同性,更多的是看到了文化的差異性。“日語借詞”的存在,既有漢字的共同基礎,又有不同民族不同的語言思維方式及其導致的不同造字方法。這種相互借鑒、交融的過程,已經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了。
同時,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構建也存在著一定的阻力:雖然各國有共同的漢字基礎,但經歷了“去漢字化”,許多年輕人對漢字產生了隔膜;在抵制西方中心主義的同時,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其他國家也在警惕著中國中心主義等等。
四、結語
語言與文化、歷史、社會都息息相關。日語借詞作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展現了與中國百年來的交流關系,也反映出東亞各國的語言發展狀況。由此,認識共同,尊重差異,保存多樣性,為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構建做好文化上的理解。
參考文獻:
[1]修剛主編.外來詞匯對中國語言文化的影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12.
[2]李旖旎,徐敬宏.論漢語網絡流行語中的日語借詞[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3]馮天瑜.“漢字文化圈”芻議[J].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5).
[4]趙世舉主編.語言與國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01.